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宇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隨機選取云南師范大學非體育專業二年級四個理科類學院(化工學院、數學學院、物電學院、信息學院)和四個文科類學院(歷史學院、文學院、哲政學院、旅地學院)學生為研究對象。
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2)問卷調查法;(3)數理統計法。
運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P<0.01為非常顯著性差異。
二、結果與分析
體育態度,是學生對體育學習和身體鍛煉活動所持有的認知評價、情感評價和行為意向的綜合表現,它是學生在長期的社會環境影響下,從一定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中習得的;并且在一定的條件下,可能發生轉變。體育行為,指學生有目的、有意識的利用各種手段與方法,為滿足某種體育需要而進行的活動。大學生體育行為的產生來源于體育需要和體育動機,而體育需要的產生和滿足需要的迫切程度又源于大學生們對體育的了解和認識[2],以及對體育所產生的興趣和意向,
1.云南師范大學非體育專業大學生體育態度現狀調查
(1)體育態度總體現狀
體育態度形成的過程需要相當一段時間,而形成之后絕大部分是比較穩固和持久的,且會對某體育項目或活動的需求表現出前后一致的反應傾向,成為習慣性反應。表1反映出,大二年級學生的體育態度總體呈現良好狀態,8個維度得分均值都比較高,均值兩側所占比例相差不大,每維度中各題得分均大于3(1~5分之間以3分作為及格分標準),說明學生的體育態度相對穩定,對體育鍛煉持積極認可的態度。
(2)不同性別大學生體育態度現狀
從表2可以看出,男生和女生在行為態度(P=0.425)、行為習慣(P=0.320)和行為控制感(P=0.116)三個維度上無明顯的性別差異,即在行為層面的維度上男生和女生的行為性態度存在一致性的認知,說明男生和女生普遍認為體育鍛煉已經成為學生的一種必備需要,并成為一種自動化的行為方式。這主要與云南師范大學體育課程采取自由選課、男女混班的教學方式有關,這種教學方式便于男生和女生在相同的教學環境下集體上課、共同參與體育教學活動,從而在無形之中接受并形成了對體育鍛煉一致性的認知。
表2亦反映出,男生和女生在目標態度(P=0.000)、行為認知(P=0.000)、行為意向(P=0.001)、情感體驗(P=0.017)、主觀標準(P=0.015)五個維度上存在著明顯的性別差異。環境和教育對性別差異的形成起決定性作用。以上五個維度的性別差異是遺傳的生物學因素和后天的環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首先,由于社會歷史中久存的男女社會地位差異而使得男女生形成了不同的傳統體育觀念和傳統體育認識;其次,由于后天的現實學習生活環境(體育課外)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環境影響和熏陶,使男女生在參與體育鍛煉的態度及參與時的體驗有所區別;再次,體育教學中對男女生采取了不同的教學要求及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而對性別差異起了強化的作用[3]。因此,營造良好的體育文化環境和實施科學的、正確的體育教育,可以使男女兩性在心理發展中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克服劣勢,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云南師范大學非體育專業大學生體育鍛煉時間現狀調查
統計結果顯示,大二學生在體育鍛煉時間段選擇上,多集中在下午和晚上,選擇中午的比例極少。從性別來看,男生首選的時間為下午,比例為45.3%,早晨和晚上的選擇比例相當,分別為20.9%和22.8%。女生首選的時間則為晚上,比例為57.5%,其次是下午(22.5%),再次是早晨(10.9%)。從學科來看(表5),文科生多選擇下午(43.1%)和晚上(33.7%)進行體育鍛煉;理科生亦是如此,下午和晚上的比例更為接近,分別為36.3%和32.2%。
三、結論與建議
1.結論
云南師范大學非體育專業的大二年級學生的體育態度相對穩定,對體育鍛煉持積極認可,但是態度成分的結構未固定化。體育態度的性別差異表現為在8個維度中有5個維度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文科生和理科生的體育態度一致性較大,表現為6個維度無顯著差異,僅在目標態度和行為習慣上有差異性。
2.建議
一是盡量開設以趣味性體育項目為主的體育課程、體育活動、體育俱樂部或者體育社團,體育教學應真正因材施教,多關注女學生的體育態度變化和體育興趣。
二是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的教育力度,培養大學生正確的體育態度、體育意識,克服其自身體育運動的惰性,形成良好的體育價值觀。處理好學習壓力與體育運動的關系,促進體育態度與體育行為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