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爽
《草原小姐妹》是當代琵琶大師劉德海先生于1972年根據同名電影《草原英雄小姐妹》而改編的琵琶曲。后經劉德海先生再度創作為協奏曲,并譜寫為鋼琴與西洋樂隊伴奏兩種形式。整首樂曲故事性強、節奏緊湊、音符技法復雜多變、內容充實。此曲廣為流傳,家喻戶曉,堪稱琵琶曲中的“經典之作”。
首先讓我們重溫一下電影中的故事情節:在廣闊的草原上,有一對叫龍梅和玉榮的小姐妹。有天阿爸有事,臨時把羊群交給龍梅和玉榮照料,姐妹倆為了讓羊群吃的飽,就將羊群趕到別處。不巧的是,這時候暴風雨來了,為了讓羊兒們不受傷害,兩姐妹一前一后的趕著羊群,就這樣,在暴風雨中,她們和羊群越走越遠,最后玉榮倒下了,龍梅一邊背著玉榮,一邊趕著羊群,走了很久很久……當焦急的牧民們發現姐妹的時候,姐妹倆臉蛋被凍的通紅,腳也早已凍成了冰坨。雖然環境惡劣,但是在小姐妹的奮力抗爭下,羊兒并沒有丟失,小姐妹見到牧民是那種激動的心情,臉上依然露出那種保護羊群的勇敢和不怕犧牲的堅定笑容。
《草原小姐妹》是一首標題性樂曲。每段有不同的標題,通過標題來展示劉德海先生的創作手法與創作背景。通過音符的跳動來呈現出當時的畫面,通過音色與節奏的變化來展示出不同的情感。
一、標題一《草原放牧》
通過標題,可以不難想象出,一望無際的草原上,溫煦的陽光照耀的大地,羊群在綠油油的草地上吃著草,姐妹倆在你追我感的做游戲。作曲家為了形容孩子的天真爛漫,第一段里頻繁使用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的節奏型。兩個節奏型的重音點不一樣,所以交替進行,節奏非常歡快短促。第一段尾聲利用人工泛音減慢、一明一暗對比來做結尾,這是一個動靜結合的一個切入點、不僅總結了第一段的動并預示第二段的的動要開始了。
二、標題二《與暴風雨搏斗》
第二段開始有二三弦作為主旋律,利用左手半音、虛按、快與慢、 長與短的創作手法來形容當時暴風雨的來勢洶洶。進板后的重音掃弦即緊張又肯定。本段中出現了三次不同程度的滑弦,都是來描寫暴風平靜后再一來襲來的兇猛場面。利用琵琶的聲音來模擬風雪的聲音是創新型技巧,因此也可以算是新時代的傳作手法。中段出現了三四弦突慢的24個重音交替的手法來描寫出暴風雨中姐妹倆舉步艱難的場面。同時利用節奏的緊湊來形容當時的緊張場面。結尾句利用掃佛弦做減慢來結束本段寓意暴風雨已經過去了,繼而迎來了第三個故事。
三、標題三《黨的陽光照心間》
第三段采用長輪的創作手法,具有歌唱性、連貫性。通過左手的吟弦對音符進行潤色,聽起來是柔美動人的。琵琶是線性樂器,此段用長輪連成線。旋律優美動聽。通過不同的演奏技法來表現不同的情感,更準確地表達內心的波瀾起伏 同時更能表達出姐妹們看到牧民時的那種激動、感恩的心情,同時也能感受到人世間的溫暖。
四、標題四《千萬朵紅花遍地開》
開始用左手的泛音和右手的前八后十六節奏型來形容馬蹄聲,接下來用四弦左手滑弦來體現馬不規則的叫聲,段中節奏歡快。巧妙的運用琵琶多個技法如掃弦、折分弦、四指輪等多個快節奏指法并且進行中部時高音曲做了一個高中音的八度轉換,繼而轉到琵琶最低音。此創作手法極具特色,由最高轉入最大并且通過五聲調式清樂做了三個八度的音階。最后已三個掃弦收尾既干凈又利落。
琵琶是我國中國傳統民族樂曲,有”樂器之王”“彈撥之首”的美譽。《草原小姐妹》是在建設新中國的背景之下創作的,主要用琵琶進行演奏,生動地表現出小姐妹在面對暴風雨來臨時那種堅強不屈,不畏犧牲的精神。此首樂曲,利用標題式的手法,更能讓觀眾身臨其境的聆聽樂曲。此曲對于傳統琵琶的演奏法來說是一種創新,此曲注入了新的琵琶技法,同時也能明確劃分時代的交替,廣為流傳,深受人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