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賓
《語文課程標準》 指出, 小學語文必須高度重視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 并首次把 豐富語言的積累 寫進了教學目的, 對學生的閱讀量還做了明確的規定: 高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 即每學期應達到25萬字, 相當于高年級的語文課本5本書左右。 因此, 在開放的語文教育體系中, 課外閱讀不是游離于語文教育過程之外的點綴,而是語文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引領孩子們進行快樂的課外閱讀,讓孩子們在浩瀚的書海中遨游呢?
一、利用課堂評價——激發快樂
閱讀過程的評價,是學生感受閱讀興趣的源泉,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力量,也是提高學生閱讀水平的催化劑。首先,我們教師的評價要起到激勵作用,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提高,讓優等生既明確優點,又知道不足;讓學困生既了解不足,又燃起希望;讓中等生既看到差距,又找到潛力。其次,教師指導學生評價同伴時要做到先揚后抑,教育學生要善于發現同學的優點。研究表明,學生對同伴評價的重視程度會隨著年級的升高而超越教師,可見,同伴的評價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竊讀記》這一課中,教師和學生就注意發揮評價的作用。如:“你的想法很獨特,如果表述得再清楚些就更好了?!薄澳阕x得真好,老師也要向你學習”“我同意他的理解,還想補充一點。”師生、生生在融洽的氛圍中,實現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富有人性的對話,學生感到課堂充滿了溫暖,閱讀過程是一種愉悅的享受。
二、學有所得——感悟快樂
評價一堂課,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看學生在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是否有所發展。課堂教學的失敗就在于上完一節課,學生還是原地踏步。每一節閱讀課,都要讓不同學生獲得不同的發展。學生經歷由不會到會,由不懂到懂的過程,就是學生最大的收獲。收獲是快樂的,是幸福的。在《觀潮》一課中,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觀潮"的觀與“天下奇觀”的“觀”意思相同嗎?為什么人們都來這里觀潮?為什么說是“天下奇觀”“奇”在哪兒?有些問題也許沒有太多研究價值,但是我們對學生的提問不能提過高的要求,只要是學生經過思考,不明白的問題都可以提,提出問題的過程,就是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是一種收獲。我們知道"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通過閱讀,學生解決了問題,是一種收益,更大的更大的快樂莫過于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實際上也是閱讀技能的訓練過程,那就是針對問題,采用多讀、利用圖畫、結合生活實際、聯系上下文、和同伴交流等多樣的方法尋求問題解決的途徑,在潛移默化中,激發了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使思想境界得到了升華。作為學生,收獲了知識何嘗不是一種快樂呢?
三、有機整合,減輕課業負擔——分享快樂
1.由課內向課外延伸
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確實在社會上處處有語文,人人時時學語文、用語文。在語文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去感受中國語言文字的美,并結合一些特殊的課文,特殊的節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紀念日等拓展閱讀。如學了《草船借箭》,引導閱讀 《三國演義》 有關章節;學了 《一夜的工作》后,推薦閱讀 《大地的兒子》;學了 《少年閏土》,推出魯迅小說 《故鄉》。3月5日,讀 《雷鋒的故事》;父親節,看朱自清的 《背影》……學生手中的 《同步閱讀》 教材, 文章不但精彩, 而且與課文主題緊密相連, 應充分利用。2.保證閱讀時間。課外閱讀需要有比較充裕的時間,囫圇吞棗地應付課外閱讀量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因此,要控制過多的機械繁瑣的語文書面作業,保證學生每天有半小時自由閱讀的時間。每周的周記也可改為閱讀、與家長交流、填寫讀書卡等。假期的作業本改為出一期走進博物館與閱讀相關書結合出專題小報等等,讓語文作業變得有趣起來。
四、課外閱讀——拓展閱讀快樂
為了提高學生讀書積極性,提高課外閱讀效率,增強閱讀實效,我思考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辦法。如: 我喜愛的名言交流會,有計劃有目的地搜集一些關于讀書的名言,進行評說、欣賞。名人故事會,講述名人讀書成才的故事,從而激起學生對讀書人的崇拜,對書的渴望,形成與書本交朋友的強烈意向。自辦班級課外閱讀報,刊載論文格式美文佳作,選登優秀讀書筆記……孩子們一有空閑便忙于搜集資料,采稿、寫稿,樂此不疲,熱情高漲,讀寫能力得以增強;參加讀書知識競賽、紅色經典誦讀等各種讀書活動,有效促進了學生讀書、交流、展示的積極性。根據學生表現,每個月組織評選一次書香少年,在班級墻報上給予表揚,并頒發獎狀,樹立榜樣,激發學生的爭優熱情。
由于在閱讀的每一環節,我都關注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因此大多數同學踴躍閱讀,積極參加各類征文活動,作品也開始在《語文世界》上發表。學習語文的熱情高漲,真正做到我喜歡,我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