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菲
摘 要:小學生心理、年齡處于一個正在發展的階段,如若教師仍是采用“傳授—傾聽”這種過于單一、傳統的教學模式,會逐漸讓學生對英語失去興趣,無法滿足課程改革下的相關要求。基于此,以小學英語為例,針對如何促進學生參與課堂互動提出了三種方式:設置疑問、注重鼓勵和實踐活動,希望讓學生在互動中提高對英語的掌握能力。
關鍵詞:小學生;英語課堂;互動行為
教、學本質上是雙向互動的關系,這也是推動小學英語課程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關鍵所在,由于一部分教師缺乏互動意識,主觀認為這種教學行為浪費時間,于是減少了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這違背了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對此,英語教師必須要更新理念,秉承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則,組織一些創新性的實踐活動,擴寬師生互動的深度、生生互動的廣度,這樣才能達到高質量的教學效果。
一、設置疑問,挖掘師生互動的深度
課堂上的互動并不是一項簡單的表面工作,要想進行更為深層次的溝通,需要教師基于教材內容,設置一些開發性的問題,又或者是引導學生主動提問,這樣才能促進他們思維上的雙向互動,挖掘師生之間互動的深度。在五年級下Unit 2 my favourite season的教學中,教師利用開放性問題Whats your favorite season?Why?引導學生發散自己的思維,可以隨機選擇幾名學生,得出了spring,fall等回復,與課件內預設的答案相同,然后引導學生進行頭腦風暴,通過一件小事闡述為什么喜歡春天/秋天。接著學生會回復一些創新性的答案,踴躍舉手回答的時候,師生互動的效果也非常明顯。接著教師順帶提出兩個開放問題:Whats your favorite weather?What do you like to do on a sunny day。當教師在追問的時候,讓學生回憶以往知識點的時候,也延伸了他們思考的范圍。
再者,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提問,例如,在“my home”的教學中,在多媒體上展示出一間屋子,里面有課桌、沙發、柜子等,為了擴寬師生互動的深度,教師提出一個主導問題Where is this?引導學生猜測,接著逐漸給出一些線索,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Is this the living room?Is this the bedroom?當學生在思考的時候,讓他們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探討,交流中探討和分析,這樣能夠最大化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延伸互動的范圍
學生是獨立存在的個體,教師無法左右他們的情感,更無法代替他們吸收和接受知識,所以可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英語課堂中,生生溝通的過程中延伸互動的范圍。為了提高學生英語閱讀、寫作的水平,學校組織以“English in daily life”為主題的“生生互動”繪畫競賽,各個年級組的英語教師一同探討,選擇最合適的競賽方案。各班學生踴躍報名參加,教師要給出相應的指導,分工明確,有的學生利用英語漫畫、互聯網來搜集信息,有的則是繪畫,一同去完成任務。將各門學科整合在一起,提高了學生對英語的運用能力,也在互動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讓課堂教學的內容更為豐富。主題競賽中需要注意的時候,教師要遵循鼓勵的原則,對于那些學困生、性格內向的學生,保護他們的競爭意識,當他們有了明顯進步時,要給予積極肯定。而那些口語表達能力好的學生,要肯定他們的勞動成果,體會到合作競賽所傳遞出的成就感,以此來強化學生之間的默契程度。
三、設計實踐活動,保證互動的有效性
教師在互動形式的選擇上是多元化的,新課程所倡導的是以學生為重點,雙向溝通的基礎上,體現出互動的優勢。對此,英語教師可以組織一些實踐類的互動活動,例如,在“My friend”的教學中,就可以設定兩個人Answer and write的活動,兩個人一個小組來回答問題,這給了學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機會,保證了互動的有效性。具體實踐的時候,教師提前制作好思維導圖,學生可以選擇的互動類型是多樣的,有的是角色扮演、有的是課本朗讀,這些都能強化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而且他們訓練的時候,一邊闡述準備過程,一邊提高他們的合作能力,體現出做中學的互動理念。最后,當實踐活動結束以后,每個學生也是評委,對表演進行打分,最后計算出最受歡迎的小組、最具備創新性的小組等,從活動的實施情況而言,濃厚的互動氛圍內學生的表現欲望也被激發出來,于是在實踐中對知識點的印象也更為深刻。
英語知識不是一味的闡述,而是需要在互動、實踐中傳遞與分享,讓學生的思維在互動中獲得啟發,英語教師也要基于實際情況,結合各個年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選擇最恰當的互動形式,盡量將主動權交到學生手中,讓他們在互動中理解和體會,從而掌握更多的英語知識。
參考文獻:
[1]張榮娟.如何促進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有效互動[J]. 文存閱刊,2017.
[2]張曉婷.小學生參與英語課堂活動積極性的行動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