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錫濱
2019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明確提出要“大力加強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加強勞動和實踐育人,構建學科教學和校園文化相融合、家庭和社會相銜接的綜合勞動、實踐育人機制”。無論是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還是國務院的相關文件都明確將美術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并列。
筆者所在的學校是一所美術特色學校,這所學校始終傳承著“以美啟智,以美健體,以美載德”的文化。學校主要以美術為抓手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思想,從而實現學校的文化自信,美術自信,德育自信。這種自信很大來源于美術這一豐厚的德育載體。
我們知道,藝術作品之所以動人,不僅僅是因為作品所表現出的高超技藝,更因為支撐一張優秀作品所必須具備的耐心,恒心,以及那長時間專注的眼神,以及善于感受美與挖掘美的心靈,以及那個曾經坐在一張畫紙前,用一支畫筆體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樂觀的作者。
把美術作為載體,進行滲透德育這就是這所學校德育工作的特色和重要內涵。以美術為載體,學校的德育工作常常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進行。
學校每年都要進行“感悟大師”的活動?;顒油ㄟ^臨摹大師作品的形式,去感受大師情懷。活動中學生通過臨摹大師的作品方式去理解真實的或想象中的大師的情緒,從而引發的與大師一致或相似的情緒體驗。描述這種活動過程,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業的名詞——叫共情。大師的作品之所以傳世,那是因為在大師作品里承載了太多的情懷。他們把自己對于祖國、對家鄉、對生活、對親人的熱愛溶入在一張畫卷里。學生通過畫筆,理解大師的軌跡,觸及其細膩深沉的情感。關于徐悲鴻先生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在蘇教版小學四年級的課本里就有了,而這種情懷我們讓學生通過臨摹的方式重新感受。沿著徐悲鴻的筆觸,完成一張精彩絕倫的臨摹。想像著把這樣的作品展現在曾經嘲笑地他的法國人前,民族自豪感怎么會不油然而生?沿著吳冠中先生的筆跡,勾勒出江南的青磚白瓦,學生對于家鄉怎么會不熱愛?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也由此產生。
每年的母親節,學校都要組織學生完成對于母親頭像寫生的作業。如果讓學生畫出一個當紅的明星,學生往往幾筆就可以勾出一個輪廓,這些明星的外貌特點躍然紙上??扇绻尯⒆觽儺嫵鏊麄兊母改福⒆觽儏s往往會手足無措。對于起早貪黑守在孩子身邊的人,孩子們最熟悉,卻又最陌生,陌生到不知道如何下筆。高中生忙碌于學習,有多久沒有再好好地看看自己的父母,沒有留意到父母眼角的皺紋,頭上的青絲?于是這一項以作業的名義的德育活動在學生的家庭里以一種非常感性的方式開展?;顒又杏卸嗌賸寢屧诋嫲迩罢笪W?,又有多少孩子躲在畫板后淚眼婆娑。
學校每年都會組織學生赴省內外著名風景區,進行為期數天的戶外寫生社會實踐活動,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學生陶冶了性情,品味了生活之趣,感受了祖國之美。學生的精美畫作常常引地游人駐地觀賞,更有風景區商鋪出資購買學生的畫作,邀請同學把作品畫在墻上,裝飾店鋪。同學們用一支畫筆,感覺到了自己的價值,實現了自我。
幾乎學校的每一項德育活動,我們幾乎都可以看到美術的影子。在進行生命教育時,我們在學生的作品里看到的是破土而嫩芽,北歸的大雁,筆直生長的竹林,那是學生對于生命奇跡的贊嘆,對于生命張力的感慨,對于生命自強不息精神的感悟。在學生作品里我們更看到了死神緊緊扼住張國榮的咽喉,在死神的臉上寫著“抑郁癥”幾個字。從對明星的盲從、對死亡的美化,到學生理性的判斷與思考,學生們學習了到了很多。
不僅生命教育如此,學校的法制宣傳,禁毒工作宣傳,等等,學校都會通地主題畫展的形式開展這項活動。《美術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的學習目標之一就是“了解藝術形式美感及其與設計功能的統一。提高對生活物品和自己周遍環境的審美評價能力,激發美化生活的愿望。”這是對學生的美術學習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方面所應達到的目標。學生每一張設計作品的背后,都有著他們對于大量素材的理解和挖掘。這種理解和挖掘是學生主動的行為,主動的思考。一張好的作品在影響到其它人之前,影響最大的一定是自己。每一個主題畫展都勝過了說教的千言萬語。同學們的作品做到了真正的同質異構。同學們個性化,多樣化的表達了自己的思想,這種對個體差異的尊重并不是我們刻意的追求,而是美術這一門學科的內在屬性。我們認為,通過學生這種差異化,多元性,無拘束的表達、這種“涂鴉”,是促成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個有效途徑。
除了將德育滲透在美術教育中,學校還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通過陽光體育鍛煉、各種社團活動、志愿者活動、經典誦讀、五月歌會、主題班會等活動積極開展德育活動,用不同的形式展現“美”。學校的最終目標不是“美術”而是“術美”,讓學生形成追求美的生活態度、追求工匠精神的細致態度,從而實現“德美”“智美”“體美”“勞動美”。在全國上下大力提倡“五育并舉”這一背景下,學校更加堅定了努力通過美育把德育工作滲透到學校教育的每一個角落,在潛移默化中實現美術德育價值的信心。大象無形,大音希聲,于無聲處聽驚雷,于無形處做德育。依托學校美術特色,追求德育工作的高效性和實效性,為學校德育工作地發展找尋“水源”,貢獻心智,努力成為美術特色德育工作的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