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縮寫為AI)也稱機器智能,指由人制造出來的機器所表現出來的智能。在新聞采編領域中,人工智能正在被廣泛應用,通過計算機實現新聞采編的智能行為,如編寫、推算、數據的收集和推送,幫助編輯完成復雜繁瑣的工作,人工智能系統應用到新聞采編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打造智能平臺有助于重構內容生產流程。能夠精準劃分數據,更好地把數據化的內容匹配給有需求的用戶。新媒體的發展,積累了大量的數據信息,基于人工智能的新聞采編行業能夠將內容很精細地劃分類別,進行有效推送。
精準化用戶。人工智能領域的新聞采編相對于傳統媒體的新聞采編存在著用戶與受眾的差異。人工智能領域擁有用戶,而傳統的新聞采編是受眾,采編寫什么,受眾看什么,不感興趣可以不看,缺乏針對性。而人工智能領域通過建立用戶模型,通過對用戶數據的分析、運算,能夠精準化用戶,采編結合用戶的興趣推送新聞資訊,提高工作實效性。
生產流程區域人工智能化。人工智能化的新聞采編基于權威、海量、優質的大數據資源,通過AI技術,推動AIGC(智能生產),將新聞采編過程智能化。智能系統對熱點事件的傳播強度、效果進行可視化呈現,幫助編輯做出最準確的、最權威的、最具有公信力的判斷。“智能采訪”系統可以幫助記者實現錄音的實時翻譯功能;“智能剪輯”系統可以實現根據采編的需求進行智能匹配,匹配出視頻數據庫中相應的素材,結合影像學原理進行視頻生成,其速度是人工剪輯的20倍。而“智能播報員”系統,可以根據發布信息的密度與覆蓋面進行用戶反饋,使新聞報道量成幾何式速度遞增。再如機器人寫作也是新聞采編領域中的大膽嘗試,第一財經的“DT稿王”、新華社的“快筆小新”都是較為成功的智能應用。
個性化分析用戶和私人訂制。人工智能環境下的智能新聞能夠通過智能系統更好地洞察受眾的閱讀習慣、閱讀嗜好以及在特定場景下的行為與需求,并結合受眾的需求,將大數據反饋給新聞采編,新聞采編通過用戶的偏好,分析并制定個性化分析,將受眾的數據信息進行儲備,進行有針對性地推送,滿足受眾利用碎片化時間閱讀喜愛的新聞。此外,新聞采編還可以結合會員制為會員私人訂制的新聞咨詢推廣,不僅可以持續為會員匹配智能化信息,而且可以為編輯部創收。
為用戶增加交互式感官體驗。傳統的新聞傳播都是單向式的模式,人工智能新聞給用戶增加了“新聞臨場感”,解決了傳統新聞傳播的單向式,也改變了受眾與新聞現場的時空關系。人工智能通過AI技術,創設一個立體化的新聞場景,形成了一個“用戶畫像”模式,用戶通過系統選擇,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現場直播,形成立體感與時空感并存的新聞現場。新聞采編不再局限于幕后,選擇權更多地交給用戶自身的觀察,身臨現場,體驗并感受事件現場,交互信息數據,形成獨立的交互式新聞判斷。
用戶與采編人員的互動體驗。盡管新媒體平臺為受眾創造了交互式互動平臺,但很多用戶反饋,依賴于傳統的留言、轉發、評論的方式會使新聞資訊的產生者接收不到反饋甚至被忽略。當將議程設置的權利通過人工智能技術“下放”給用戶時,人工智能則展現了它的優勢,收集大量數據,且能夠及時傳回反饋。新聞生產者和受眾依賴智能穿戴設備,淘汰掉之前的問卷調查、評論、轉發,通過真實的生理層面上的感受,互動反饋,滿足新聞采編對新聞事件的反饋,也為用戶帶來極其舒適的體驗感和新聞環境。
提高新聞采編工作的效率。人工智能逐漸被大眾所接受,并且陸續被應用到各個領域中,在新聞采編工作中,最直接的改變是提高了新聞采編工作的效率。新聞采編是新聞報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采編的工作內容,對新聞報道的質量至關重要,第一時間掌握現場的素材,是還原新聞事實的關鍵。但是,在真正突發事件中,新聞采編人員會因為時間、地點、新聞事件的嚴重性以及不同的客觀條件無法第一時間趕到現場,也無法最真實地還原事件。諸如地震、火災等突發事件,過去,新聞采編人員要想第一時間趕到災區,最快也需要一天甚至更長時間才能趕赴災區現場,而人工智能應用最廣的是無人機拍攝,人工智能與新聞采編融合,在人力無法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的時候,無人機能以最快的速度到達現場,一般是以10分鐘飛行15公里的速度,無人機在上空收集現場素材,采編人員通過互聯網將數據收集,第一時間進行客觀的報道。同時,還可以利用無人機進行隔空采訪,第一時間掌握災區的狀況,降低了新聞采編的滯后性,增強了新聞采編的時效性和準確性。
