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茜



摘 要:國際文憑組織(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推出的大學預科課程(Diploma Programme),近年來在全球范圍內飛速發展。在新的教學大綱中,強調概念性教學的理念得到了教師的廣泛重視。文章基于國際文憑組織出版的《大學預科項目語言B指南(2020年首次評估)》,分別從概念驅動的概念、為何以及如何進行概念驅動的教學進行了闡述,并給出了實際教學案例,以期為IBDP中文B課程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IBDP中文B課程;概念驅動;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4-29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27-0082-02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中的語言B課程包含在語言習得課程中,它是針對以前曾學習過該種語言的學生而設計的。中文B課程的學習對象為漢語為非母語且有一定漢語基礎的學習者。該課程是指學生通過對語言、主題和文本的學習,進一步發展運用中文進行交流的能力,同時發展與課程的水平相適應的對語言如何發揮作用的概念性理解能力。
一、什么是概念驅動教學?
林恩·埃里克森博士在她的《以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一書中是這樣表達對“概念”的定義的:概念是一種心智建構,它構筑了一組具有共同屬性的示例。概念是永恒的(不被鎖定在特定時間點)、普遍的(不被鎖定在特定地點或情景)、抽象的(不同程度的抽象)、簡潔的(可由一兩個詞表示)和具有共性的(不同例子都具有共同的屬性)。
概念驅動的課程和教學以探究驅動和概念為中心,其超越了對事實和技能的記憶,并把概念和對概念的深刻理解作為第三個維度。這些概念性理解可以跨越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文化,該模式重視探究的原則、深刻的概念性理解、知識的可遷移性、協作性思考和跨文化理解的原理。
語言B課程不僅給學生提供了國際的交流工具,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對不同語言的學習,了解了不同語言體系下的不同文化是如何觀察、分類、看待世界的。因此,在設計中文B課程時,所要教授的就不僅僅是拼音、漢字、生詞、語法、句子等純語言的內容,還應該包括語言細節背后所體現的更有意義的文化、思維和世界觀。
二、為什么要進行概念驅動教學?
國際文憑組織出版的《大學預科項目語言B指南(2020年首次評估)》指出,概念性理解應被明確地整合在課程當中,“注重那些強有力的,能夠發揮組織作用的思想觀點,它們對各個學科領域都具有相關性”。
概念性教學強調概念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并注重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概念性理解。一旦學生的閱讀、寫作和口語技能達到了大學預科項目課程內容的水平,再加上他們對人們的“為何以及如何使用語言進行交流”的理解,學生就可以使用他們所學的語言成為更成功的交流者。
三、如何進行概念驅動教學設計?
學生學習一門語言時需要仔細關注它的形式、結構、功能,并對語言的概念進行理解,了解語言的“為何”和“如何”,即受眾、語境、目的、意義,以及語言在詞匯和語法方面的知識,得到加強和擴展。語言習得課程教學大綱中包括五個概念性主題,它們是身份認同、體驗、人類發明創造、社會組織和共享地球。這些概念性主題旨在幫助學生發展、探究復雜思想觀點的能力。
除了語言習得學科內的概念外,教師在設計課程時,還應注意更具體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的概念,包括:語音語調、偏旁部首、成語俗語、語義語法、篇章結構、語氣風格等,以及認識論(Theory of Knowledge)概念和其他跨學科的宏觀概念。概念的選擇應取決于單元主題、話題分支、學生的文化背景和中文水平,以及教師的個人閱歷、教學經驗、教學目標、教學理念等因素。這也是概念驅動教學能夠容納更加個性化的課程設計的重要因素。
四、教學案例:以概念驅動為本的中文B單元教學設計
單元主題:身份認同。指導原則:探索自我的本質以及怎樣做人。選用的話題:健康。年級:十一年級普通課程。
(1)單元概述:健康是語言B課程的推薦性話題之一。在本單元中,我們將一起探索健康與美的標準,探索與健康相關的全球性問題。通過多種不同文體的文章,學生會學習到新的詞匯、表達和語法,提升討論健康與幸福和文化異同的能力。了解與學習不同體裁文章的特點,區分它們的受眾和寫作技巧。本單元涉及的文體有:新聞報道、博客、微信公眾號文章等。
(2)技術整合:利用電腦投影、互聯網和相關網站視頻、音頻、文字、圖片資料來加強和鞏固對本單元的理解。
(3)單元概念性框架與結構:
(4)引導性問題:見表1。
(5)教學目標及內容:見表2。
(6)教學評估:
①個人口頭評論:觀察教師提供的兩件視覺啟發材料:整形美容醫院商業廣告小冊子,“關心自己,做一個健康的你”公益廣告圖。選擇一件視覺啟發資料,與教師進行一次對話,接下來根據另外一個主題展開討論。(30分)
學生有15分鐘時間準備,可以撰寫簡短的表達提示條。在接下來的3~4分鐘內,對視覺啟發材料進行描述,并將它與相關的主題以及所學語言的文化聯系起來。然后,教師與學生針對主題進行談論,拓展學生已經提供的內容,時長4~5分鐘。最后,教師和學生在5~6分鐘內,圍繞作為課程基礎的五個主題中的至少另外一個主題進行一場綜合討論。
這項評估的目的是測評學生運用所學語言進行理解和交流,并成功地開展互動的能力。
②模擬試卷——寫作:(1小時15分鐘)
表達技能:寫作(30分)
一項篇幅為300~480個漢字的寫作作業,從兩個不同的話題中選擇其一,并從考試指南中列出的文本中選擇一種。
話題一:你的好友正在減肥,每天的飲食非常不健康,你很擔心她,請你在以下文本類型中選擇一種恰當的文體,向她說明均衡飲食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
話題二:在全球范圍內,肥胖人群越來越多,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請你從以下文本類型中選擇一種,表達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文本類型:博客,社交媒體發帖,電子郵件。
參考文獻:
[1]劉 弘,金明珠.IBDP中文B考試閱讀文本的多角度考察[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8,16(2):82-92.
[2]蔣 敏.跨文化的中文教育實踐[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