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忍香 張娟輝
當今社會,隨著國民素質的不斷提高,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同時也出現了一些誤區:比如,很多家長認為只有讓孩子們到校外所謂的專業興趣班學習書法、鋼琴、舞蹈、繪畫等才是藝術教育,才是培養孩子藝術素養的唯一途徑。其實,在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藝術就在孩子們每節課所聽到的美妙聲音中,藝術就在孩子們每節課看到的優美圖畫中,藝術就在孩子們每節課不經意的感受中……它可能是老師朗誦的一篇催人淚下的課文,同學展示的一幅色彩明麗的圖畫,也可能是課后家長陪你觀看的一部讓你捧腹大笑的電影,甚至可能是你節日里理發師幫你做好看的發型……在生活質量飛速發展的今天,孩子們的生活中不乏藝術氣息,藝術氣息時時刻刻伴隨孩子們成長,每天孩子們可能都能聽到優美的旋律,看到最明麗的色彩,其實,藝術時時出現在孩子們的學習生活中。下面我結合自己小學語文教學實踐,就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方面,談談我的一些淺薄體會。
著名藝術家羅丹說:“美到處都有,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教師應有一顆愛美之心和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能夠敏銳、準確地發掘、提煉教學內容之美。因此,語文教學中我盡量做到深挖教材,巧妙設計,制造懸念,層層推進,力求把語文課生動活潑地呈現在孩子們面前。對此,我做了很多探索,有的課設計出精美、實用的課件,使教學內容化抽象為具體,由靜態變為動態;有的課設計出新奇的實驗,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有的課把音樂、美術手段引進課堂,創設出引人入勝的教學情景……學生長期耳濡目染教學的美,必然會引起其對美的熱愛與追求。這種由教學美感所引起的積極的情感體驗,將在他們心中形成美的沉淀,從而對其產生深刻、久遠的影響。
一、巧妙利用多媒體呈現教學情境,潛移默化感受藝術之美
上好一節語文課,我們不應該只追求字、詞、句等死知識的識記背誦,因為單純的知識傳授往往會使課堂教學顯得枯燥無味。因此注重聯系兒童經驗和生活實際,利用現代化媒體創設情境,加強各學科間的整合,會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活潑生動,充滿生機,讓學生在輕松愉快、身心投入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新知識,在藝術的陶冶中提高各種素養。
如在教學《桂林山水》一文時,在新課導入時,我利用多媒體播放有關桂林山水美麗風景的視頻,讓學生邊觀看視頻邊欣賞賀敬之作詞的《桂林山水》這首歌曲,使學生在視覺和聽覺上感受了桂林山水的美,產生了對桂林山水的喜愛之情,激發了學生對課文學習的興趣,到學習課文時,學生興趣盎然,學得非常投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新課結束,我又利用多媒體帶學生欣賞了雄奇的黃山、巍峨的泰山、奔騰不息的母親河……,配以優美的解說詞,激發了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再如在教學《小英雄雨來》一文時,我先讓學生欣賞兒童電影《小英雄雨來》精彩片段,然后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通過觀看電影片段,學生對雨來的英雄形象有了清晰直觀的認識,為后面學習課文做了扎實的鋪墊。因此,這節課的教學重難點順利突破,學生體會到雨來寧死不屈的堅定意志,對小雨來產生深深的敬佩之情。
類似這樣通過多媒體手段精心設計的課堂教學,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提高了藝術欣賞的能力,感受到了藝術的美。
二、給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充分感受藝術的魅力
美妙的音樂會給我們帶來無盡的遐想,會給我們帶來心靈的沖擊,會給我們帶來美的熏陶,會培養我們豐富的想象力。
在學習《大自然的語言》一文后,我讓學生欣賞他們感興趣的兒童歌曲《大自然的音樂會》,當美妙的樂曲響起時,本來還有點喧鬧的教室像被按下了暫停鍵,孩子們突然都靜了下來,尤其是平時特愛吵的幾個男生居然也安靜了,大家都閉目靜聽,如癡如醉。聽完樂曲后,我相機提問:剛才,你們在樂曲中都聽到了什么?這時,學生的熱情高漲,有的說聽到了滴答滴答的雨水滴落的聲音,有的說聽到了轟隆隆的雷聲,有的說聽到了小鳥啁啾的聲音,有的說聽到了青蛙呱呱的叫聲……從學生精彩的回答聲中,我知道是音樂讓他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感受了音樂無窮的魅力。最后,我又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把課文的內容用簡筆畫描繪出來,學生都能很快地在白紙上描繪出自己心中奇妙的大自然的聲音。
這節課的教學,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把語文學習與音樂、美術有效結合起來,在語文學習中展開想象,用心去體會藝術的魅力。
三、培養欣賞藝術之美的能力,領略祖國藝術的博大精深
在教學二年級語文《唱臉譜》一課時,我先讓學生讀課文,了解京戲的特點以及京戲的形式,然后播放京戲《唱臉譜》,戲文結合,讓學生在欣賞中領略京劇的歷史悠久,她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風雨洗禮,深深地扎根在中國人民的心靈深處,中國人民通過她歌頌生活的真、善、美。課外,還讓學生收集,欣賞語豫劇、京劇、川劇、黃梅戲等,使他們在語文學習中領略中華戲曲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熱愛。
教學時教師要使學生在美的享受中展開美的想象,受到美的教育,進行美的創造,因此,教師應努力提高審美修養,善于把學科知識中的審美因素、教師的人格光彩和審美化的教學氛圍三者動態地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發揮它們的綜合效益,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呂叔湘先生曾說:“語言教學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那么,語文教學就離不開美育,語言的本質和靈魂就是情感,孕育著就是美。因此,在語文教學的每個環節中,要調動學生各種因素,讓學生在或喜或悲、或愛或恨、或樂或哀的審美體驗中感知作品的語言美、形象美、思想美、藝術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心靈逐漸得到凈化,感情得到升華,情操得到陶冶,這樣,才能把學生培養成符合社會要求的高素質人才。
注:本文系2018年度河南省農村學校應用性教育科研課題“農村小學生藝術素養提升策略研究”的成果。課題編號:18-HJYY-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