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發展工作,明確提出文化產業要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繁榮發展迫切需要相關專業人才。根據2018年的全國廣播電視行業統計公報數據,2018年全國廣播電視節目制作1159.5萬小時,從業人員97.9萬人,至少還需要30萬人,而我國目前每年僅有10萬左右畢業生,人才缺口巨大。作為文化創意產業引領的新媒體產業,目前處于快速發展期,對于專業人才更是存在巨大需求。
調查顯示,目前廣東省內高職院校中,開設傳播與策劃相關專業的院校有14個,每個學校在校生基本保持在100人左右的規模,每年可以為整個廣東省和珠三角輸送人才1200名左右,遠遠滿足不了快速發展的文化創意產業、網絡媒體、新媒體產業對人才的需求。
據《傳統媒體新媒體崗位人才需求新變化》一文分析,新時代的新媒體崗位主要工作內容包括新媒體采編、內容編輯與生產、文字報道與撰寫、網站社交網頁及互動社區的維護、產品制作與推廣等,主要工作平臺包括媒體網站、社交平臺、網絡社區等。在職業技術素養方面,要求應聘者有較高的新聞素養,對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某一或多個領域有深刻的思考與理解,要有市場、互動、客戶、管理等素養;從業者要熱愛傳媒行業,具有快速適應和學習的能力、具有團隊合作精神、具有責任心和抗壓能力,富有創新精神。
由于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落后于產業發展新要求,創意產業鏈不完整,產業集群效應有待提升,高質量內容和核心創意缺乏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如何對接日新月異的新媒體產業,培養出滿足廣東傳媒市場需求的人才,助力大灣區文化發展,成為廣東省內各高職院校傳媒類專業的亟待解決的問題。
據調查,目前傳播與策劃教育中存在最大的問題就是,學校教育與行業、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相脫節,人才培養質量落后于產業發展新要求,重理論輕應用,重傳統媒介素養輕新媒體知識;重課堂教學輕實踐教學。
師資能力不足,新媒體知識涉及較少。目前從事傳播與策劃專業的一線教師,大多缺乏新媒體實踐經驗,因此,在教學中側重傳播媒體知識,新媒體涉及較少甚至不成體系。
新媒體的發展,給高校的人才培養帶來了巨大挑戰,一邊是傳統廣播電視人才飽和,一邊是新媒體人才稀缺。在由“新聞”到“傳播”再到“媒介”、由“媒介即人的延伸”到“媒介即聯結”到新近“算法即新聞”的演變中,技術與文化的雙重驅動促使社會對互聯網進行再認知,如何提高教學質量,與行業接軌,進行人才培養改革顯得尤為迫切。
缺少實踐教學,學生很難達到上崗的要求。目前,高職傳播與策劃專業的實踐教學,一般集中于課內實踐教學和頂崗實習實踐。課內實踐一般是通過布置作業來實現,以模擬項目實踐為主,與行業沒有發生實際的聯系,學生學習后很難達到上崗的要求。頂崗實習實踐一般集中在校外實訓基地或者學生自己尋找實習單位,由于實踐基地容納的學生數量過多,學生能夠得到的鍛煉機會很少。學生自己尋找實習單位時,由于頂崗實習指導老師很難做到全程一對一跟蹤,學生是否能夠在實習中學習到實踐技能,很難監控與評價。
新媒體產業的迅猛發展給廣東省傳播與策劃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課題,那就是如何培養適應新媒體環境的傳媒人才。在未來兩到三年內,廣東及珠三角高職層次的傳播與策劃人才還將出現重大缺口,哪個高職院校能抓住發展機遇,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育品牌專業,誰就能抓住發展先機,在廣東高職院校傳播與策劃人才的培養領域占領一席之地。下面就以廣東文藝職業學院為例,探討如何適應新媒體環境的需求進行傳播與策劃專業建設和發展的新思路。
增設新媒體類課程,打造創新型課程體系。傳播與策劃專業的培養目標,就是培養適應新媒體環境的傳媒人才。經過大量的調研,廣東文藝職業學院對傳播與策劃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修訂,打造創新型的分段、分類的校企合作課程體系。該課程體系以職業崗位為導向,根據新媒體時代,企業行業對全媒體專業人才的需求來設計,旨在解決媒介融合背景下,學界趕不上業界,理論與實踐分離的人才培養難題。
一、合理增設新媒體類的課程。要更新知識結構,需要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合理增設新媒體類的課程,如新媒體技術及應用、新媒體傳播與運營、融媒體項目實踐。在理論方面,讓學生了解新媒體技術的傳播特點、新技術形式及應用等;在技能方面,使學生掌握新媒體內容生產的創意、制作及發布。根據實際的師資情況和教學條件,增加各種項目實踐課程。
