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芳
前段時間,在學校德育處的工作例會上,一位班主任抱怨道:班上有個叫濤的男生,個人量化評分已經“負300”多分了,現在他干什么都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找他談話,人家常常不咸不淡地來一句:“不就是扣分嗎!”班上劃分學習小組,因為小組也要量化評分,所以沒有一個小組愿意接收他……看著班主任一臉無奈的樣子,我了解到原來班主任制定量化方案細則后,便交由班上的學生干部記載量化,學生匯總后上報班主任,班主任再通報量化結果。由于濤的量化開始時大多是扣分,班主任剛找他時他還有些在意,一直努力想把分給加回來,可后來就漸漸麻木了……
無獨有偶。聽著他的敘述,我忽然想起德育主任時常在學校例會上反映的現象:經常有班級的違紀學生為了把被扣的分給加回來,跑到德育處來打聽,希望安排他們搞公益勞動(公益勞動是可以獎分的),還有的同學被扣分后故意將自己的錢交到學校說是撿來的,學校一旦表揚,也可以加分……
出現這些怪現象,其根本原因是部分班級在量化考核導向上舍“本”逐“末”——舍“育人”之本,逐“分數”之末。
量化評分是目前許多學校常用的管理措施。學生量化評分的根本是立德樹人,是從思想上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從習慣上規范學生行為舉止,最終使他們成為全面發展、富有個性的好學生。量化評分,是班主任加強學生管理、提升管理效能、讓班級從管理走向治理的重要手段和方式,能夠讓班級在短期內營造積極健康的良好氛圍,使學生管理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
日常學生管理中,班主任片面地、單純地、過度地看重量化評分,極易在學生中造成“以分數論高低”“以分數論好壞”的錯覺,讓少數學生誤入“為了量化而加分”“為了加分而加分”的岐途,甚至使極少數學生走向班級管理的“對立面”。
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量化正本清源呢?首先,量化要堅持激勵性原則。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學生量化,最終是促使學生追求人生的真善美。因此,具體實施量化的過程中,班主任要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的總目標,淡化“分數”本身,關注學生行為。要堅持以正面教育和正向激勵為主,善于于細微處挖掘學生的優點,成就學生的亮點,讓學生在不斷的展示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更要善于于細微處發現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的潛力,讓學生在不斷的提升中收獲成長的自信。班主任可以深入挖掘學生身上的優點或潛能,對癥下藥,積極為他們搭建展示平臺或“用武之地”,讓他們找到存在感,再適時地給予鼓勵,讓他們重拾自尊,找到自信。
其次,量化要堅持發展性原則。世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學生量化的發展性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就量化功能本身而言,它是為學生生命成長、生命發展奠基的,是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宗旨的;二是就量化的內容而言的,它必須動靜結合,班主任要適時地根據學生的發展來不斷地更新和調整相關內容,以期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案例中的濤被扣了300多分,固然與他自身存在很大關系,但作為班主任,我們也要認真反思,結合學生情況適時地調整,讓方案更優化,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方案中找到成長的動力和方向。
此外,學生量化還應堅持差異化原則。班主任在堅持大原則的前提下,要善于結合他們的特點,采取“私人定制”的方式,與學生共同協商,制定張弛有度的“個性化”量化套餐,讓他們在特別的“尺子”下成就自我,成長自我。
教育是喚醒,是激勵,是鼓舞。教育者必須始終牢牢把握立德樹人的根本,讓學生在量化中實現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責任編輯:白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