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省周
作業是鞏固教學效果的有力手段,也是反饋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合理地布置課外作業是必要的。但是我認為,在學生的作業布置上,特別是學生的家庭作業,作為教師確實應該動一番腦筋,精心篩選,合理安排才是。但針對小學數學作業存在的“低效高耗”,以及作業早已成了學生心目中的一項“任務”與“負擔”的實際問題,要提高小學數學作業的有效性,須從作業的內容、形式入手,改善學生的心智模式,由“任務”與“負擔”轉為“樂趣”。再從作業的評價入手,讓學生通過作業認識自己,反思自己,最終提升、超越自己關于如何布置課外作業的思考,要讓課外作業成為學生創新的園地,必須首先解決現今小學數學課外作業中存在的幾種問題。
一是重習題練習,輕知識應用。有些老師對于如何運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運用課堂上學到的方法去學習課外更廣闊的知識的作業,卻很少有人布置。
二是重練習結果,輕思考過程。不少教師布置的作業題,不僅規定了作業的內容、范圍,還提示了做的方法、步驟。在作業反饋時,教師也往往只檢查答案是否正確,很少有人問及解題的過程。
三是重統一訓練,輕分層練習。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往往是一刀切,很少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去設計一些難易不同的作業,讓學生通過做作業各有所得。
因此,要改變作業布置中存在的這些問題,其前提是教師要樹立好以下三種觀念:
第一,學生是主人的觀念。第二,作業即自學觀念。第三,數學教育觀念。數學無處不在,而一本薄薄的數學課本其內容是何其有限,所以說教材只是例子,而教學是要通過這些例子讓學生舉一反三,真正學會學習。因而我們教師要樹立大數學教育觀念,認識數學教育全面性、綜合性、廣泛性的特點,教學決不能僅僅滿足于讓學生學好一本數學書,作業則完全可以、也完全應該讓學生跳出數學課本,到數學知識的大海中去遨游。作業是一種有目的、有指導、有組織的學習活動,優質的作業才有助于學生所學知識的鞏固、深化,有利于孩子智力和創造才能的開發,才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孩子充滿活力,促使自己超越自己。應該怎么做呢?
一、從內容入手改善心智模式
作業不是任務,能力才是目的。愛因斯坦曾說過:“教育應當使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接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去負擔?!睂W生對作業厭煩往往是教師布置作業內容簡單機械,不需要學生動腦思考,這樣挫傷他們對學習的積極性,更談不上創新思維的培養。
因此,設計作業的內容時,既要注意語文聽說讀寫各種能力的綜合,又要突出數學學科的工具性和實踐性,切實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作業的設計要讓學生學會學習為歸宿點。學生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學法,才能自己去學習,才能更好地發揮其主體作用。
一直以來,數學作業的形式總是顯得過于死板,沒有絲毫的樂趣可言。而我們對于一成不變的事物,往往容易厭倦,對于我們的孩子則更是如此。所以我們在作業形式上應注意,盡量靈活多樣,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樂于去完成,從而提高學生數學素養。
二、從評價入手促自我超越──目的不是驗收,激勵才是根本
作業的批改與反饋,它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無聲的“對話”。通過這種“對話”教師可以從中得到教與學的信息反饋。而教師對學生發出的激勵性反饋信息常常成為他們學習的動力。
1.評語反饋激勵
評語,是一種作業批閱的方式,便于學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業中的優缺點,還可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但由于實際大部分班級班額都顯得較大,教師除了日常的教學工作外,沒有更多的精力花在如此眾多的作業評語之上。在操作時可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部分作業以小組為單位互相評檢,既是交流又是相互學習,只要注意在反饋中盡量捕捉學生作業中的閃光點。
2.分層反饋激勵
對不同程度學生的作業作不同的反饋。特別是中、差生對學習和作業往往缺乏信心,在批改作業時,在做錯的題目旁邊加上“?”或不加任何標志,等學生訂正好后把“?”改為“√”或加上“√”。在給作業打分時,沒得滿分的同學如果訂正對了同樣可以得“100”分,使中差生在反饋的評價中也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增強自信心,去爭取更大的進步。
3.評比展示激勵
評比激勵是學生喜歡的一種方式。對于作業好的同學,教師可采取各種形式進行評比,每過一段時間,將評比的結果進行展示,評出的“作業標兵”,并在教室內專設一學生作業展示區,讓學生之間相互評價,相互交流,在交流中共同提高。通過榜樣的示范作用,激勵學生認真做作業。
4.家長的配合
在我們日常教學過程中,常遇到一些學生不做作業的現象。造成學生不做作業原因各種各樣:一是速度慢。二是不會做。三是懶惰性。四是家庭缺乏應有的監督。因此,家長與老師應該經常聯系,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使孩子能夠更好的學習和生活,孩子的教育離不開家庭和社會,家長和老師多溝通才能促進孩子的健康發展。當學生出現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時,一定要采取果斷措施,應讓孩子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逐步學會自己管住自己。尤其孩子做作業需要輔導時,家長應該耐心進行輔導。如果家長不知道孩子作業的正確與否,可以先不發表意見。老師批改過后,家長要看看,全都做對了,要表揚孩子。有錯誤,可以幫助孩子找出錯的原因。這樣有督促,有輔導,有檢查,持之以恒,時間久了,孩子自然就會形成良好的做作業習慣。
總之,孩子是我們教育行程中的旅客,他們容易迷失方向,作為師者,愛不是一種簡單的給予,而是心與心的交流!在作業本上,教師與每個學生談心,學生也把老師看作朋友,無話不說,質疑、展示閃光點,教師每天都能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微妙的情感,進行針對性的心靈對話。如此把作業當作師生交流思想感情、啟迪智慧靈感的“傳遞物”,學生對作業就會產生興趣,作業也不再是“任務”與“負擔”。當數學作業成了學生自我展示的舞臺,每一天收獲的都是精彩,每一天的自己也都將是最優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