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 彭柳 錢籽霖
摘要:互聯網已經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與人溝通、接發消息、查詢信息和消磨時間的重要渠道,也對大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思考方式和生活狀態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以網絡時代背景下的大學生群體為調查對象,針對大學生對網絡的使用和意識形態進行研究,就加強其思想意識形態建設進行探討和研究。
關鍵詞:網絡環境;大學生;思想教育
大學校園的主體大多是二十歲左右的青年,互聯網作為他們查詢信息和日常溝通的渠道已經成為大學生校園生活中約定俗成的潮流和方式,給大學生的校園生活和思想意識形態帶來了很大的影響。[1]在這個大的互聯網時代的背景下,我國對高校大學生的政治教育要把網絡的發展和運用考慮在內,不斷改革教學和思想政治工作來提高大學生的政治素養。
一、當代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的思想教育情況分析
(一)學生沉溺于毫無目的的社交媒體軟件的使用上
根據之前學者對大學生對手機平臺的使用情況調查研究結果表明,大部分當代高校的大學生日常生活中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包括微博、微信、QQ等手機軟件上,他們用這些平臺來記錄自己的生活或者心情,也可以通過這些渠道了解當代社會的最新娛樂或者時政咨詢,特別是近年來風靡起來的短視頻平臺如抖音、微視、快手、火山小視頻等,更是成為當代大學生打發空閑時間甚至學習時間的工具,短視頻平臺以其短平快的特點吸引學生的注意,但占用學生大量時間和精力。同時,網絡上信息多元化且參差不齊,這些短視頻平臺精心設計根據用戶喜好進行相關視頻推送的算法,對于缺乏辨別力的大學生,極易形成信息繭房,但是少有學生會通過這些平臺學習思政知識。因此,大學生對互聯網的使用存在使用目的參差不齊、目標不明確的現象,缺乏正確的引導。
(二)當代大學生對當前高校的網絡政治教育認同度較低
當前高校從學生的接受程度和實際情況出發,通過線上網紅專家授課、專家到學校給學生進行講座,開展大學生思想教育志愿者服務,開展大學生思政演講專題或者辯論等多種多樣的教育形式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即使這樣,學者們通過研究發現,學生們對當前高校的這些思政教育形式和內容的接受程度不高,甚至覺得這種形式的思政教育是沒有必要的。因此,對當代的思政教育從業者來說需要他們意識到需要對當代大學生加強必要的思維意識引導,從而讓大學生們意識到轉變思想意識形態的重要性。
(三)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形態受網絡的影響較深
網絡時代背景下的學生們接觸新事物的方式比較多樣,很大程度上受社會和網絡世界的影響較深,而且他們中的大多人都缺乏對事件判斷是非的能力,因此很容易被他人的意見或者評價所左右。對現階段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們來說,需要加強對學生們對網絡訊息接收情況的引導,教會他們不能盲目追隨網絡潮流,要學會自己明辨對錯,有針對性地吸收正確的有利于自身發展的知識。
二、改善網絡時代下學生思政教育的對策
(一)建立專門的平臺
通過互聯網,在高校網絡平臺上建立思政專項模塊,讓學生有方向的引導。在之前學者的調查中發現,盡管有些高校在網站的宣傳上已經設立了黨建宣傳和組織部門,也有專門開設“黨群知識”專項模塊,但這些內容的關注度和閱讀量都甚小,大學生都不會主動去關注或者閱讀。[2]因此,需要相關人員及時更新內容動態,不斷結合社會背景和學校特色豐富這些模塊的內容,完善黨建專項模塊建設力求貼近社會熱點話題,貼近學生日常的關注點,用學生感興趣的方法和內容吸引更多的青年大學生去訂閱和關注,甚至主動去和同伴們分享這些模塊和內容。
(二)加強對現有平臺的管控
隨著互聯網應用平臺QQ、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占據大學生大量的業余時間,對當代青年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都造成了深刻的影響,各大高校需要加強學生對這些平臺的瀏覽和使用監管。比如,學校可以建立官方微博、學校或者學院的官方微信公眾號、短視頻官方賬號等,加強對學生相關平臺使用的引導,同時這些官方公眾賬號也是宣傳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渠道,學校可以以這些平臺為載體,在恰當的時機發布一些思政話題供學生研究討論,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思政話題的討論中來,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興趣度,讓學生在網絡沖浪的同時,也可以輕松有興趣的參與到思想政治的學習中去,培養學生對思政內容的熟悉程度和喜愛程度,甚至主動去學習和了解。
(三)建設善用網絡的高校思政工作專項隊伍
高校的輔導員是當前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主要渠道,但是加強和完善高校互聯網時代下的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是一個復雜且需要高校全方面人員共同努力的工作。輔導員自身有著繁瑣的工作,僅依賴輔導員對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遠遠無法達到建設和完善高校思政工作的要求。[3]因此,當代對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建設不能僅僅停留在在微信或者QQ群里發布幾條公告或者通知上,更要適當運用現階段的時代特色,用更有趣的互聯網平臺來潛移默化的地掌握和改變學生的心理,通過培養一支熟悉大學生心理特征、具備高水平、高能力的高校思政隊伍,通過互聯網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建設,從而轉變傳統且接受程度不高的思政建設模式,提高大學生們對新的教育方式的接受程度和喜好程度,從而更好的開展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培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四)建立目標考核體系
用豐富多彩的形式吸引學生進行網絡學習,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手段督促學生通過網絡加強思想政治學習,根本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4]因此,高校應建立一套完整的學生思政水平考核體系,并把考核結果納入學生學業成績范疇。這個考核體系包括:
(1)???? 依托網絡平臺,根據學生的日常生活、學校中的表現評定其思想品德。
(2)???? 依托網絡廣泛開展學生思政知識競賽、電子思政宣傳畫等方式考核學生的思政水平。
(3)???? 實行學習積分制,像“學習強國”APP一樣記錄學生通過網絡進行思政學習的時間,學生每學期達到一定的時長才算合格。
三、結束語
互聯網時代對當代的高校來說既是一項影響教育的挑戰,更是一次更好地貫徹落實教育理念的機會,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聯網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經成為當代各大高校面臨的一個新的課題。[5]雖然現階段高校對互聯網思政教育工作的運用已經看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大學生心理和時代不斷地更新換代,網絡大環境日新月異,高校教育思政工作者也需要不斷應對新的問題和挑戰。這些都需要當代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們不斷地去了解大學生們的心理,去探索網絡時代的宣傳和運營模式,利用學生的心理和時代背景,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理念引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建設工作在大學生群體中的接受程度和有效程度。
參考文獻:
[1]?? 趙琳琳.大數據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D].遼寧工業大學,2019.
[2]?? 莊文學“.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8.
[3]?? 張鵬娟.高校輔導員利用網絡媒體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吉林財經大學,2018.
[4]?? 馬洪彥.網絡亞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8.
作者簡介:
夏季(1991—),女,漢族,四川遂寧,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彭柳(1992—),女,漢族,四川彭州,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錢籽霖(1994—),女,漢族,四川南充,碩士,助教,研究方向:食品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