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晴
摘 要 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動機、開拓學生的學習思路、發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新精神。本文中,筆者談談關于精準提問提高低年級數學課堂效率的幾點思考:問題設計直截了當,減少無意義回答;問題設計難易程度拿捏精準,遞減無效回答次數;活動表述目的把握明確,削減問題難度。
關鍵詞 提問;精準;效率
中圖分類號:F626.1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20)28-0107-02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動機、開拓學生的學習思路、發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新精神。本文筆者以參加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認識線段》一課幾次的磨課為例,談談關于精準提問提高低年級數學課堂效率的幾點思考。
一、問題設計直截了當,減少無意義回答
得加墨曾經說過:“問得好即教得好?!苯處熃痰煤?,學生就能快速掌握知識,形成必要的技能,提高數學的課堂教學效率。每一位教師,在上課之前都會做一系列的精心準備,尤其是課堂的情景創設及設問。為了讓學生們感受到這一節課的別出心裁,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總是會設計出一份份精美的教案。但有時也會導致上課教師問題的引導出現問題,尤其是低年級的數學課堂,教師把控不住學生,有的時候學生的回答可以說是完全跑偏,回答的答案根本就和這節課無關。學生不加限制的回答,使得整節課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第一次試教片段一:
教師出示一根放在桌子上的繩子。
師:請同學們觀察這根毛線,你有什么發現?
生1:繩子是紅色的。
生2:繩子是毛毛的。
生3:繩子擠在了一起。
這個問題的重心在什么地方?為什么要提這個問題?上課教師到底為什么要進行這樣的問題設計?隨著上課的一步步深入,才知道這個問題設計主要是讓學生知道線是彎曲的,慢慢引出“像這樣,捏住線的兩端,把線拉直,兩手之間的一段可以看成一條線段?!边@個中心思想。既然這個問題的重心是要引出線是彎的,“請同學們觀察這根毛線,你有什么發現?”這個問題范圍太廣,設計問題需要直接了當。
第二次試教片段一:
教師出示一根繩子,然后把這根繩子任意放在桌子上面。
師:請同學們觀察,這根毛線的形狀是什么樣子的?
生1:毛線是彎彎的。
修改后的問題表述直截了當,學生一下子就能回答到毛線的形狀上。減少了很多學生的無效回答。“問”要有法,而無定法。課堂提問的方式、方法很多,還是需要上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探討、運用。
二、問題設計難易程度拿捏精準,遞減無效回答次數
簡單的提問會限制學生的思維,縮小學生的思路,讓學生感覺到枯燥乏味。沒有經歷讓學生回味滋味的過程,課堂會感覺單調。簡單的提問不僅不能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反而使很多學生產生“麻痹輕敵”的情緒,不專注聽課。太難的問題又會讓學生難以回答,課堂要么一片寂靜,要么回答問題時風馬牛不相及。像這樣的課堂往往造成了時間的嚴重浪費。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不僅要以學生的經驗為基礎,還需根據學生在思維過程中可能碰到的困惑以及容易出現的差錯等情況進行分析,進而提出難易度要適中的問題。只有提出難易程度適中的問題,學生通過思考才能得到解決。有時可以把把大題簡化成小題,分步提問,層層遞進、層層深入,通過慢慢滲透和引導,讓學生獲得知識成功的體驗;有時候還可以補充輔助性問題,讓學生在輔助性問題上產生自己的靈感,幫助學生掃除思考難題中的障礙,獲得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和方法??傊谠O計問題的時候千萬不能設計太難的題目為難學生,這樣會使學生無所適從,常此以往,會使學生感到數學非常難學,喪失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從而產生厭學的情緒。比如這樣的三個問題:線段有什么特征;線段有什么特點;線段是什么樣子的。如果提問放到小學高年級學生來回答,學生能準確回答出來,可是提問二年級的學生,結果卻是出人意料。
同樣的問題放在不同的年級出現了不同的情況,根據經驗來說,學生詞匯量少,他們不理解特征、特點是比較深的詞匯,提出線段是什么樣子的這個問題,更加符合學生的思維發展。特級教師吳正憲先生說過:“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要使這顆心臟正常、有力地跳動,就要精心、精確、精準地進行提問?!睌祵W問題設計的難易程度必須拿捏精準,方能讓孩子精準地回答,減少回答問題的出錯率,提高課堂效率。
三、活動表述目的把握明確,削減問題難度
著名教育學家夸美紐斯說:“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里可以發出知識的溪流?!边@句話隱含了課堂語言的重要性。教師通過語言向學生傳道、授業、解惑以及傳遞師生之間信息和情感。數學課堂教學過程就是數學知識的傳遞過程。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數學知識的傳遞、學生接受知識情況的反饋、師生間的情感交流等,大都依靠教學語言來實現。但是假如在課堂上,教學活動的目的表述把握不明確,往往會導致課堂的混亂。尤其在低年級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提問后,出現人云亦云或者答非所問或者插嘴搶答或者無人問津的情況。
第一次試教的提問:
師:我們身邊有哪些隱藏的線段?請你跟你的同桌指一指。
學生在自己位置上指著。
師:你在哪里找到了線段?
生1:這里有線段。
生2:那里也有線段。
教師設計一個學生小組交流活動環節,這個活動的目的,是要找出身邊的線段。雖然學生指出了線段,但是沒有跟同桌合作,同時沒有完整指出線段,也沒有指出線段的端點在哪里。教師表述目的把握不明確,反而增加問題的難度?;ê芏嗟臅r間在這個活動中,效果卻不佳。根據學生出現的這些新問題,上課教師馬上進行了調整,進行可第二次試教。
第二次試教的提問:
師:我們身邊有哪些隱藏的線段呢?要求和同桌合作;指出線段;指出線段的兩個端點。
學生在自己位置上指著,教師走到學生身邊指導。
師:請你指一指找到的線段。
生1(指著手中的尺子):這是一條線段,這是線段的兩個端點。
生2(指著墻磚):這是一條線段,這是線段的兩個端點。
這一次,因為提問的轉變,讓學生知道,這次的活動需要跟同桌合作,同時還要完整指出線段,最后還要指出線段的端點在哪里。這次的效果比第一次好的原因,是教師去學生身邊指導,給了學生一個良好的示范,在學生回答的時候,學生也給學生一個非常出色的榜樣作用。因此教師在課前要充分研究教材和學生的情況,預設引領性的問題,并根據學生在課堂上不斷生成的新問題進行調整、重組,靈活機動地組織教學。
精準提問,能激發低年級學生探究數學問題的興趣,激活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義務教育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活動過程的指導者。教師在低年級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都始終要起著一個指路人的作用。要想提高低年級數學課堂的效率,必須提高教師提問的質量。一個好的問題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讓學生始終沉浸在思考的漣漪之中;一個好的問題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讓學生在探索頓悟中體驗到思考的樂趣。
參考文獻:
[1]孫麗谷,王林.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S].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2.
[2]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