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曉川
一、教學目標
學習本文,學生應認識到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點,進而提高鑒賞古典詩歌意象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熱情,喚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信。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的暗示性。
難點:如何引導學生理解,本文表面是在“說‘木葉”,但實質是談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三、課時安排
一課時(40分鐘)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用時2分鐘)
教師導入:高爾基說:“文學的第一要素是語言。”因為語言能喚起讀者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在各類文學作品之中,詩歌的語言是最含蓄的,因此,理解詩歌語言的特點對我們鑒賞詩歌尤為重要。
今天,我們從詩歌的意象入手,帶著以下幾個問題,一起走進林庚先生的《說“木葉”》。(板書課題)
(二)研讀課文(總用時23分鐘)
1.教師明確閱讀要求(用時3分鐘)
教師板書4個問題,要求學生帶著以下問題閱讀課文,分組討論,組織回答:
⑴本文開篇提出了什么問題?
⑵分析這個問題的關鍵是什么?
⑶作者從哪些方面作出分析論證?請具體說明。
⑷文章最后得出什么結論?
2.學生自主閱讀課文,研討問題。(用時15分鐘)
具體要求:學生在5分鐘內讀完整篇課文,然后用8分鐘的時間分組討論以上四個問題,最后2分鐘內必須形成文字性的回答。
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并回答問題,分析課文內容和寫作思路,檢查學生能否正確認識本文的論證思路,加強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和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用時5分鐘)
課文內容及寫作思路展示:
第一部分(1-2):
為什么中國古代詩人鐘愛“木葉”而少用“樹葉”一詞。
第二部分(3-6):
“木”含有落葉的因素
關鍵在“木”字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根源)
“木”所暗示的顏色性
第三部分(7):
“木”與“樹”在藝術形象上相差千里。
(三)探究主題(用時5分鐘)
教師要求學生小結本文內容。
具體分析:對于本文的主題,很多學生極有可能單純地認為是探討“木葉”一詞的藝術特征。因此,教師要設法引導學生認識到,分析“木葉”和“樹葉”的藝術形象差別只是文章的表象,作者的真正意圖是帶領讀者去感受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正因為詩歌的語言具有豐富的暗示性,才使得詩歌的藝術形象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強烈的感染力,才使得古代詩人鐘愛“木葉”而少用“樹葉”一詞。這也是詩歌“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原因之一。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得出結論,《說“木葉”》一文的創作意圖是,借分析“木葉”的兩點藝術特征來感受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從而感受詩歌語言的藝術魅力。
(四)課外拓展(用時9分鐘)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在中國的詩詞中出現過很多的意象,歲月的淘洗使他們具有了一種特定的意蘊,但是在不同的詩歌中,相同的意象用不同的語言來表達,也會體現不同的思想情感,達到不同的藝術效果。
拓展具體要求:教師讓提示學生回憶探討自己學過的詩歌之中,是否存在一些特殊的意象,這些意象在表達上與一般的語言表達有所不同,進而讓學生去思考討論分析這些不同的語言表達有怎樣的藝術效果,學生所舉例子不必多,只需要能夠從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出發做出一定程度的分析理解即可,教師只做一兩句點評。
示例1、“落英”、“落紅”與“落花”的比較
分析: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有“落英繽紛”之語句,龔自珍的《己亥雜詩》中有“落紅不是無情物”的詩句,“落英”、“落紅”皆是“落花”之意,但落花就是一種凋零的姿態,代表凄清的意味;“落英”“落紅”,則美好一些,“落英”表現出花瓣繽紛飄落之態,“落紅”盡顯花的明艷之色,顯得較為雅致。這都是“落花”一詞所不能勾畫的藝術形象和不能透露出的詩韻情味。
示例2、“嬋娟”和“明月”的比較
分析: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有“千里共嬋娟”的詩句。“嬋娟”和“明月”的意思一致。“明月”僅指明亮的月亮;然而“嬋娟”一詞本指美女,這里借指嫦娥仙子,蘇軾利用古人“嫦娥奔月”的傳說進而生發想象,以此來表現家人團圓的美好憧憬,使得詩句意蘊更加豐富生動。
示例3、“杜康”和“酒”的比較
分析:曹操在《短歌行》中有“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詩句。在這里的“杜康”代指酒,但又表現出更多暗示性的內容。杜康是中國史傳的“釀酒之祖”,以“杜康”代酒,可以讓人聯想到曹操作詩時,飲酒狂歌,意氣風發,借酒澆愁的形象,從而更深刻地去感受一位偉大的政治家的胸襟情懷。
(五)總結(用時1分鐘)
教師小結:詩歌的意象有著豐富的內涵,同學們要多從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出發,多多體味詩歌語言背后的形象、情感,才能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才能感受的中國傳統詩歌的魅力所在,才能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希望大家下來后,多從詩歌中尋找類似的實例,加深對詩歌語言暗示性的認識。
謝謝!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