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
摘 要:博物館作為人類文化遺產的“文化容器”,除了征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致力于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文化教育,亦承載著開發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資源,深化優秀傳統文化當代衍生價值的功能。因而如何講好文化遺產的前世傳奇與今生故事,如何在持守傳統文化內核與尋求創新嬗變之間搭建有效的平衡,彰顯博物館當前的文化身份與多元意義,是推動我國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題中之意。
關鍵詞:博物館;文化資源;開發與轉化
中圖分類號:G26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21-0001-03
博物館被譽為人類文明的寶庫、文化的殿堂、智慧的結晶,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歷史文明和現代文化形象的集中代表,是征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場所。隨著國家對文化資源尤其是文化遺產保護開發的不斷重視,博物館作為文化資源的儲存所,將更多發揮其針對文化資源在搜集、保存、修護、研究、展覽、教育、娛樂等方面的社會功能,同時借助館藏資源開發種類紛繁的文化創意產品,搭載信息化手段豐富公眾體驗,融合旅游產業帶動對外推介宣傳等。總體而言,當前博物館已當仁不讓成為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的先鋒主力。
博物館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需要堅持市場開發、可持續發展以及文化創新推動的理念,通過深入挖掘、科學開發文化資源,將其打造為提升文化軟實力的必要手段,真正實現“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一、博物館文化資源開發與轉化的原則
博物館具有強烈的地域屬性,受地域文化的熏陶與感染而擁有獨特的文化底蘊,具有繼承和發揚民族精神與文化特色的載體功能。應始終把握“持守文化內核、尋求創新嬗變”的開發與轉化原則,因地制宜科學開發、合理利用,提高文化資源開發的創新能力,在保存文化主題與塑造創新優勢之間尋求一種應時的自洽與平衡。
(一)持守文化主題,彰顯文化內涵
源遠流長的歷史進程中沉淀了豐碩的傳統文化寶藏,博物館作為文化展覽場所和文化教化工具,對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其中涉及資源開發,首要前提是強調和突出博物館的地域文化主題,進行內涵式開發與轉化,形成差異化市場定位,在彰顯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的同時開拓市場價值以反哺博物館的延續發展。而借助內涵式開發可使文化資源的產業開發成為可能,同時也是遏制過度開發的必要條件,體現為對文化資源的整合利用和高效開發并重。一方面在開發過程中充分挖掘、提煉和整理博物館的文化資源,在相同類別中突顯地域文化特色,在展覽與公眾教化過程中形塑出文化優勢,尋求既有資源與時下社會需求的相關性,找到開發突破點;另一方面,在開發形成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過程中切忌跟風復制,而要重點突出文化主題,彰顯文化內核,深化藏品背后的邏輯聯系,促進公眾形成有深度的文化感知,著力完成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有機融合。
(二)科學合理轉化,尋求創新嬗變
博物館文化資源的當代價值應當體現為充分挖掘文化內涵,提煉資源優勢,將抽象的、理性的、深奧的文化內涵轉換成感性的、美的和有趣的信息,并試圖創新一個儀式空間,讓公眾通過展品與早期時代的人類“對話”,從中獲得靈感與體悟。因此博物館除了作為承載征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場所,對有科學性、歷史性或者藝術價值的物品進行分類,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文化教育功能,還應當在“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等理念的引領下,通過科學合理的轉化途徑,將文化資源衍生轉化,創造出新的文化體驗產品或服務形式,豐富文化資源的社會功能。
當前要充分圍繞大眾文化藝術需要,借助市場力量,構建多元市場主體合作機制,開發融入博物館文化特色同時又貼近公眾日常生活的文創產品和文化服務,既優化公眾在博物館參觀中的沉浸式體驗,亦能讓公眾離開博物館后保留對藏品文化的感知度,在創新載體中捕獲更多教育功能。同時注重轉化過程中有節制地進行科學開發和利用,特別注重文化價值的統一性和延續性,既兼具觀賞性和實用性,又能塑造一定獨特性借助市場推廣實現文化的傳播發展。
二、國內博物館文化資源開發的現狀及困境
當前博物館已經從傳統意義上的文物收藏展覽場所和曾經的民族國家權威教化工具,演變為以教育服務大眾為根本旨歸的公共文化機構和大型城市的主要文化地標,在滿足民眾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發揮著日益顯著的作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以及隨之形成的規模龐大的創意經濟,則給博物館創新管理模式、增強文化傳播力、融入社會經濟生活帶來了新契機。
