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張應錄
“互助”一詞,《現代漢語詞典》將其解釋為“互相幫助”。“同伴互助”一詞最早是美國學者喬伊斯和肖爾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推出的,專門研究教師培訓。本文中的“同伴互助”專指通過多種途徑和手段與心理健康缺失的學生建立同伴互助關系,并進行有效心理干預,讓心理健康缺失的學生主動地自我調控心理而進行的心理修復活動。筆者以同伴互助的方式對心理健康缺失的學生進行幫助,并對同伴互助的方式進行了創新嘗試與驗證,在很大程度上對心理健康有缺陷的學生起到了幫助作用。
在農村地區,很多家長為了生活在外奔波,故一些學生成了留守兒童。基于此,與父母建立同伴互助的關系,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至關重要。遠在他鄉的父母可以充分利用現代通信手段,定期或不定期地了解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問題。家長放下架子,以同伴的身份給予孩子關愛和幫助,讓孩子真切感受到溫暖和關懷,孩子就會認同家長這個“同伴”的幫助和建議,孩子的心理問題就會逐步得到解決。
陪伴在小學生身邊的父母,要注意以激勵和正確懲罰為主,這樣才能夠讓學生體會到家長就是自己的同伴,是在幫助自己,明白自己行為的是與非,從而更加正確地判斷身邊發生的事情,以此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讓學生既能夠合理面對生活中的挫折,也能夠正確、積極地生活,形成健康心理。
農村的留守兒童很多是由爺爺奶奶撫養或是寄住在其他親屬家里。基于此,親屬和這些孩子建立同伴互助關系,能避免孩子產生寄人籬下的不良心理;做好小學生成長路上的輔助者,能夠讓學生在和諧的生活氛圍中更加健康和積極地成長。陪同學生的親屬,應該致力于打造和諧的氛圍,給孩子傳遞愛,在其出現困難時及時給予幫助,在學生行為過激時真誠給予指導和幫助,從根本上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在小學生的生活中,同學是最重要的他人,因此基于同學建立的同伴互助關系,有利于小學生的心理健康。但同班同學同伴互助關系的建立,需要教師實時引導。首先,教師應該營造和諧的班級氛圍,讓學生和諧交流,進而培養學生樂于助人、團結合作的好品質,為同伴互助關系的建立打下基礎。其次,在同班同學建立的同伴互助關系中,教師要有效避免組建關系后兩人朝著不利方向發展,要讓同學在同伴互助關系中做到優勢互補、共同進步。比如,可以讓勇敢、樂觀的孩子和不勇敢、消極的孩子搭建同伴關系,讓他們形成互幫互助的機制,進而共同進步。
教師是學生模仿的對象,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和行為。因此,面對班上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現問題的學生,教師要和這些學生建立同伴關系。實踐證明,教師可以通過開展一些有目的的活動主動接近這些學生,也可以通過一些小事幫助這些學生,讓他們放下戒備,并愿意接受別人的幫助,實現“親其師,信其道”。
除此之外,教師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要做到平等交流,這樣才能夠更好地了解學生的想法,從而以同伴的身份幫助學生走出消極的心理困境。不僅如此,教師在面對學生過激的心理狀態時,要有包容的心態,包容農村地區一些兒童產生的偏激心理,并且給予正確的引領。小學生的心理發展既不完全,又很脆弱,故教師只有以同伴的角色做他們的引路人,他們的心理才能更加健康地發展。
為貫徹落實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文件精神,扎實推進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抗挫能力,學校要積極開展“同伴互助、共同成長”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可以開展“踩氣球”“夾氣球跑”“踩報紙”之類的團隊游戲,使學生感受到團隊間需要有效配合、銜接以及自我控制能力,應為共同的目的以及團隊的責任感做好每一個環節,讓心理健康缺失的學生感受到來自團隊中同伴的幫助,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社會上有很多愛心人士或機構都會對農村地區的留守兒童、單親家庭提供幫助,通常,這部分人會通過捐贈物資的方式為留守兒童或單親家庭提供幫助。這時,教師可以爭取讓這些愛心人士或機構與心理健康缺失的學生建立同伴互助關系,讓這些學生不僅是在物質上得到幫助,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得到幫助和激勵,讓學生學會感恩,明白世間多為暖心人士。
簡而言之,對于農村地區的小學生而言,因為地域和條件的限制,一些學生在成長過程當中缺少引路人,缺少同伴互助,由此容易出現層次不同的心理問題。基于此,家長、親屬、教師及有關部門應該從多個角度為學生提供幫助,促進其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