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軍
摘 ? 要: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領會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發展變化,在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一是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心態,二是有利于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三是有利于打造共同建設、共同治理、共同分享的新時代社會治理格局,四是有利于順利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五是有利于提升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繼續奮進,六是有利于推動我國社會心理學走上科學健康發展的軌道。
關鍵詞: 健康中國 ? 社會心理 ? 新時代 ? 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明確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的奮斗目標已經關注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報告在談到“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時進一步明確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強調“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報告在談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時,更加明確指出“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1]。這是“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首次出現在黨的大會報告當中。充分說明我們黨和政府已經從健康中國的高度強調人民健康的重要性。必須緊緊扭住“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這個牛鼻子,培育積極良好的社會心態,提高新時代社會治理水平,以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理性平和、干事創業、積極向上的精氣神,服務于新時代社會保障,實現改善民生的發展目標。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再次強調:“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2]。基于以上認知,我們高度關注新時代視域下進一步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
一、正確理解新時代與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科學內涵
談到新時代,是我國發展進程中新的歷史方位,是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角度提出來的。這有利于我們在行動上統一思想,凝神聚力,干事創業,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得更好、更強盛。新時代要求我們不僅繼續推進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而且繼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繼續推進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使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起來,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命力。新時代的新目標就是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讓社會主義國家更加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走進新時代,我們踏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使命依然在肩,我們更接近目標,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完成這一歷史使命。新時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越來越接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并秉承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肯定能有力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必將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
社會心理是對一定時期內整個社會心理狀態的總體概括,涉及整個社會及群體,反映整個社會的情緒基調,顯示出一定的價值取向和社會共識。社會是由個人和群體組成的。社會心理學包括個人心理學和群體心理學。與之對應,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包括兩大主要層面:一個是微觀層面,對應的是個人社會心理服務,另一個是宏觀層面,對應的是群體社會心理服務。構建社會心理服務體系主要是為了解決個人和群體的社會心理問題,做好社會各階層心理疏導工作,培育自立自強、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干事創業、積極向上的良好社會心態。協調組織黨委、政府、社會等組織機構,為個人和群體實施有計劃、有針對性的干預活動,主要包括心理監測、心理引導、問題化解和危機應對等。十九大報告明確創新社會治理形成的社會治理格局包括社區治理、社會心理服務、社會治安防控、公共安全等四大體系。社會心理服務體系位列其中,充分說明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發揮的基礎性作用在新時代社會治理中具有重要地位。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既要順利實現新時代的發展目標,又要有效解決新時代發展進程中可能出現的社會問題。在新時代要進一步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
二、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新時代,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領會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發展變化,著眼于加快健康中國建設、促進人民身心健康,立足于確保社會和諧、維護社會穩定,從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角度充分認識在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意義。
(一)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有利于形成良好社會心態。
社會心態是和社會變遷和社會運行狀況分不開的,主要表現為各類社會群體的情緒、情感、價值取向、社會認知及行為意向的總體狀態。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轉型期,人們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職場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容易誘發個體心理問題。逐漸演變成社會問題,引起社會心態的變化。積極化解這些問題,社會心態趨向良好,可以促進個人進步、社會和諧,可以為社會治理穩定有序運行奠定有利的社會心理基礎。走進新時代,偉大的時代使人們不斷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各部門、單位、機構、團體、基層組織等協調聯動,把問題矛盾和問題解決在基層,可以迅速有效地防止不良社會心態的傳播,引導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逐漸成熟,促進社會穩定和各項事業協調發展。必將影響和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逐步展示出人們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理性平和的生活態度。人民群眾體會到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多,對社會的認可度越高,這種良性互動越有利于社會心態走向積極向上的良好狀態。
(二)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有利于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1]明確了在新時代發展進程中,黨和國家把“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上升為奮斗目標。“美好生活需要”至少包括兩大層面內容:一是物質生活方面的需要,二是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影響精神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社會價值觀、社會安全感、社會心態、個體心理健康程度等。
近年來社會心理學家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既關注了社會心態、心理健康、幸福感,又關注了社會安全感、社會價值觀、情緒應激反應等一系列心理狀態。清楚認識到不同人群在不同時間和地區的心理感受特點及相關心理狀態的變化規律。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適逢經濟社會迅速發展,京津冀、長三角、關中平原、粵港澳大灣區等諸多城市群建設日漸壯大,隨之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追求日益提升,充分調動黨委、政府、社會、公眾個體多元參與社會心理服務,可以幫助個體掌握心理學常識,正確認識社會心理行為的發展變化規律,有助于廣大人民群眾身心健康、保持社會關系和諧,引導大家逐步體驗生活的快樂與幸福。增加民眾的獲得感和大家的主觀幸福感,提高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感受和體驗。
