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歡
摘 要:試卷講評,就目前現狀而言,存在“走過場”現象,如:思想不重視,批改不及時;變成“批評課”;忽視知識的系統構建和方法的滲透歸納;無相應鞏固練習和教改實踐。就以上問題,教者積極實踐以下對策,并取得實效:做好充分準備;充分肯定和鼓勵;改“一言堂”為“大家議”;做好技巧和方法的滲透總結;有效及時地做好鞏固練習,并利用好錯題資源。試卷講評,是一個鞏固、提升與發展的過程,應扎扎實實做好。
關鍵詞:試卷講評;問題;對策
試卷講評,是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承載的作用有:評價與反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指正薄弱環節,完善知識結構,系統全面提升解決問題的方法與能力。同時檢驗教師的教學能力與效果,指出存在問題,分析問題原因,調整教學思路與方向,提升教學質量。
可是,有關試卷講評課,我們常聽到這樣的聲音:
1.某老師想去聽課,上課教師說:“真不巧,我今天上試卷講評課,沒什么可聽的,改日上新課的吧!”
2.某老師下節課講評試卷,匆忙間問:“×老師,麻煩你把試卷的答案給我看一下,下節課我講試卷。”
3.一節試卷講評課,老師大聲說道:“大家注意聽,手上的筆放下,答案都在黑板上,稍后我留時間給你們記!”
多種聲音的出現,恰恰說明教師對于試卷講評的主要價值還未能清晰認識,對于試卷分析的功能未能準確理解,對于試卷講評的操作方法與策略未能有效接觸與實踐,這也促成了筆者對此的深入思考與實踐。
一、存在的問題
1.思想不重視,批改不及時
部分教師沒有認識到講評試卷的重要意義,認為只是答案的核對與訂正。課前不準備,不分析,拿來答案,匆匆上陣。課堂上無的放矢,信口開河,毫無系統性、方法論可言。同時在測試后,有的老師批改不及時,統計分析周期長,等到講評時,學生早已把試題以及解題思路遺忘得差不多了,這時再講,基本是在炒冷飯,效果可想而知。
2.變成“批評課”
在試卷講評課上,我們常常能聽到老師這樣的話:“這么簡單的題目都會錯?”“這個題目我講過多少次了啊?怎么還不會做啊?”“這個字你訂正多少遍啦,怎么還會寫錯!”……教師情緒激動,學生戰戰兢兢。對于存在的問題,教師不從整個教學流程中去反思分析,一股腦兒將責任全部指向學生,學生頗感“罪孽深重”,愧疚得低頭無語。結果嚴重挫傷了學習積極性,望而生畏,甚至產生對抗心理,嚴重影響學習效果和師生關系。
3.忽視知識的系統構建和方法的滲透歸納
部分教師在試卷講評中,對試卷中的重難點心中無數,就題講題,按題號順序,滔滔不絕一路講下去,成為教師的“一言堂”,看似全面,實則無重點。學生只知道了答案,但對于知識點的記憶與歸納不清不楚,含含糊糊,對于解題技巧與方法的滲透,更是涉及甚少,無法形成知識能力的遷移,不能促進學生反思能力的提升,也未能將試卷講評變為促進學生思維活動“再學習”“再深入”的有效方式。
4.無相應鞏固練習和教改實踐
由于教師未能準備針對性的鞏固練習和相應的補救措施,使得知識、技能、方法的歸納與總結流于形式,未能落實于筆端和有效的訓練中,未能將存在的問題深入落實改進在往后的教學實踐中,忽視了試題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二、具體對策
為更加具體表達筆者意圖,特結合2020學年六年級第一學期某單元語文試卷及其講評課,做相關陳述。
1.做好充分準備
①及時批改
學生做完一份試卷,需要經歷一個從理解、判斷、選擇、組織、表達等一系列復雜的思維過程,是勞動智慧的成果化體現。學生重視勞動成效,是在情理之中的。教師應遵循這一心理需求,并及時完成好自身應盡的教學義務。及時批改,給出評價,這是取得良好講評效果的重要前提。結合自身做法,試卷批改從考試到講評,不宜超過兩天。
②數據分析
講評前,應當認真做好下列數據:一要統計全班考試整體情況,包括最高分、最低分、均分及各分數段;二要分析試卷內容結構、各試題考查的知識技能點,判斷試卷的難易程度;三要統計各試題的得分失分情況,了解掌握普遍性錯誤和典型性錯誤,分析錯誤原因,并根據錯誤類型確定講評的順序、重點和方法。
例如,在講評試卷前,教師提前做好各項數據分析,并羅列出主要問題:
各題得分及原因分析情況:
③選題典型
一份試卷中,總會包含著本階段的學習重點,或者某一個知識的側重點,會存在于一些迷惑性大、失分率高的試題,教師要有效捕捉重點評價結果,并根據具體情況,將重難點試題清晰呈現,并將錯誤原因、解題方法和思路,設計明確,并且也可將試卷講評課,以專題講解的形式而出現。
例如:在本節課中,教師開展了片斷專題式講評,重點分析擬人句:
第一題:河水猛漲,小木橋在河水的沖刷下搖晃著。(照樣子,仿寫句子)
第二題:“嫩綠的草芽像繡花針一樣頂破豐厚的腐殖土,要以它的妙手,給大地繡出生機時,背陰山坡往往還有殘雪呢。”句中加粗的“繡”字能否換成“增添”?為什么?
