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杰鈺
摘要:“留白”即是一種機智的教學策略。語文課堂上的教材“留白”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需要,課堂教學中的“留白”,有時是刻意為之,有時則是因為受課堂時空限制以及教材重點的要求,是“隨意”為之?!傲舭住苯虒W藝術的合理運用,能讓學生在自學過程中不但能充分獲得到成功的體驗和喜悅,并且他們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也得到了培養和提高。
關鍵詞:語文課堂;留白;創造權;自主權;求索權
中國畫的留白藝術手法營造了“畫中有畫、畫外有畫”的藝術效果,賦予作品以無窮的魅力,給鑒賞者留出了一片想象的藍天。其實,留白藝術是一切藝術共有的表現手法。接受美學認為,文藝創作中的適當留白,能使讀者展開充分的想象,對文藝形象和意境進行積極的再創造??芍^言已盡而意無窮,此時無聲勝有聲。課堂教學也是一門藝術,中國傳統繪畫所講究的藝術留白,同樣適用于我們的課堂教學。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巧妙運用留白藝術,往往能留出精彩,走向深入。
曾經茅盾老先生以“蛙聲十里出山泉”為題,請著名畫家白石老人作畫,老人只在畫紙上點了幾只小蝌蚪于兩石激流中奔游,留出大塊空白以供遐想,使人仿佛聽到十里之外的蛙聲一片,這便是“留白”的經典。語文老師不妨學學中國畫的“留白”藝術,不要堵塞了學生再創造的思路。 少著墨,多留白,那么我們的語文教學一定會“意造景生”,變得妙不可言。
一、留白的理論價值與審美意義
留白具有空間的審美意義,“留白”雅稱“余玉”,直接地說就是留下一片空白。留白可以營造出很強的空間感,還可以賦予創造以廣袤深遠的意境,更可以給人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留白也具有時間的審美意義,蘇軾《減字木蘭.琴》中寫道:“神閑意空,萬籟收聲天地靜。玉指冰弦,未動宮商意已傳。悲風流水,寫出寥寥千古意。歸去無眠,一夜余音在耳邊?!鼻夙嵙黜懹嘁粞U裊,而課堂留白是有其余意錦錦,蕩氣回腸的藝術效果。留白的時間如同音樂中的休止符,曲雖停音未斷,使孩子的心靈陶醉于文境之中,靈魂浸潤于間。因此它具有延長審美體驗,豐厚審美感受,積淀審美情感的藝術價值。可以說,“留白”的藝術,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以及學生主體的獨特體驗。
二、補白教材,給學生創造權
教材中的留白,為師生創設了無限的遐想和創造的空間,我們不妨充分利用這些留白的空間,根據學生的特點、需求,班級學校的條件進行資源的開發,從教材擴展到對學生有意義有興趣的題材,從班級擴展到校外。例如:教師可以根據本冊教材的特點確立幾個主題,讓學生搜集相關主題的文章,寫寫相關主題的文章,并編成冊,當作“班本課程”,可以開展“我與作家競風流”等類似的同題作文撰寫,當學生看到自己的作文成為“班本課程”成為同學學習的教材時,這種喜悅的心情不可言表。這樣做,能調動學生已有的認知體驗,讓他們去當作者寫教材,當編者編教材,激發了每個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熱情,讓學生的彰顯個性,把他們引向更廣闊的天地,這種補白教材留白帶來的開放的語文教學,產生了預想不到的“溢出效應”,也讓學業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體、課堂的主人。
無疑教材“留白”,是語文課堂閃現的一道誘人的彩虹,一道亮麗的風景。
三、留白時間,給學生自主權
教學中的三要素是“教師”、“學生”、“教育影響”?!墩Z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主要起到指導作用??墒牵诮虒W中,真正做到能讓學生放手去自學的又有幾人呢?大多數的教師仍是大包大攬,唯恐學生哪個知識點學漏了,考試時會影響成績,所以就以教師的學習代替了學生的自學。這樣做既違背了新課標精神,又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生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應該真正做到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大膽地放手讓學生去自學,在學生自主學習時,引導學生學會質疑,鼓勵他們從文中找出疑難問題,并把疑難還是還給學生,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學習。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只需根據學生需要,適時給予他們提示與指導,幫助學生歸納、總結、整理重點難點的問題。在這里,“留白”教學藝術的合理運用,讓學生在自學過程中不但能充分獲得到成功的體驗和喜悅,并且他們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也得到了培養和提高。
心理學研究認為,當學生把學習上遇到的矛盾由內部語言轉化為外部語言時,原來并不十分清楚的問題便明朗化了,思維過程也隨著清楚起來,這一“悟 ”過程,就是思維留白的過程。處理好感悟和質疑的關系,首先就是在教學中,騰出一塊比較大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地質疑問難。
四、實踐留白,給學生求索權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的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留白可以給學生提供大量的實踐空白,尤其是每單元的綜合實踐課程,讓學生不再只是傾聽者,給學生創造了太多的實踐求索的機會。學校舉辦的一些教育實踐活動,指導老師在綜合性教學中,利用文本的實踐留白,嘗試溝通課堂內外,課本內外、學校內外,把學生分成“廣告語搜集組、故事小品組……”引導學生多角度觀察出自己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獨特感言和真切體驗,課后形式出色的作業,暢快的發言,精彩的表演已證明課堂的成功,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新課標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實踐能力”,而學生語文綜合實踐能力的形成,必須通過語文綜合實踐。因此,開展語文綜合實踐的教學,不僅是語文科本身的要求,更是素質教育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潘涌.《論語文素質教育背景下的新詩教學》[N].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02:45-49.
[2]潘涌.《活力漢語從何而來》[N].光明日報,2012(014).
[3]潘涌.《母語教育:以獨立評論早就現代公民》[N].南京社會科學,2011(3).
[4]陳弦章.《文化浸染:母語教育的靈魂》[J].母語教學通訊·高中刊,2007(3):13-18.
[5]林洪石.《讓生命個性在批注式閱讀中張揚》[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01(25):4-6.
[6]袁圓.《批注式閱讀:閱讀教學的真正回歸》[J].大母語論壇.閱讀教學,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