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年 劉夢玲
摘要:小學科學源于生活,也將運用于生活。本文依據當前小學科學教學生活化的現狀,在教育理論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思考和實踐經驗提出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科學教學生活化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生活化
依據現小學科學教學現狀,我們知道當今小學科學教學在生活化教學運用上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根據我們已有的教育理論,結合自身的實踐思考從科學問題、課堂教學、科學知識運用三個方面提出了具體的小學科學教學生活化的實施策略。
一、科學問題生活化
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作為教學活動的切入點,努力在學生生活與科學教學之間建立一種相似或相對的聯系,這樣學生更加會有構建的基礎和探究的動力,在激發探究興趣的同時,找到探究的方向,只要教者有心,課本上的科學知識都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原型來源。因此,在教學中,老師應該學會主動地將現實問題與科學問題有效結合。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科學來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一)教學情境生活化
在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語言引導暗示、實物、游戲、多媒體、網絡等方法來創設生活化的情境,進行情境教學,這種方法的教學,雖然教師在課前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但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投入、記憶深刻,所以科學教師要努力通過創設生活情境,通過調動學生已有生活經驗激發思維,使課堂情境趨于生活化。
(二)探究材料使用生活化
探究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點。因此,教師在對探究材料的選擇和制作上要注意,材料的選擇不能遠離學生的生活,不能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導致學生無法獲取對事物的正確理解。因此,探究材料的選擇可以從學生身邊的物品中選擇、從學生周圍的環境中選擇、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中選擇,而且要在學生經驗范圍。
(三)教材處理生活化
教材的編寫由于客觀和主觀的原因,難以使教學內容符合各地的生活實際,這種地域的差異,風情的差異,生活的差異是難以避免的,這就需要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優化教學內容,使之更具生活化。教科書中的例子并不是適用于每一個地區的教學,因此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所在環境的情況來進行改編教學。結合教材知識,增加學生實際生活中的素材。或者重新編排教學內容體系,使教材更加貼合生活。
二、課堂教學生活化
(一)課堂導入生活化
新課程改革要求從學科本位向學生本位轉化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而課堂的引入非常重要,如果學生看不到課題與生活的關系,就無法形成高水平的學習動機,也就失去了主動探究的欲望,因此我們努力尋找課程內容與生活的聯系作為課堂的切入點,從學生身邊的現象出發提出相關的問題,創設生活情境,充分調動學生探究的熱情、有效激發學習興趣。因此,用生活中的真實案例導入課堂教學成為了教師常用的教學方式。
(二)教學內容生活化
科學與生活緊密相連。在教材的編寫上,科學知識都來源于生活,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因此,教師在挖掘教材內容上要充滿智慧,有創新性,將教學內容與生活素材有效結合。使學生學會知識的同時,也能夠利用所學知識解釋和解決生活中的簡單現象和問題。
其實在科學教材中處處能見生活素材與資源。只要教師善于發掘,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化教學情境,就可以讓學生主動探究,積極學習。
(三)課堂思維活躍化
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因此,教學除了將知識傳授給學生之外,也應該將人們創造的過程通過實驗再現給學生。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主動探究。同時,教師也可以倡導學生構建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學習方式,比如小組合作的學習形式是最受學生喜愛的學習方式,最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學生分工合作、討論分析的過程中既能讓學生獲得概念上的理論知識,也能在動手操作上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這樣,就能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中,發散他們的思維,使得科學課堂充滿生機。
三、科學知識運用生活化
(一)課外活動生活化
課堂教學是學生探究科學真理的主要途徑,但不是唯一的途徑,學生學習科學也不能被束縛在教室這個狹小的空間,所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科學探究活動拓展到課堂之外更為寬闊的環境,讓學生貼近生活,大自然的同時,也能更大程度上獲得學習需求的滿足與發展。例如,在學習《各種各樣的植物》時,教師可以設計實驗表格,讓學生去校園中觀察各種植物。或者在家里自建實驗室,培養并觀察植物的發芽發育過程。這樣,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連的課外活動不僅僅起到鞏固知識的作用,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和觀察能力,有利于學生學以致用,有效利用所學知識。
(二)家庭生活科學化
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而學生自發產生的興趣更能刺激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所以教師更應關注學生感興趣的是什么,喜歡探索的是什么。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非常濃厚的,所以教師可以適當引導,讓學生學會將在學校里所學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各類現象。比如怎樣去除水壺中的水垢,家里各種各樣電器的運作原理是什么,為什么雪糕會冒“熱氣”,冬天把毛衣換下來為什么會有噼里啪啦的聲音還帶有藍光等等,都包含著豐富的科學知識。讓學生在探索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中,充分發展學生的智慧,享受科學帶來的樂趣與自己解決問題的滿足感。使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三)科學作業生活化
現如今,大多數的作業形式都是只注重于鞏固學生的理論知識,忽略了學生動手能力和情感體驗的培養,枯燥重復的作業逐漸磨滅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生活化科學作業的布置應當具有發展性和創造性,從書本中走出來。例如在教學《動物的特征》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觀察生活中常見的動物,搜集各類動物的特征和習性,小組分享討論。既能培養學生的興趣,也能有效利用小組合作的學習形式,進一步鞏固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