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紹鳳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傳統的三尺講臺、一根粉筆、幾度春秋的課堂教學模式必然要被取代。而智慧課堂就是基于互聯網+的信息化課堂教學服務平臺,智慧課堂是利用“互聯網+”的思維方式和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造的課堂教學環境,在教學決策、評價反饋、交流互動、資源推送等方面實現了數據化、智能化,為多樣化的課堂教與學提供了先進的技術支撐。
2017年,為了貫徹落實國家教育信息化2.0行動發展目標,推進我校教育信息化,在香港言愛基金會和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校與“好未來”合作,建設起一套覆蓋小學四年級至初中三年級的高標準智慧課堂項目,我們因此也成為了文山市首批抬著平板上課的教師。在接將近兩年的平板教學中,我認為智慧課堂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有以下幾方面的優點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智慧課堂的優點
(一)智慧課堂使歷史課“活”了起來
在以前,使用單純的交互式白板,歷史老師的上課模式一般是提前做好PPT,下載好視頻、音頻,然后在課堂上一一講解和展示給學生。而由于課堂時間40分鐘是十分短暫和有限的,所以很多歷史老師就非常喜歡“滿堂問”“滿堂灌”。作為學生而言,一節課一直是你問我答的方式時間久了難免覺得疲憊和乏味,缺乏新鮮感。
(二)打破師生互動的局限
我們都知道,傳統課堂最基本的互動方式就是老師提問,學生作答;老師布置了某個任務,學生按指令和要求完成任務。歷史課堂也逃不開這個套路,師生互動方式老套,加上課堂時間非常有限,學生的優秀學習成果不能完全在課堂上進行展示,有問題的地方也只能做少量點評。
但在智慧課堂系統中的“課堂活動”環節,則增加了一下這些功能比如:學生上交的作業所有同學都可以查看,并且點評和“點贊”。提交的作業可以是語音,可以是文字,為了節約時間,也可以拍照上傳。既提高了學生對課堂的參與程度,也增加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
另外,上課時通過設備可以將教師平板或手機端的一些圖片等資料臨時推送給學生。還可以從手機端打開需要的視頻或者網頁,臨時播放給學生看,增強了便利性。一些歷史知識也可以因此以多元視角呈現在學生面前,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
(三)對學生評價時效性強且效率高
傳統的歷史課堂,老師對學生的學習評價一般只能通過考試。但考完試要花時間批改,批改完成也只能憑大致感覺分析學生存在問題。加上歷史老師一般任教的班級都在4個教學班以上,人數眾多,要對每個同學對所有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做出客觀而精準的分析是不太可能的。
而智慧課堂端則帶來了這幾大便利。首先,課堂進行的測試,課后推送的作業不用耗時費力熬燈點火得去批改。自動批改節省了老師的大量時間和精力。其次,課堂推送的習題或進行的測試,教師端都能動態顯示每一位同學答題的速度及答題的正確率和所做錯的題目。學生端也能看到錯題及試題解析,還能看到班上所有同學答題的排行榜,讓他們形成競爭學習的氛圍。
另外,在智慧課堂后端備有“查詢”端的“大數據統計”,對整個課堂老師授課及學生上課的活動做了數據記錄。在這里老師可以對所任教班級的學生“成績趨勢”、“學習特點”,及“社交關系”進行查看和分析。結合數據結果,由此可以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方式以及多關注課堂當中“邊緣化”的學生。
二、智慧課堂的弊端
(一)平板監管不到位,學生意識有待提高
由于平板電腦屬于電子產品,作為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學生面對電子產品,一旦沒有有效的管理和監督,就難免“誤入歧途”。而有些班級對平板的管理松懈,使得學生有機可乘,經常使用平板電腦在課余甚至課堂上看小說看得不亦說乎。還有學生上課時不專心聽老師上課,而是和老師搶投屏。甚至更有甚者把投屏名稱改成一些侮辱性的詞語,干擾老師正常的上課秩序,帶來極為不好的影響。
其次,由于歷史學科在中考中所占分值較低免,歷史教育的功能和價值不是顯性的、功利地和單一的,而是更多地表現為隱性的、本質的和全面的特點。因此在學生和部分主科教師及班主任心中沒有地位。因此上課時經常碰到學生平板沒電了不充,或者整個班有一半的同學平板被帶回家后沒有帶回來的情況。向班主任反映了要么得不到有效的處理,要么置之不理,使得最終平板成為了雞肋。
(二)學校強制教師的平板使用率束縛了教師手腳
個人認為,無論是平板電腦、智慧課堂系統以及現在風聲很大的希沃白板,都應該遵循“因地制宜”,為教學服務的原則。說到底以上所有的硬件和軟件都只是教學的輔助,為老師的課堂教學錦上添花。古語云教無定法,上課時老師要用什么方式、什么輔助手段來完成課堂教學應該由學科特點、學生特點、教師特點及課程需要來決定。而不是每節課都要拘泥于平板電腦、智慧課堂。
正是由于學校一味追求使用率的提升,使得部分老師出現“掛機”。或者生拉硬扯,在不需要平板時,還是要強行引入。其結果和效果可想而知。
(三)舍本求末的追求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形式重于內容
眾所周知,隨著互聯網巨浪的沖擊,隨著教育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教學形式的花樣也越來越多。無論是從地方教育局到學校層面,都會經常組織一些類似于“白板使用大賽”、“教師基本功”競賽等等類型的教學競賽。
而無論是哪里組織的競賽,如果一個老師上課時教學形式花樣太少。開發不出來平板、白板的新花樣,玩不轉以上所提到的各種教學輔助工具。那么基本上你這一堂課就是一堂失敗的,不可能拿獎的課。因此也導致一些老師舍本求末地追求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形式重于內容,甚至華而不少。一節課花樣百出,讓人眼花繚亂,但是卻忽略了教學的實用性,疏于對課本進行認真詳細的解讀,對學生也缺乏了解和溝通,甚至割裂了教學內容完整性。一句話,形式重于內容。
綜上所述,我認為智慧課堂其強大的功能,確實能為我們的教學錦上添花。但是,學習是一項復雜得多因素構建起來的龐大工程。作為一種教學輔助用具,我認為用的時候還是要因地制宜,不可把老師變成“裝在套子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