二、利用自媒體進行專業實踐。隨著新媒體的發展,人人都是受眾,人人都可以成為傳播者。現在的學生都是00后,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強,很多學生對電腦、手機等設備的使用駕輕就熟,他們對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自媒體平臺的使用也很容易上手。傳播渠道的豐富,增加了學生公開傳播的機會,也擁有更多的渠道來檢驗傳播效果。因此,可以鼓勵學生以自媒體為傳播媒介,利用專業實踐的機會策劃、撰寫攝制、文案視頻、運營發布一個實際的項目,檢驗傳播效果,積累實戰經驗。
三、通過校企合作開發項目加強實踐教學。為提高教學質量,創新教學模式,教研室還積極開發校企合作項目與企業、社區共同打造融媒體項目包進入課堂教學,加強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成長。2019年,為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70周年,專業教研室與企業、社區黨支部合作開發《見證者》(老黨員專題)融媒體項目包,在教學過程中導入融媒體項目包,通過真實項目的實訓和傳媒訓練營進行實戰。在2020年疫情期間,項目組結合疫情當下熱點,實行項目化教學,設計了《群策群力·聚焦戰疫——疫情題材短視頻的策劃與制作》項目,將當下全民關注的社會重大議題——疫情,與課程相結合,設計合理的項目,指導學生運用短視頻進行內容傳播、情緒轉播,用于記錄、展現、反映當下全國人民團結一致進行抗疫的集體記憶。
加大師資培養力度,提升教師實戰能力。為解決媒介融合背景下,學界趕不上業界、理論與實踐分離的人才培養難題,廣東文藝職業學院積極鼓勵教師轉型,一是鼓勵教師加強自我學習,定期選派教師進入企業掛職鍛煉,參加各種項目實踐,提升新媒體傳播與應用技能,提高實戰能力;二是鼓勵教師外出培訓,學習了解業界動態,提高新媒體素養;三是經常邀請經驗豐富的專家來學校講學,傳授新媒體業界的新動向、新思想、新理念、新經驗。經過綜合培訓的教師,回到課堂后,就可以第一時間把在企業所學的知識系統化地傳授給學生,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
整合校內外資源,搭建綜合實踐平臺。一、創建工作室,孵化真實項目。為彌補專業教學對于學生在知識消化、理解方面的缺陷,培養技能型人才,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及適應社會的能力,學院創立了傳播與策劃工作室,以企業的需求為切入點,在學生系統掌握專業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孵化真實項目。
2018年以來,工作室先后孵化了“廣藝最美后勤人”“我愛我師”“大學生校園安全宣傳片”“見證者”等真實項目,完成短視頻作品36部,融媒體文案40篇左右,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以項目任務為驅動,幫助學生達到企業行業上崗的知識和技能要求。
二、整合校內資源,搭建校園新媒體實踐平臺。為加強實踐教學,教研室還依托工作室整合校內資源,搭建校園新媒體實踐平臺,如針對公眾號運營實踐需求,聯合校內其他部門,實現跨部門合作開發課程校園新媒體實踐。課程實行雙導師制,由專業教師和校內部門公眾號運營負責人擔任導師,理論課由專任教師擔任,進行集中教學,實踐課由公眾號運營負責人擔任指導老師,由他們安排實踐任務、指導學生完成各類校園新聞的采編、文章的寫作與公眾號的運營。在課程的實踐環節,上課時間靈活,學生基本利用課余的時間上崗,進行校園新聞采編與公眾號的運營,鍛煉他們多方位的能力,目前反應情況良好。
三、開拓校外資源,探索全員育人路徑。為進一步開拓校外資源,教研室積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積極尋求企業、社區的幫助,與之共同合作,同頻共振,創新“多方融入、四員驅動”的傳播與策劃專業全員育人路徑。通過與企業接觸、洽談與考察,決定校企合作開發選修課程《大型活動直播與運營》。該理論課由教研室老師和企業導師擔任,進行集中教學,實踐課在企業操作間或者外拍現場完成,由企業安排實踐任務,指導學生完成各類大型活動的直播、拍攝與實踐,鍛煉他們的攝影攝像的動手能力和大型活動的策劃與運營能力。
總之,新媒體的出現是傳媒產業的一次重大變革,對高職院校來說,既是挑戰又是機遇。只有根據傳媒市場的變化和對人才的需求方向及時調整專業建設思路,探索以市場與社會需求為導向,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培養模式,才能提高傳播與策劃專業的辦學水平,為社會輸送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