博物館的文化資源開發擁有較強的生命力,底層是文化認同感,表層是精神消費升級,總體上受市場影響波動較小,生命周期較長,是值得挖掘探索的資源金礦。經歷長時間的研究與實踐,國內博物館對文化資源尤其是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和開發取得了相當的成就。例如,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文物的展出率,實現公眾觀展的沉浸式體驗;開發具有博物館歷史文脈氣息的文化創意產品;利用數字化手段加強對歷史文物的修復;豐富展覽形式,擴大對不同年齡層次公眾的教育功能。其中尤以北京故宮博物院為代表,一系列富有故宮特色且有兼具實用功能和文化創意價值的產品不斷吸引大眾眼球。然而目前僅有類似少數博物館走在改革創新的前列,大多數博物館仍舊處于較保守的發展階段,在創新開發博物館既有資源方面仍然面臨一些共性問題。
(一)文化資源開發利用力度不足
國內博物館基本是非營利性事業單位,本身缺乏產業發展創新的原生動力,且經費主要來源于政府財政支出,大量的經費需用于對瀕危的文化遺產進行全面保護和搶救,導致在文化資源開發和利用方面后勁乏力。同時由于收支兩條線,博物館的各項收益需全數上交,能夠用于文創產品再創新開發的支持動力不足。
(四)科學定位非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功能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借助博物館面向公眾進行展覽、教育和開展各類文化活動,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的完善供給。然而由于其“非物質性”致使很多博物館未能科學進行定位,缺乏合理開發應用的思路和手段。
博物館針對非遺的展出應調整思路、立足“活態”的方式進行定位著力,通過“場景式”展出,為公眾創建現場多維體驗感。例如 “川劇”的展覽,我們不能僅展示川劇的臺本和戲裝,而應展示演員在臺上表演川劇的過程;例如油紙傘,我們不能僅將油紙傘進行簡單的陳列,而是要展示手工匠人現場制作油紙傘的過程,甚至還可以融入一些參與環節邀請公眾現場體驗,從而構建活態化的非遺展示過程,讓非遺文化能夠原汁原味的呈現于眾,在動態傳播的過程中觸動大眾感受非遺的真實魅力。雖然此舉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及財力支持,但作為博物館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的一個組成部分,將是未來努力發展跟進的趨勢。
(五)開拓發展新思路,促進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
博物館進行資源開發和利用,需要介入多元平臺宣傳館藏資源,擴大知名度,其中與旅游業的結合是目前國內博物館探索發展的重要途徑。一是與當地旅游部門通過信息互通緊密合作,獲知游客的文化需求特點和消費導向,博物館可進行相應調整,開拓具有市場前景的紀念產品,借助旅游市場拓寬宣傳途徑和對外的知名度。二是與旅游企業進行深度合作,推出博物館特色游項目,挖掘博物館的文化資源優勢,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策劃讓游客可以直接參與體驗的文化項目,在欣賞感知文物的藝術之美同時,發掘其在歷史沉淀中所彰顯的內涵底蘊,并將博物館特色游打造成為城市旅游名片,突顯當地文化旅游產品的品牌效應,實現博物館與旅游業的共生發展。
四、結語
從當前我國文化資源開發的趨勢和空間來看,推動文化資源的開發與轉化,是實現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和優化,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必然選擇,也是發展我國文化事業、振興文化產業,滿足人們文化需求、提升精神文化素質的題中之意。尤其是對弘揚民族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博物館作為真正聚集人類財富的地方,聚集文化的寶地,籍由愈加多元的形式對我國源遠流長的文明進行展示和推介,但僅僅演繹豐碩藏品的“前世傳奇”似乎略顯單一,如何實現地域文化在當前的衍生價值,講好“今生故事”將是實現文化傳承的必然使命。因此博物館文化資源的開發既要持守文化本源與內涵,充分彰顯文化差異優勢,亦要科學合理提煉,實現符合當代審美和實用價值的產品轉化,豐富衍生功能,完成文化再造,實現公眾從文化形式的認知到文化價值的認同,促進地域文化的保護和傳播,對于我國文化發展和文化安全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
參考文獻:
[1]胡慧林.文化產業概論[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5.
[2]張勝冰.文化資源與文化產業[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8.
[3]姚偉鈞.文化資源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4]蔣晟.博物館商品營銷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5]白皛.博物館衍生商品的開發與營銷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3.
[6]呂慶華.文化資源的產業開發[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