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夏俊松
要想在美術課程的教學中合理地滲透德育,教師需要找到合適的教學切入點,并且給予學生積極正面的教學引導。教師應當讓自身的教學思維更加開放多元,充分認識到美術課的教學需要發揮的作用。在美術課堂上,教師不僅要進一步豐富學生專業知識的積累,還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力,強化學生核心素養。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引入一些良好的延伸知識,合理拓展美術課教學內容,將德育元素融入其中。這可以豐富學生在美術課堂上的整體學習收獲,在帶給學生專業知識積累的同時,開闊學生的視野,并且向學生進行積極正面的價值傳導,促進學生良好認知體系的形成。
在美術課的教學中,讓學生進行藝術作品鑒賞很有必要,其對于培養學生審美感受力和對藝術作品的分析解讀能力十分重要。在進行美術鑒賞教學時,教師要善于合理地構設教學情境,通過情境的創設將學生快速引入學習主題中,并讓學生產生對解讀作品的興趣與好奇心。創設情境的方式十分多元,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合理選擇,為德育的融入提供良好依托。教師要善于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合理確立美術鑒賞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盡可能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對美術作品有多元的認識,并構建與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在引導學生分析解讀作品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和層面感受作品的意涵,并在和學生剖析作品時融入一些德育要素。這可以讓學生對作品的解讀更為深入,能夠營造開放化的學習環境與教學氛圍。同時,這也會讓學生體會到課程學習的趣味,構建更加高質量的美術課堂,從整體上提升課程教學的質量。
比如,在以“培養審美的眼睛”為主題展開鑒賞課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制作課件來調動學生的情緒,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給學生創設有效的鑒賞情境。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不同的音樂,比如《國際歌》《命運交響曲》《長城謠》,讓學生伴隨著音樂欣賞美術作品。教師在講解知識點時還可以引申到作者創作作品的背景和所表達的主題上,引導學生以更加開放的視角來認識賞析的內容。同時,教師要展開對于作品內在意涵的挖掘和探尋,讓學生能夠從更深的層面認識作品,這會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與感受,并且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融入一些積極正面的情境,并基于作品的賞析讓學生樹立正面的思想認知。這會讓德育的滲透更加充分,學生也會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有更多收獲。
隨著美術教學的不斷深入,學生接觸到的美術作品在形態上越來越豐富,同時,學生也會接觸了解到內涵更加豐富的作品。在引導學生賞析這些作品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融入德育。要讓學生感受到這些作品背后體現的思想主題,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以及作者基于這些作品融入的情感表達。這樣才會加深學生的學習感受與體驗,讓美術作品的鑒賞教學取得更好的實施效果。同時,這也會讓德育在課堂上有潛移默化的融入與滲透,能夠通過這些作品的賞析帶給學生思想上的熏陶和洗滌,讓學生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
我國現當代的一些美術作品大多跟隨時代的腳步,鮮明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背景,畫家在自己的作品中表達了深刻的思想內容,其中不乏那些反映我國革命戰爭時期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優良的革命傳統、積極的生活態度和時代精神的作品。對這些作品的賞析,可以培養學生奮發向上的品格和堅定的信念。如《血衣》《母親》《流民圖》等繪畫作品具備鮮明的民族特色,深刻揭示了當時的社會中存在的典型問題。對這些作品進行賞析不僅是對于學生審美感受力的培養,而且能夠良好地構建學生的認知體系,讓學生的綜合美術素養得到很好的鍛煉與提升。
在美術課堂上,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更好地賞析美術作品,也可以對作品的鑒賞教學進行合適的延伸與拓寬,讓學生不僅理解感受作品的特點和藝術價值,也相應地認識藝術家的生平,了解藝術家的人格魅力。這種魅力能夠很大程度地感染學生,尤其是那些經歷過不平凡的人生軌跡,為藝術創作付出過艱苦卓絕的努力的藝術家,他們的經歷和品格都可以很好地打動學生。這是德育的一種直觀體現,會進一步建立學生對于美術課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美術課堂的價值與趣味性,并且從多樣化的角度和層面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
有很多值得和學生分享的關于藝術家的故事,讓學生了解這些故事不僅可以為美術課的教學增添趣味性,也會讓學生感受到藝術家的人格魅力,加深學生對于作品的理解程度。比如,現代著名畫家蔣兆和為了創作《流民圖》曾花費十年時間到北京、南京、上海等地搜集素材,畫了許多素描、人物速寫,最后完成了這一名作。藝術家用自己的生命、情感、力量,賦予了自己的作品以生命,達到人的精神、情感合一。教師在給學生呈現和講解作品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認識藝術家這些不凡的經歷。這會讓學生的學習印象更加深刻,同時,也能夠提升學生對作品的理解程度,是德育融入課堂的一種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