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長期以來,顯性教育一直是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特別是把課堂教學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了重要保障。改革開放后,經濟繁榮發展帶來思想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碰撞更加激烈,時代發展與國情世情的改變使得原有的顯性教育面臨新的挑戰,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也因其潛隱性的特點很難大范圍發揮其優勢。所以在如何準確把握新時代背景下的“顯”與“隱”以及二者融合關系問題上,需要我們進一步作出理論和實踐回應。加強隱性教育,同時也要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明確堅持顯性教育底色,繼承并發展顯性教育的優良傳統,最終推進二者走向協同。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顯性教育;隱性教育;協同發展
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中,“顯”要求旗幟鮮明、理直氣壯地開展教育,牢牢堅守理論灌輸的教育方式,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隱”則要求創新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柔性表達,豐富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形式,營造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氛圍。在現實生活中,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幾乎同時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但受多方面因素影響會存在主次之分。近年來,顯性教育面臨著如何進一步提高受歡迎程度和提升效果等挑戰,而作為補充的隱性教育發展并不成熟。教育需在一定的時空中進行,國際國內局勢的發展使教育環境發生改變,使受環境影響的個體思想認知發生改變,進而開始對教育效果提出新的要求。
1.過度依賴顯性教育方式面臨新挑戰
社會環境的變化使傳統顯性教育面臨多元思想觀念沖擊。改革開放后,經濟持續增長,綜合國力不斷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越來越好,但挑戰也隨之而來。一方面,西方各種思想文化隨著經濟往來進入國內,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資本主義的產物也隨之而來并迅速搶占思想市場;另一方面,國內經濟的發展使生活方式轉變,急劇變革的社會為多樣社會思潮提供了發展的溫床。借助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等便捷的現代媒介,各種思想觀念與社會思潮對主流價值觀念造成了沖擊。經濟狀況的變革帶來了整個社會環境的改變,形成了復雜多樣的教育環境。
2.提升隱性教育的潛在效果
2.1教育策略發揮隱蔽性
顯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目的是公開的,教育形式鮮明,受教育者的角色也是明確的。這就意味著學生在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是受教育者的角色,接受特定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且會在思想政治素質上達到何種預期。與之相反,“在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總是缺乏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焦點關注,缺乏對其所受教育的明確感知,甚至存在著對所受到的教育的不知不覺,處于無意識或潛意識狀態,是無意中的學習”。這種潛隱性意味著,盡管教育活動中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但在形式上并沒有清晰地體現出來,學生作為受教育者的角色不突出,因此受教狀態也更為自然,也很少會產生抵觸心理。甚至已經達到了教育效果,學生本人也可能不知道,以為是自身原有的想法。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的雙重隱蔽性使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了潤物無聲的效果。
2.2教育過程體現趣味性
由于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更多以具體的社會實踐活動為載體,因此往往具有某種特定的場景設置,更具有生活氣息而不是單純的理論闡述,體現出更強的趣味性。也就是說,隱性教育在教育內容的選擇上避免直接傳授思想政治知識,特別是在教育過程中以直接的說教形式告訴學生應該怎么樣、必須達到某種狀態,而是通過參與某一項具體活動,或者討論某一特定議題讓學生覺得我想怎么樣、我應該怎樣去做。因為沒有特定目標的壓力,也不用遵守某種具體規定,參與時的狀態是輕松愉悅的。這種化被動要求為主動訴求的方式,使得受教育過程更有趣。
2.3教育資源凸顯廣泛性
傳統的顯性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課堂教學在設備使用和教學方法革新中固然并非一成不變,但空間和時間的局限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教育資源的使用。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卻很好地突破了這種限制,因為要借助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來進行,隱性教育恰恰具備了多種形式并且能利用豐富的教育資源。例如,校園文化、社會實踐活動、博物館、廣播電臺甚至影視劇中都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3.堅守主旨鮮明的顯性底色
3.1科學把控思政教育的主導地位
顯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地位需要結合教育實際進行科學把控。從宏觀層面看,不同的教育方式存在主導性問題,在我國體現為以顯性思想政治教育為主導。但是顯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我國的主導地位并不意味著大包大攬,時時刻刻都必須保證顯性教育方式在體量上占優勢,而是在總體上把方向、管大局。因為主導性體現在質量上而不是數量上,具體操作中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是從實際層面來看的。它與以顯性教育為主,隱性教育為輔的大局層面并不矛盾。只有這樣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穩中求進。
3.2堅守課堂顯性教育主渠道
學校與課堂是青少年最集中的場所,是學習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的重要平臺。雖然隱性的感染很重要,但主旨鮮明的思政理論課只能加強和改進。傳統的顯性思想政治教育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教學過程體現為老師講學生記,課堂上的互動相當少,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很難發揮出來。現代社會信息量的暴增與青年學生思想觀念的復雜多變,需要進行深入細致的疏導。因此,在教育實踐的探索過程中,教學改革也應持續進行。例如“大班授課,小班討論”、課堂教學改革中學生小組展示匯報、情景劇、微視頻等增加學生參與度的方式。
3.3利用好新技術新媒體新平臺
新技術新媒體帶來的挑戰是明顯的,如傳統教育的權威性削弱、網上各種信息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網絡參與的不平等以及網絡暴力等。但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利用新媒體渠道進行教學打破傳統課程的時間和空間局限、開發新技術促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動,以及建立社交平臺擴大主流價值的影響,都是新技術新媒體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契機,增強了顯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感和吸引力。積極利用網絡育人空間環境,推動整合網絡建設管理資源,將線上與線下統一,搭建靈活互動平臺,充分利用微視頻、微電影等可視化載體以契合當代青年學生接受信息的新形式。
4.結語
綜合來看,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都只是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創新絕對不能走入非此即彼的誤區,教育的關鍵既不在顯性教育,也不在隱性教育,而在于相互統一、共同發力。實現相互統一需要從現實問題出發,加強隱性教育,堅持顯性教育。唯其如此,才能既有隱性教育“潤物無聲”的效果,也有顯性教育“驚濤拍岸”的聲勢,為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凝心聚力、培養人才。
參考文獻
[1]白顯良.論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特性[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13(10).
[2]高國希.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J].中國高等教育, 2019(11):10-12.
[3]胡大平.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 全面提升高校立德樹人水平[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07).
[4]胡大平.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全面提升高校立德樹人水平.思想理論教育導刊[J].2019( 7) .
[5]白顯良.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35.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435.
[7]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322.
[8]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226.
作者簡介:王蓉(1995-),女,漢族,山西晉中人,山西大學2019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