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體岸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內容,了解爬山虎的腳 的特點。
2.理解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的往上爬的。
3.品讀課文,進一步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
4.體會作者對爬山虎的喜愛之情,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教學重點:
理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以及它是如何一腳一腳的往上爬的。
教學難點:
理解爬山虎是如何一腳一腳的往上爬的。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導入: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將繼續(xù)來學習葉圣陶爺爺的作品《爬山虎的腳》。
師:現(xiàn)在我們來回憶一下,《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主要講了哪些方面的內容?
預設生答:《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主要介紹了爬山虎生長的位置,爬山虎的葉子,還有爬山虎的腳
師:這節(jié)課,我們將重點來了解爬山虎的腳。
師:我們先來讀讀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
師:咱們明確了學習目標,接下來就進入到今天的活動一。誰來讀讀活動要求?
二、新授
(一)活動一
默讀課文第三自然段,思考:這個自然段介紹了爬山虎的腳的哪些方面的特點?
溫馨提示:自學(讀一讀,畫一畫) →小組交流→小組展示
師:老師在自學和小組交流這兩個環(huán)節(jié)給大家四分鐘的時間
1.小組交流學習
2.小組匯報
3.老師講解
⑴生讀第三自然段
⑵師進行朗讀指導:我們在讀書的時候,要注意重音和停頓,才能讀出文字的美感。
⑶老師進行范讀。
⑷學生再讀。
4.師講解第三自然段介紹爬山虎的幾大特點。
5.生畫爬山虎的腳
師:葉圣陶爺爺把爬山虎的腳介紹得那么詳細,老師都躍躍欲試的想把它畫下來了。
請看白板,這是爬山虎的葉子和莖,那老師想畫一畫爬山虎的腳,你們說應該畫在哪兒呢?誰來幫老師畫一畫?
6.指名上臺畫
師:下面的同學也可以在紙上畫一畫。
7.師生評畫
師:請你來說說,你為什么這么畫,好嗎?
預設生答:首先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長葉柄地方的反面,還有它是枝狀的,最后它的顏色是嫩紅的,所以我用紅色的筆來畫。
師:說得真好,同學們,你們說她畫得怎么樣?請同學們給她提提意見好嗎?
預設生答1:她畫的腳不是六七根細絲,課文里說爬山虎的腳有六七根細絲。
預設生答2:她畫的腳不是枝狀的。
8.觀看爬山虎的圖片
9.修改自己的畫。
(二)活動二
1.默讀課文第四自然段,說說爬山虎是怎樣爬墻的?
2.在第四自然段中找出表示動作的詞并圈出來。
3.演一演爬山虎爬墻的過程。
溫馨提示:自學(讀一讀,畫一畫)→小組交流→小組展示→其他同學提出質疑、意見和不同見解
預設小組展示完畢其他同學提出的無法解決的質疑:
①為什么爬山虎的腳能把嫩莖拉一把?
師:哪個學習小組愿意上來展示?
1.小組展示
2.小組展示完畢。
師:謝謝你們的精彩展示。愛因斯坦講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通過剛才同學們的質疑,老師發(fā)現(xiàn),我們班的同學多會學習呀!
為了幫助同學們解決剛才的質疑,老師讓同學們觀看一段視頻。
(觀看爬山虎啊爬墻的動畫視頻)
師問:看完了視頻,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預設生答1:看見了爬山虎的腳原來是直的,現(xiàn)在變彎了。
預設生答2:看見爬山虎的腳把嫩莖拉了一把。
師解答:爬山虎的腳由直變彎,它的距離也由長變短,從而產生拉力,把爬山虎的腳拉了一把。
3.再讀第四自然段,畫出動詞。(白板上圈出)
師:在這些動詞里,有個詞用得特別準確。就是這個“巴”字。“巴”是什么意思呢?
師:為了讓同學們更好的理解這個巴字,我想請個同學來幫個忙。誰愿意來?
師:這是一堵墻(指著學生),老師的手就是爬山虎的腳,瞧,現(xiàn)在爬山虎的腳要巴在這堵墻上了。看仔細了嗎?好!接下來我來采訪采訪這堵墻:“你好,墻先生,剛才爬山虎的腳巴住你的時候,你有什么感覺?”
預設生答:貼得很緊,很有力
師:同學們,巴這個字,讓我們感受到了爬山虎巴在墻上是有很大的力度的,現(xiàn)在,請同學們看看課文第四,第五自然段,你還能從哪些句子當中,看出這個巴字是相當有力度的呢?
預設生答1: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腳,那些腳巴在墻上相當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
預設生答2:細絲原先是直的現(xiàn)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
師小結:作者用詞多么準確啊!以后我們在寫文章的時候,也要向葉圣陶爺爺學習,準確的運用詞語。
三、學習第五自然段
1.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還向我們介紹了爬山虎的腳一個非常有趣的特點,是什么呢?請大家自由度第五自然段然后告訴老師,你讀懂了什么?
2.再讀這個自然段。
四、小結
師:同學們,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
五、總結
師:學習了這篇課文,讓我們感受到作者不僅善于觀察,且善于發(fā)現(xiàn)。愿你們都有一雙發(fā)現(xiàn)的眼睛,去挖掘大自然的奧秘
六、布置課后作業(yè)
連續(xù)觀察一種植物或動物,并寫觀察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