這兩題都是在指向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擬人句,只是考查的重點不同:第一題指向擬人句的理解與仿寫;第二題指向擬人句的表達效果。為此,教師專門就“擬人句”展開交流、討論,通過啟發、交流與碰撞,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形成相關的解題思路。
2.充分肯定與鼓勵
教師講評中對學生的評價,應力求給優秀的孩子以更高目標的指引,給成績暫時落后的孩子以充分的鼓勵與肯定。所以,在講評的過程中,應揣度學生心理,不打擊和指責學生,多以表揚鼓勵貫穿整個課堂。教師應充分認識試卷失利的原因,冷靜平和將問題原因與方法措施呈現于課堂,積極營造和諧包容的人文氛圍,對后進生充分發掘進步點和閃光處,在班級這個大場合中充分表揚,樹立信心,培養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
3.改“一言堂”為“大家議”
教師的“一言堂”往往壓抑學生質疑與探究的心理,忽略了學生思維多元發展的可能,產生依賴心理,并逐步形成思維能力的缺失。
筆者認為,一節有效的試卷講評課,關鍵在于能“對癥下藥”。一份試卷,學生失分的原因,存在三種情況:一是知識性漏洞,二是技法和能力上的缺失;三是習慣上的欠缺,如粗心大意,審題不慎等。
為此,教師可以選取典型試題,組織學生思考分析,教師重點在于啟發和點撥,集思廣議,歸納總結,努力尋求普遍認同的解決方法。
例如:在討論《短文閱讀一:媽媽的樹》時,針對概括段意的方法,我們展開了這番討論:
師:第③段中“唯有白楊樹、香樁樹和柿子樹常常出現在我夢中,因為它們都是有故事的樹”一句中的“故事”有哪些?根據文意,分別用一句話概括。那如何概括一個故事呢?
(學生圍繞“記敘文的六要素”展開思考,但方法和形式比較模糊,不明確)
師:這樣的概括形式,能不能嘗試著用“( ?)+( ?)+( ?)”句式來說說呢?
生:起因+經過+結果。
師:好的,可不可以用“誰+干什么+怎么樣”的形式來說說呢?
同學們,在探討與表述中,這樣總結到:這三個“故事”分別是:
誰 干什么 怎么樣
白楊樹 陪伴我們 快樂成長
弟弟 爬香椿樹采香椿芽 真是美味
柿子樹 被砍了 我們很傷心
用這樣的方式,孩子主動參與其中,訓練了思維,掌握了方法,收獲了興趣。大家一起學,大家共商議,將知識習得與能力發展真正融入在試卷講評課堂之中。
4.做好技巧與方法的滲透總結
在講評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講解解題技巧、解題思路和解題步驟,借助試卷上的典型試題,對該知識點的答題思路,進行深入延伸和擴展,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有效掌握答題技巧與方法。并能夠舉一反三,同類型的題目能夠觸類旁通。[1]
例如:在試卷分析時,我們選擇了主要問題——擬人句,就其答題思路展開了探討:
師:在我們接觸的閱讀題中,常常會遇見擬人句的理解,能說說你的答題思路嗎?
生1:應該將擬人的修辭手法說清楚:擬人+把什么賦予人的特點。
生2:還要說清楚,擬人手法的表達效果。
在師生探討中,我們整理出擬人句的答題思路: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了某某事物生命的活力(或是人的特點),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某事物的某個特點。
師:同學們說得不錯,按照這樣的答題套路,我們再來審視這道題,你會怎么說?
“嫩綠的草芽像繡花針一樣頂破豐厚的腐殖土,要以它的妙手,給大地繡出生機時,背陰山坡往往還有殘雪呢。”句中加粗的“繡”字能否換成“增添”?為什么?
生1:這句話運用了擬人手法,用一個“秀”字把綠草芽寫活了,生動形象的展現了草芽細密裝扮大地、嫩綠可愛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其的喜愛之情。
生2:這句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嫩綠的草芽”比作繡花針,并賦予了它“繡”的動作,生動地寫出了春天初臨時,草芽破士而出,細密裝扮山坡的情狀,表達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就這樣,通過具體的討論分析,開展專題式講評,充分地將閱讀理解的方法完整地呈現于課堂,印記于學生心中,讓孩子感覺更加得心應手。
5.有效及時地鞏固練習,并利用好錯題資源
試卷中多出現的問題,是難點,是重點,更是當前存在的知識薄弱點,不可能通過一節講評課就能補足和實現,需要行之有效地加以修正與鞏固,有必要針對薄弱環節,設計相關練習,進一步夯實鞏固,可以是原題改換信息,可以是相似題型,也可以開展專題式講評,給學生以充分實踐的機會。同時,整理好錯題集,分析歸納,隨時查閱復習,不斷鞏固,避免再犯同樣錯誤。
6.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良好的學習能力與品質的獲得,一定是各個場域和諧努力的結果,有個人層面,有學校教師層面,更需要家校的信任與合作。每次考試后,教師應根據重難點作有針對性的分析,并多渠道和家長分享交流。家長在學習、比照和領會中,認識不足,明確方法與路徑,齊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往往效果顯著。
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師常說:“一位有經驗的優秀教師,往往能從幾張試卷中,就能看出孩子的問題。上好一堂高質量高水平的試卷講評課,比學生做幾套卷子都要強。”試卷講評,是一個鞏固、提升與發展的過程,而非簡單的答案核對,是極為重要的教學環節之一。為此,我們不能“走過場”,需要扎扎實實做好。[2]
參考文獻:
[1]陸湘武.小學語文試卷講評課的分析與探討[J].課外語文(教研版),2014(7).
[2]覃怡昱.小學作文教學現狀考察[D].首都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