簡而言之,走進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可以讓我們著眼于人民的心理需求,通過指導和改善個人、群體和社會的行為實踐,真正讓人民收獲幸福感和滿足感,過上越來越美好的生活。
(三)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有利于打造共同建設、共同治理、共同分享的新時代社會治理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明確指出“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1]。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又進一步提出:“要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2]從“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到“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標志著對創新社會治理的認識走向深入。我們需要在大力推進社會治理的過程中,牢固樹立大格局觀,著眼大社會、大治理,積極轉變社會治理理念,創新社會治理方式。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堅持創新共享的發展理念,以人民為中心,以民心為出發點,完善社會治理制度,組織協調黨委、政府、社會、公眾、法治保障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推動社會治理順利實現智能化、專業化、社會化、法治化,逐漸實現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真正實現群商群治、共同決策。在此過程中會產生各種社會心理服務需求,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正是科學運用社會心理學知識及發展變化規律,在社會治理實踐中綜合采用心理學方法和技術手段,助推新時代社會治理有序穩健運行,有效化解社會治理難題,促進新時代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使政府治理、社會調控與居民自治實現良性互動,為打造共同建設、共同治理、共同分享的社會治理模式提供良好社會心理基礎。
(四)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有利于順利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1]國家治理現代化是適應國家現代化發展進程的必然選擇,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是要實現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二是要實現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社會治理在國家治理中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作為社會治理格局四大體系之一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在實現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和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是不可或缺的。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再次強調:“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2]
新時代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重點是社會心理健康服務,主要包括兩大類:一是個人社會心理服務,二是群體社會心理服務。在建設過程中,黨委政府協調組織各部門、單位、機構、團體、基層組織等多元主體協調聯動共同參與,綜合運用心理學知識調控社會情緒,解決各種社會心理問題,培育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理性平和、干事創業、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有助于社會治理中人的管理和行為規范,保證公共政策順利制定與實施。大力發展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工作,有助于動員多元主體參與社會治理,有助于構建良好社會信任、培育良好社會心態,有助于降低社會風險、維護社會和諧穩定。進入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有效推進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既能推進實現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又能推進實現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
(五)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有利于提升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繼續奮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正處于社會快速發展加速轉型期,導致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競爭壓力加大。社會心理研究者和社會各階層高度關注個體心理問題,同時特別注意由個體心理問題導致的社會問題。走進新時代,在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過程中,各部門、單位、機構、團體、基層組織等協調聯動,自上而下做深做實基層工作,搭建包括學校、團體、企事業單位、社區等基層的社會心理服務平臺,建立上下貫通的社會心理服務網絡,開展全方位社會心理服務,貫穿個人成長全周期,提高調節不良情緒掌控健康情緒的能力,增加社會和諧。同時,減少社會交往障礙,增加人們的安全感,增進彼此信任,和諧人際關系。可以有效提高全社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為有效解決新時代發展進程中可能出現的社會問題,順利實現新時代的發展目標繼續奮進。
(六)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有利于推動我國社會心理學走上科學健康發展的軌道。
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具有完整的支持系統,主要包括監控測量、引流疏導、化解服務、危機應急等四大系統[3](6)。正是依靠這一服務體系,我們才能準確了解社會心理狀況,提升公眾心理健康水平,保持社會人際關系和諧,增加公眾獲得感、幸福感,促進社會心態趨向穩定。新時代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大力支持科研機構、高校及企事業單位組織策劃各類理論研究活動,鼓勵廣大研究工作者參與社會心理學理論基礎性研究,促進社會心理服務理論體系內容不斷豐富和完善。新時代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在疏導大眾心理、化解基層矛盾、引導良好社會心態的同時,也將服務于我國心理健康研究,解決實踐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滿足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新需要,為我國社會心理健康領域內的研究提供大量實際數據,推動社會心理學健康快速發展。
自2018年“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方案”啟動,全國各地甄選部分試點地區展開試點工作(2020年4月又增加湖北省武漢市作為試點地區)[4],著眼于推進平安中國、健康中國建設,積極推進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既要堅持突出重點、預防為主,又要堅持問題導向、注重實效,強化黨委政府、部門、基層社區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建立健全遍布基層的社會心理服務網絡,加強職業人群、兒童青少年、婦老幼殘等重點人群心理健康服務,總結歸納社會心理服務疏導操作規范,探索危機應急干預管理模式,認真總結積累實踐經驗,推進在全國范圍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
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著眼于建設健康中國、平安中國,充分認識新時代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意義。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全面周到、安全有效、方便廉價的社會心理服務,為實現全民健康打下堅實的社會心理基礎,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001).
[2]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9-11-06(001).
[3]本刊編輯部.《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方案》解讀[J].中國社會工作,2019(01).
[4]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中宣部等10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印發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2020年重點工作任務及增設試點的通知》(國衛辦疾控函〔2020〕336號)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4/28/content_5507 156.htm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濟南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新時代視域社會心理狀況調查研究”(JNSK19C69)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