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玲媛
摘?要:伴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也在不斷地變化,在小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科目的教學不僅僅是為了提高學生成績,更重要的是為了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為學生今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文章就小學語文教學中低年級學生語文素養的實際狀況進行了相關論述,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旨在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強化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語文素養?策略
在小學課程學習過程中,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關鍵因素,同時也是學生學習其他科目的基礎,居于當前小學生來講,小學生身處特殊的年齡階段,學生的自我可塑性較強,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把強化學生的語文素養放在重要的教學位置。本文主要討論了語文教學過程中語文素養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強化語文素養的意義
基于其他的思維能力來說,在學生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語文素養能力是一種特定的思維能力,這種特定的思維能力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有一定的思考力和拓展能力,學生只有具備這種能力,才能更好地將語文素養中的各種邏輯思維能力與現實中的生活例子相結合,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語文素養思維能力更多是培養學生在發現問題、不斷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智力,讓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感悟文字表達的細膩美、情感美、意境美。強化學生的理解問題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知識運用能力,繼而有效地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低年級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策略
(一)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強化語文知識內容的融合性
在大多數小學語文教學過程當中,基于學生的年齡段以及教學內容的層次,大多數教師在教學上把學生的自我需求放在一個比較次要的教學位置,認為只要把課程教好,把學生的學習成績鞏固好就完成了自我的教學目標。也正是教師這種不科學的教學方式導致了學生對課程教學失去了興趣,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起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所以,低年級語文教師在教學上要轉變這種消極的教學方法,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自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同時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制定出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分析探究解決日常學習問題,從而有效達到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與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
(二)進行分組式教學,培養學生的團體合作意識
在課程教學中,教師要適時地改變教學方法,通過運用分組的方法,來強化學生的參與性和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分組教學,引導學生通過合作自主探究的辦法獲取知識,同時學生相互之間的談論分析,能夠強化學生參與問題的積極性,教師在此基礎上適時地加以引導鼓勵,當學生對待問題產生不同看法的時候,教師及時地組織學生進行分析辯論,師生之間共同討論尋找問題答案。如對課程“我在野外迷了路”的教學,學生通過分組合作找出“我在野外迷路”的解決辦法,然后教師適時將問題帶到現實生活當中,要是在野外迷路了該怎么辦?讓學生相互討論迷路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將學生的答案在黑板上羅列出來,讓學生對不同辦法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在教學過程,教師運用分組討論的辦法,不但能夠加強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團體合作意識,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三)注重學生日常實踐
語文課程的教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內容,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只是單純地對學生進行文化理論的教學,學生所能得到的永遠是書本上間接經驗,學生難以獲得自我思考的心得體會來強化語文學習的素養。所以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將課程教學內容與課外實踐相結合。如在“六一兒童節”的時候,教師組織以班級分組為單位,讓學生發揮自我想象,編排相應的節目,教師引導學生充分地發揮動手能力及想象能力,有的學生用優美的嗓音朗誦古詩文,有的學生表演話劇,有的學生通過水墨畫的形式設計出了理想的生活場景,教師通過給學生設置一個自我展現的平臺,不但培養了學生思考問題、想象的能力,同時也將課堂的文化知識得以實踐,提高了課堂的教學質量。
三、結語
通過上面內容的敘述,可以知道語文課程在教學科目中非常關鍵,在中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不但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品德修養。因此,教師在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結合中低年級的實際特點,如學生年齡、學生的認知程度以及學生的問題思考水平等,通過把握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來促進學生的語文知識素養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郎朗.淺談小學語文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J].速讀(下旬),2019(7):176.
[2]羅鵬.閱讀教學中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探究[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9(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