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勇
(河池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廣西 河池 547000)
混合式教學方式改變了以“滿堂灌”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它是把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融為一體的新型教學方式。它不僅能夠傳承傳統教學的優勢,還能夠將教學與網絡化的學習方式進行結合。這種教學方式能夠貫穿課前、課中、課后所有的教學環節,將各種教學資源、學習策略以及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整合,使教學達到一個最優化的效果,還能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這一教學理念,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及創造性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所以,混合式教學不僅要求教師有更高的教學水平,還能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當前中職學校的教學現狀是:工業機器人課程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學校人才培養方案不夠完善,學生的學習水平及技術水平較低,學生對于專業基礎知識的掌握也比較薄弱。因為大多數的中職學校條件有限,所以學生們很少有機會能夠接觸到工業機器人,學生對于工業機器人的掌握比較片面。根據我國工業的要求,預計到2025年,我國對工業機器人技術人才的需求度將達到300 000人。因此,工業機器人課程已經成為各個職業院校核心課程之一。學校既要培養學生對于工業機器人的操作能力,還要培養這一學科的高端人才。教學實踐表明,可以在開設工業機器人應用課程之前先開設一門工業機器人工程應用虛擬仿真課程。這樣不僅降低了學校的教學成本,還能讓學生們通過模擬情境的方式對工業機器人進行了解,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工業機器人課程的設置主要是以課堂教師講授為主。教師主要是以模型和課件展示的方式來為學生進行講解,因為課堂內容主要是以知識點講解為主,所以很難激發學生對于工業機器人課程的興趣,不利于學生創造力的激發。這就要求我國中職學校在進行工業機器人教學時運用混合式的教學方式提升教學質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培養國家所需的技術人才。
我國對于工業機器人技術人才的迫切需要,要求中職學校的教師在進行工業機器人授課時,要充分借助多媒體信息設備,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教師可以通過“線上線下”混合的教學模式來進行授課(見圖1),這樣不僅能夠為學生充分地講解知識點,還能夠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實踐能力。

圖1 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示意圖
以“工業機器人簡單搬運”這一課題為例,使用混合式的教學模式,可以把教學過程分為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教學階段。
課前:教師可以通過手機、電腦等互聯網信息的形式向學生發布預習內容。學生可以通過電子課件、微課、視頻錄制資源進行自我預習效果的檢測。
課中:在進行課堂教學活動時,教學環節可以分為:設置教學情境,通過任務導入教學、分解任務、實施任務和對任務進行總結。
第一,設置教學情境,通過任務導入教學。課程開始時,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觀看“企業生產線搬運機器人”的視頻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機器人的搬運。設置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教師可以讓同學們仔細鉆研兩幅圖片(見圖2),說出其中的不同。這時再對機器人進行仿真驗證,如果學生只是粗略描述了周邊模型,那么就可以用與實際大小一致的模型來代替,這種方式不僅可以節約時間,還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機器人課程的積極性。

圖2 機器人進行仿真驗證模型圖
第二,分解任務。教師在給同學們設置學習任務之后,學生可以自主學習,通過網上搜集、小組討論、模擬實訓的方式探索搬運工作站的工作流程,教師再深入講解。教學任務可分割為三個利于實施的小任務,分別分配給三名同學。任務一:創建簡單搬運工作站的模型。任務二:對機器人搬運的軌跡進行仔細編程。任務三:對機器人進行調試。通過這種任務分解的方式,可以引導學生在不同的崗位,做好自己分內的工作。
第三,實施任務。在對教學任務進行具體分工之后,學生可以根據各自的任務發現制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向教師尋求幫助,教師再根據學生提出的疑問,再次對運作流程進行展示,以此引導學生解決問題。但是,在整個演示與試驗的過程中,教師只是輔助與引導的角色。在學生進行演示的過程中,教師要巡回指導,通過現場演示,采取直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機器人的運作原理。
第四,對任務進行總結。在完成任務之后,學生可以通過自評、他評、小組互評的方式對制作過程進行總結,提出優點和不足,以有利于學生今后的學習。
課后:課上完成任務后,課下要對知識點進行鞏固和提升,所以,應設立課后拓展任務,讓學生們通過網絡平臺完成拓展任務,教師及時反饋給學生結果。
混合式教學方式是在傳統教學方法基礎上的一種升華,通過“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能夠解決傳統教育當中重視理論、輕視實踐的難題。中職學校在工業機器人教學上,還需要進行不斷的完善與發展,以培養出更多社會需要的技術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