此外,人工智能的應用還實現了新聞視角通過智能設備得以延伸。在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國慶節新聞報道中,新華社推出了《60萬米高空看中國》欄目,取得超出了預想的成效,實現了全網瀏覽量超過30億次的驕人成果。新華社就是利用人工智能設備,通過衛星設備,將我國的空間信息、國土資源、環境等方面的產業優化與發展變化,結合新聞視角,進行全景播報,展現了我國的發展變化,與受眾線上線下交互,感受人工智能給新聞媒體帶來的成效。此次節目的最大亮點就是人工智能技術收集數據,媒體進行采編再生產。一方面,超常規的視頻記錄。傳統的視頻記錄是由攝像師擔任,而此次活動是利用衛星視角、無人機拍攝,將祖國大好河山盡收眼底,這是攝影師很難在短時間內完成的。另一方面,有感情、有溫度的深度報道。利用收集回來的數據,進行采編,將祖國大好河山,感人事件,以及大轉折、大事件加工報道,實現了人工智能輔助采編的新聞策劃。
大數據分析技術與信息集中決策技術。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對媒體的影響從新媒體的發展到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再進入融媒體時代,再到現在的人工智能全媒體時代,每天都充斥著各種各樣的信息。對這些大數據信息的分析,如果由人工操作,篩選出有效信息進行推廣,正確引導輿論,會花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都很大,得不償失。而利用人工智能進行大數據分析,讓人工智能系統學習采編編程,采編人員在使用人工智能系統時,通過關鍵詞或有價值信息查找,就能快速地篩選、收集可靠的數據進行分類采編,推送報道,大大提高了采編人員的工作效率。人工智能系統除了大數據分析技術,還可以建立一套信息集中決策技術。將人工智能收集的用戶信息、興趣、偏好等進行綜合分析,利用信息集中決策技術輔助采編人員進行新聞資訊的優化和推薦,以多角度看待同一件事件,形成不同角度推送用戶,深挖新聞背后信息的意義。
新聞信息綜合處理與人機協作應用。人工智能應用到新聞采編中的優勢不僅僅是無人機的使用以及數據的整理、收集和推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新聞信息綜合處理能夠滿足新聞采編人員的多樣化需求,在信息搜集的過程中,能夠準確且合理地過濾無用信息,通過智能系統實現新聞信息的剪輯與發布,還能將新聞采編工作進行一個全面整合,實現新聞信息的共享和交流。除此之外,人工智能系統的人機協作應用,也是人工智能的又一個優勢。通過對以往信息的匹配,開展人機協作,可以對新聞采編工作進行成果預設。前文我們討論過利用人工智能編寫新聞稿件,但是過于單一的人工智能系統可能在收集時政類資訊時,就缺少了娛樂類、體育類新聞資訊,或者缺少法律類的報道。人機協作,采編人員為人工智能提供所需素材和語言,人工智能在編寫過程中就可以預設成果,提高采編人員的工作效率,第一時間完成預設新聞資訊。
互聯網、大數據的發展,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智媒時代已經悄然走進人們的生活,面對人工智能技術,它給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并存。人工智能已經滲透到新聞傳播行業的各個方面,其技術水平和智能應用都有待開發。人工智能會帶領全媒體走向一個新的進程,對新聞采編的工作效率有著質的飛躍。若能將人工智能充分利用并不斷開發,建立良好的媒體生態圈,全媒體時代的未來是不可限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