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佳
實施課程改革后,新的高中英語教材詞匯量大,題材涉及面廣,不僅涉及藝術、科技、音樂、天文地理的知識,還涉及到許多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例如急救、健康飲食、肢體語言、文化遺產和未來生活等。而這些課程的設置就正好反映了課程和教學這個問題。
一、課程的本質是教學認識的客體:人類認識的成果——知識
為什么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要設置課程呢?課程到底是什么?教育是謀求學生發展的;人的發展是通過實踐和認識活動,主體客體化和體主體化的統一過程實現的;學生作為主體,如果沒有客體,不作用于客體,就不會發生認識,就無從發展。教育者之所以要設置課程,實質上就是為學生主體提供認識的客體,以便學生作用于課程這個客體,發生教學認識過程,實現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促進學生的發展。所以說,課程的本質就是教學認識的客體。課程的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其中介性。它是認識的對象,又是認識的中介和工具。它主要不是自然客體和社會客體,而是精神客體,學生不是直接跟自然界,社會現象打交道,而是通過課程這個中介客體去認識世界。所以說,課程本質上就是教學認識的客體,也就是人類認識成果,也就是知識。
由于主體的發展,是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主體掌握客體的結果,所以客體就有促進主體發展的功能,并且客體的性質決定著主體發展的性質。知識作為學生認識的客體,就有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決定著學生的發展。《英語課程標準》指出:“采用活動途徑,倡導體驗參與”, 進而解釋道:“本課程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于社會的主體人才的要求不同,這就必然要對我們的教材實施改革,使之適應社會的要求,經濟的發展,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
而這對英語教師的要求就提高了很多,在教學之前要先把這些內容了解地透徹。
二、教學的主要工作就是將知識打開,內化,外化
教學工作就是將人類歷史經驗的精華即科學知識轉化為學生頭腦里的精神財富,近幾十年的研究,特別是蘇聯維列魯學派和皮亞杰的活動學說,更揭示了知識與發展之間聯系的具體機制,這些研究提供了新的論證,進一步說明:課程主要是知識,學生的發展就是對知識展開教學工作的結果。教學工作不是別的,主要就是對知識進行種種“加工”的工作。
客觀知識究竟要怎樣轉化為學生的精神財富呢?把定理,公式等等簡單地呈現給學生,肯定是不行的。必須由教師領導著學生進行一系列的工作,也就是建構主體的學習活動。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習過程中影響學習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學習者的情感控制。近幾十年來,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在外語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情感因素,包括動機和態度等對外語學習的效果起到相當大的作用。如何將素質教育理論引入外語教學是當前外語教學的一大課題。外語學習成功的因素中,除了智力因素外,更重要的是那些非智力因素。
外語教師的教學重點應該放在教學內容、教學大綱和考試形式上,還是應該將教學重點轉移到學生的性格、興趣、情緒等方面的培養和控制上?這就涉及到教育思想要如何轉變的問題了。事實證明,認為自己“民主、開放、平靜、友好、體貼、樂于助人、聰明、富于邏輯性和快樂”的人,一般來說,其學習外語成功的可能性要大于其他性格的學習者。
三、新課程改革對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需要培養“一專多能”的跨學科、復合型中小學教師。
新課程改革對于教師的要求更高,教師的工作不僅是簡單的傳授知識,什么樣的知識、怎樣去教,這些問題都要求教師去推敲,去思考。要注重研究,注重分析,注重不斷地興利去弊,推陳出新,注重不斷地改革,改善它。
那英語教師應該怎樣去做呢?
首先,確立目標。《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英語課程標準》)規定:“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1:2)其次,可以根據英語新課標的理念,將3P模式發展為5P模式:Preparation(準備)、Presentation(呈現)、Practice(練習)、Product ion(運用)和Progress(評價)。
Preparation的功能是承前啟后,導入新話題或新內容,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和經驗,啟發想象或預測等。新編英語教材中基本上都有“Warming up”環節,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教學活動逐步導入新內容的學習,比如復習、預測、討論、頭腦風暴(brainstorming)等。
Presentation的功能是呈現新的語言知識。教師可以運用不同的形式或創設不同的語境來介紹新的語言知識,比如用實物、動作、圖畫、簡筆畫、英語解釋、漢語解釋等。
Practice的功能是對新語言知識的操練(drills)和練習(practice)。這種練習通常是控制性的(controlled),它包括從非交際性語言活動到有意義的(meaningful)各種練習,再到各種具有一定交際性(communicative)的語言活動。
新教材要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全體學生”是量,“全面發展”是質。質和量要一起抓,一個不能少。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關鍵是讓學生“學會學習”,這個過程要經過“要我學—我要學—我能學”的階段。讓學生從對教師的依賴逐漸變成獨立學習,更關注學習的情感,為學生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和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多用鼓勵性話語,多給他們語言實踐的機會,少用命令式的語言,多用建議性語言。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教師要與新課程同步發展,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和業務專業水平。這就要求教師具有一種超強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要通過不斷的理論學習轉變教育教學觀念,轉變在教學中的角色,適應新課程提出的新要求。要自覺地在情感、意志上不斷調適,而且要具備能夠分析、討論、評估和改變其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