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可心
摘 要:新聞評論是當代各種新聞媒介普遍運用的、面向廣大受眾的政論性新聞體裁,承擔著反映和影響社會輿論、幫助受眾開辟認識真理道路的作用。然而,新聞評論表達中邏輯謬誤的出現,削弱了新聞評論中論證過程的說服力,甚至得出錯誤的結論。因此,學會辨別評論中易出現的邏輯謬誤,是媒體評論者的責任所在。本文將對新聞評論中常出現的五類邏輯謬誤進行具體分析、解讀,旨在為媒體評論者提供參考、借鑒作用。
關鍵詞:新聞評論;邏輯謬誤;類比論證不當;滑坡謬誤;句義含糊;虛假兩難
中圖分類號:G212.2;G21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21-0033-02
1996年3月出版的《中國新聞實用大辭典》將“新聞評論”的定義表述為:“新聞媒體或作者個人就新近發生的事件、當前社會生活中存在的現象或思想傾向、公眾普遍關注的問題等闡述自己觀點、立場的新聞文體。”[1]簡而言之,新聞評論是就有價值的新聞事實和社會現象發表意見以指導實踐的一種體裁。
隨著新聞業的發展,新聞評論體裁被越來越多的媒介所應用,并與各類新聞樣式結合,形成了報刊評論、廣播評論、電視評論、網絡評論的不同個性特征。[2]但是,它們仍然都具備兩個共性,即“新聞體裁”和“論說文體”。“論說文體”的性質代表新聞評論本身需要論點、論據和論證。新聞評論的論證是一個靠邏輯力量說服讀者的過程,論證是否具有嚴密的邏輯性,是決定評論成敗的關鍵。[3]然而,在當代新聞媒介的新聞評論語言中,邏輯謬誤卻時有發生。
新聞評論中的邏輯謬誤可簡要概括為以下幾類:訴諸權力、訴諸眾人、訴諸問題、訴諸憐憫、訴諸不可靠權威、訴諸無知;分解謬誤、合成謬誤、滑坡謬誤、連續體的謬誤、復雜用語謬誤;人身攻擊、虛假原因、虛假兩難、句義含糊;比喻論證不當、類比論證不當。本文將對媒體新聞評論中常出現的“類比論證不當”“訴諸憐憫”“滑坡謬誤”“句義含糊”“虛假兩難”該五類邏輯謬誤進行具體解讀和案例分析。
一、類比論證不當和訴諸憐憫
類比論證是一種通過A事物與跟它具有部分相同特征的B事物進行比較類推,進而證明論點的論證方式。[4]該論證方法能夠成立的前提是,兩事物之間存在“相同特點”。否則,就無法進行比較類推。類比論證的長處在于,可以引入一個大眾熟悉的事物來便于理解,但它并不能用于演繹論證。在新聞評論中,類比論證通常用于道德和法律的推理,評論者可以用類比的方式來作為論據,但無力推出結論。“類比論證不當”則會出現于通過類比而得出論點的情況。
我們以手機搜狐網評論《刺死辱母者:如果保護母親有錯,我愿意一錯再錯》為例,以下為評論中的部分篇章:
很快,兩名帶著獵刀的匪徒破門而入,年輕母親扣下扳機,將其中一名匪徒當場擊斃。隨后到達的警察認定母親屬于正當的自衛行為,地區檢察官也沒有對她提起任何起訴。
因為,這個母親只是做了一件對的事情:保護孩子!正如于歡,也只是做了一件對的事情:保護媽媽!
不要說一個兒子看到了母親受到傷害就要奮起反擊,就算是一個陌生人看到別人受到傷害,也會出于惻隱之心,出手相助。
下劃線部分的評論存在兩個邏輯謬誤:(1)類比論證不妥當;(2)訴諸憐憫。
首先,作者將“于歡刺殺辱母者”與“美國年輕母親擊斃匪徒”進行類比用于道德與法律的推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無力推出“于歡也只是做了一件對的事情:保護媽媽!”的結論。因為于歡案本身與美國母親的案件不同,美國年輕母親是防衛對方正在實施的侵害,可以被認定為“正當防衛”;而于歡是在對方已經停止侮辱的侵害后拿刀捅人,被法院認定為“防衛過當”。所以,不能將兩者進行簡單類比后,得出“于歡的行為是正確的”的結論。
另外,最后一段評論中出現了“訴諸憐憫”的邏輯謬誤。訴諸憐憫是一種因為認定某人或某事物值得同情、憐憫,就以此作為論據對論點進行論證而引發的邏輯謬誤。該篇評論中“就算是一個陌生人看到別人受到傷害,也會出于惻隱之心,出手相助”的表述,是企圖僅僅通過喚起聽眾的憐憫心來支持“于歡做的沒錯”的結論,而轉移了對邏輯的注意力。這種同情和憐憫無法作為論據,在邏輯上站不住腳。
二、滑坡謬誤
“滑坡謬誤”是一種使用了多個因果推論,但人為夸大了每個因果關系的程度,從而得出不正確結論的邏輯謬誤。[5]即評論者假設連鎖作用會發生,但并沒有充分的證據說明鏈條中的一個事件會導致其他事件。如“損失一個將軍,敗了一場仗,亡了一個國”,“損失將軍”和“敗仗”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和可能性,但并不是必然性,同理“敗仗”與“亡國”之間也是如此。如果將某個可能性夸大成為必然性,然后將這些不正確的因果關系串聯起來,就會推斷出一個毫無關聯的結果。在新聞評論中,我們以《新周刊》的評論《對不起,我是來看評論的》(作者:曹吉利)為例:
日光之下無新事,越評論就越重復,越重復就越孤獨?;ヂ摼W評論作為一種速食內容,從一開始就不追求永恒的價值。發出聲音,排遣孤獨,過一把癮就算,或許就是當下評論區文化的最大特點。
該段評論中下劃線部分即犯了“滑坡謬誤”。作者假設“越評論就越重復,越重復就越孤獨”這個連鎖效果會產生,但并沒有足夠的論據說明鏈條中的一個事件會導致其他事件的發生。“越評論”為什么就“越重復”?這兩者并不具有絕對的因果關系,盡管評論增多也許會導致重復增加,但是也有可能是出現更多全新的觀點,“百家爭鳴”。而“越重復就越孤獨”因果性則更弱。微博中評論重復性的提高,或許會導致評論者們紛紛找到與自己觀點一致的人,從而感到不再孤獨。
因此,任何系列事件的每個環節,都必須獨立論證,才更有說服效果。
三、句義含糊
“句義含糊”指當一個詞、短語或句子被有意說得很含糊,以期產生混亂,引導聽眾聽錯自己的意思而產生的邏輯謬誤。即看似相同的詞或短語在不同語境中存在意義上的差異,但評論者在通篇論證時將它們都看作是相同的意義。如:(1)人是代代相傳的。(2)蘇格拉底是人。(3)所以蘇格拉底是代代延續的。由于(1)和(2)中“人”的含義不同,因此無法得出(3)的結論。新聞評論中的“句義含糊”,我們以《鳳凰評論家》的評論《羅爾之踵》(作者:西坡)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