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一、家訪源于細心
細心是一種習慣,與性格有關,但它不是天生的,一切習慣都是后天形成的;細心是一種堅持,更是一種可貴的素質,需要在實踐中逐漸的培養。大凡什么事,只要用心去做,秉著“欲要看究竟,處處細留心”的道理,就會有不錯的效果。
我是一個細心關愛學生的人,每天邁進學校大門,走進明亮的教室,看見每一張張笑臉,聽到孩子們那稚嫩的聲音時,都是我最幸福的時刻。我總習慣在班級門口迎接每一個孩子,這樣,就能從一張張稚嫩的臉上觀察到各種表情,捕捉到孩子們的心情,并能及時地發現學生出現的問題。
記得有一次,我一如既往地站在班級門口迎接孩子們,每一個走進班級的學生們都如往常一樣地和我打著招呼:“老師,早上好!”我也像平常一樣親切地回應著他們。但當王同學走到我面前時卻低著頭,沒有和我說一句話就走進了教室,一個不經意的動作讓我感覺到孩子身上的變化。因為幾年的相處,我知道她是一個性格開朗的女孩,在平時也是非常有禮貌的,她總會在離老師很遠的地方就大聲地問好,但今天為什么默默無語了呢?下課后,在與她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今天家里發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我及時地給他的爸爸打了電話,征求了家長意見,放學后就和孩子一起來到了她家。通過家訪了解到,他的爸爸在前不久已經再婚,新媽媽對她一直很好,但是由于孩子心里不太容易接受新媽媽,每天都和新媽媽產生矛盾,她的爸爸夾在中間也不好處理。今天早上為了一點小事倆個人又起沖突,爸爸就訓斥了她,她不服氣,連早飯都沒吃就去上學了。通過我細心、耐心的勸導,孩子對自己早上所發生的事情進行了自我反省,知道自己做的不對,給新媽媽道了歉,并且保證今后不再無理取鬧了,她的新媽媽也淚流滿面地接受了孩子的道歉,抱著孩子一再地夸獎,當我看見這溫馨的場面,心里無比地感動。同時也讓我明白,沒有解不開的心結,只有不去解的心結。
二、家訪把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
愛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愛也是一種傳遞。當教師真誠的對學生付出了愛,必定收獲孩子們更多的愛?!案腥诵恼?,莫先乎情”。尤其是對于在家庭生活中缺少關愛的學生來講,更是這樣。
三、家訪讓孩子的心不再孤單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同時也是勞務輸出的大國。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多,不僅在生活上,教育也存在很大的問題。他們的父母為了掙錢養家外出打工,把小孩放在家里,由其他親人照顧適齡兒童。據調查顯示,留守兒童家庭以父母雙雙外出打工為主,占留守兒童的55.7%;父母單方面外出打工的占30.9%;母親單方面外出打工的占13.4%。現在無論在幼兒園、小學、初中還是高中,留守兒童都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并且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也是社會各界所關注和重視的問題。
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每一屆都有很多這樣的學生,對于這些孩子們,我不僅在學習上幫助他們,而且會在生活中更加關注、關心他們。我常常和這些孩子們談心,問問他們在學習上和生活上有什么困難,有時不定期地為這些孩子買一些學習用品和為他們拿來一些衣服,我還專門有一個記事本,把班級孩子的生日都記錄下來,為這些留守兒童過生日,讓這些孩子得到關懷,讓他們不要因為身邊沒有親人而失落,并通過微信、QQ等現代化的通訊工具把照片發給留守兒童的家長們,讓遠在他鄉思念孩子的父母得到欣慰。通過家訪,我還成為了“溝通使者”,因為這些留守兒童大部分都是和自己的爺爺、奶奶在一起生活的,孩子常年看不到父母,他們在思想上和學習上都和老人沒有辦法溝通,我都會不定期地去這些留守兒童家里和他們的爺爺、奶奶溝通,做家長的思想工作,詢問一下孩子在家的表現,也把孩子在校期間的表現向家長進行反饋,使這些留守兒童能快樂的成長!
四、家訪讓孩子們更加自信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思想與感情交流的一種途徑。在教育教學中,運用巧妙的人際溝通容易使家長與學生,還有教師感到愉快、親切、隨和,使彼此更加了解想法,化解某些誤會,消除不必要的疑慮。作為教師就要長與家長溝通。家訪就是教師與家長溝通的一種最基本的方式。
家訪不是向家長告狀,也不是讓學生難堪,而是要與家長、學生在家庭這個特殊的環境中真心交流和溝通。只要我們對每一位學生在校的行為進行細致、耐心的向家長匯報,就不會因為我們的語言過失給家長送去一根“棍子”,讓學生回家受皮肉之苦。作為新時代的小學班主任,一定要明白這一點,對癥下藥,不要和孩子們成為“敵人”,而是要和他們做“朋友”。
五、家訪為家長排憂解難
每個人都有需要幫助的時候,每個家庭也都有著自己不同的困難。當作為班主任的你來到孩子們家里做家訪的時候,就會多多少少發現在我們周圍真有好多需要幫助的人。無論他們愿不愿意向你述說,我們都應該伸出援助之手,因為有這樣一句名言:“贈人玫瑰,手留余香”。
在我上一屆的孩子中有一個身患“軟骨癥”的孩子,這個孩子從小就不能走路了,在醫生一次次地給他動手術中,他的腿放了很多支架,孩子才能勉強走路,但不能走時間長。她的媽媽沒有工作,孩子也離不開人,爸爸是鐵路工人,一個月就六百多的工資維持家里的生活。孩子每受一次傷就要去做手術,就得花去上萬元,家里早已經負債累累。當我接了這個班后,通過家訪了解了這個孩子的情況,特意為這個孩子設立了單人單桌的特殊待遇,為了不讓其他孩子碰到他,以免讓他受傷。我還多次在孩子有病不能上學的情況下,親自去他家為他補課。后來我看到他的媽媽每天把孩子送到學校就在學校外面守著,等到第二節課下課再陪孩子去洗手間,這樣太浪費時間,就和學校商量為他媽媽找了一個在學校打掃衛生的工作,這樣既能看孩子,同時也能掙點錢貼補一下家里的生活。孩子的媽媽聽到這個消息,激動地不知說什么好,一再地保證好好的工作,不辜負我的一片心。
雖然這只是我幫助很多家長和孩子溝通的幾個事例,但是我明白,只有“贈人玫瑰”,才能“手留余香”。
二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我家訪過的家庭很多,也正是通過家訪工作,讓我堅信:只有走進學生的家庭,才能走近學生的心靈;只有做到用心靈去溝通,用行動去交流,才能事半功倍。讓我們的大手去牽小手,讓師愛變得更加溫暖,隨著家訪之路走進千千萬萬個家庭,為孩子構筑健康成長的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