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佳 李麗娟 李姝梅
(紅河衛(wèi)生職業(yè)學院,云南蒙自 661100)
教育信息化率先啟動于歐美發(fā)達國家,從1996 年至2010 年,美國已先后四次發(fā)布教育技術計劃;英國在1998 年10 月實施全國上網(wǎng)學習計劃,其重點放在“為全國教師提供機會,以更新他們的信息和通信技術能力”。德國在20 世紀80 年代開始由政府撥款進行信息技術教育。在信息技術教育中,他們做到三個重視、兩個結合[1]。2012 年3 月,我國教育部發(fā)布了《關于印發(fā)〈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 年)〉的通知》,在這個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中,明確了教育信息化的意義是要“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xiàn)代化,破解制約我國教育發(fā)展的難題,促進教育的變革與創(chuàng)新”[2]。
《生物化學》課程是醫(yī)學類專業(yè)必修的一門基礎課程,同時也是學習難度比較大的一門學科。因為物質結構微觀而抽象,物質代謝過程步驟眾多且聯(lián)系密切,而高職院校學生基礎不扎實,缺乏學習自覺性。學生學習此門課程主要采用死記硬背的方法,獲得知識往往不牢固,因此生化教師對課程進行改革勢在必行。采用信息化教學能將微觀的物質結構變成直觀的教學內容;能將靜態(tài)的物質代謝過程變?yōu)閯討B(tài);能用手機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隨時隨地進行學習;能讓學生通過觀看實驗微課小視頻而使實驗操作更規(guī)范。
焦建利[3]等指出教育信息化的要素包括基礎建設,如:政策、基礎設施、軟件資源、人力資源,基礎建設是教育信息化得以推進實施的基礎保障。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最終體現(xiàn)在對教學、學習、教學管理、教學評價的變革中。
(1)政策支持。我國在信息化教學中主要存在有地域性差別,東部發(fā)展明顯優(yōu)于西部;高等院校發(fā)展普遍快于職業(yè)院校發(fā)展;公辦院校資源多于民辦院校。國家已經(jīng)意識到這些問題的存在,近幾年通過政策導向,盡力縮小東西部、普通院校與高職院校、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之間的差距。2012 年,國家教育部頒發(fā)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 年)》中指出2020 年的教育信息化目標之一是基本實現(xiàn)所有地區(qū)和各級各類學校寬帶網(wǎng)絡的全面覆蓋。盡管我們學校地處云南東南部,但已經(jīng)實現(xiàn)校園內寬帶網(wǎng)絡的全面覆蓋,目前所有的教室都是網(wǎng)絡教室,教育信息中心還配有錄播教室,每個系部均配有交互式白板,這些是我們可以開展信息化教學的最有力保障。乘著職教改革的春風,我院領導大力提倡全校教師進行課程信息化教學改革,為提升全校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學院專門組織了數(shù)次線上、線下的培訓。目前我院使用的信息化教學平臺是智慧職教云課堂和雨課堂兩大教學平臺。通過學院及生化教研室組織的教學培訓,我們所有生化教師均能在兩大教學平臺上熟練進行建課、開課。
(2)信息化教學軟件和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了滿足教師信息化教學的需求,在生化教研室里配備了錄屏需要的補光燈、摳圖使用的藍綠幕布。我們集中培訓了錄屏軟件喀秋莎的使用;動畫演示大師Focusky 的使用;光影魔術手、美圖秀秀等圖片處理工具的使用。通過反復實踐,我們生化教研室老師制作的微課畫面精美,聲音清晰。
(3)生化教研室教師基本情況。本校生化教研室有專任教師6 名,教授1 名,講師1 名,助理講師1名,助教3 名;年齡40 歲以上1 名,30 歲以上2 人,30 歲以下3 人;碩士研究生4 人,本科生2 人。教研室教師學歷層次較高,是一支年輕有活力的教學隊伍。盡管以前接觸信息化軟件較少,但學習、接受新知識的能力較強,通過系統(tǒng)培訓,可以使信息化教學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1)教師、學生角色和觀念的轉變。開展信息化教學要始終貫穿“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傳統(tǒng)的教學是教師在講臺上足足講滿整個課堂,教師只需要做好一個好“演員”即可;學生坐在講臺下做好一個好“觀眾”就好。信息化教學教師和學生角色都要發(fā)生改變,教師應當從一個好“演員”變?yōu)橐粋€好“導演”;學生則需要從一個好“觀眾”轉變?yōu)楹谩把輪T”。
(2)信息技術與《生物化學》課程的深度融合。信息技術要與課程深度融合就必須做到教學課堂結構的改變。要根本改變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結構,除了要有一整套有效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以外,還要開發(fā)出相關的學習資源,并在信息化教學創(chuàng)新理論指導下將這套教學模式、方法與學習資源充分利用,課堂結構改變包括教材知識點的整合及教學工具的充分利用。對于《生物化學》課程的理論內容,我們教師將課本上翔實的教學內容進行高度概括和歸納總結,每章精心提煉整理成十余個知識點,然后將每個知識點制作成3 ~10 分鐘的微視頻,把微視頻放在云端,學生就可以隨時隨地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微視頻這個時候不單純是為了幫助學生突破教學難點的媒體工具,而是變?yōu)榱藢W生自主學習的工具。在每次上新課之前,我們在云端發(fā)布“學習任務”及“學習自測練習”,一方面,學生通過觀看微視頻和熟讀課本,自覺完成自測練習,通過練習反饋學習效果。另一方面,待上課時,帶著自己的問題進課堂,由老師課堂上以討論、講解的形式解答同學們在課前存留的問題。對于《生物化學》課程的實驗內容,我們將實驗操作的步驟及注意事項錄制成微視頻,在上實驗課前學生提前預習,熟悉實驗操作流程,在實際操作中可以避免犯一些常規(guī)性錯誤。微視頻以學生為中心,有利于學生自主安排學習并有利于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其次,通過自主學習獲得知識能給學生帶來豐富的學習成就感,更利于激勵學生的自主學習。微視頻的錄制者是教師,教師參與課程資源開發(fā),才能最終破解資源難題。
(3)信息化教學課堂的教學評價。傳統(tǒng)的課堂評價的評判標準是學生的考試成績。考試成績一般設定百分比計算,平時分大約占到20%~30%,期末考試大約占到70%~80%。信息化教學課堂由于課堂結構發(fā)生改變,用這種評價方式顯然已不適合。對信息化教學的評價,我們更注重的是學生的學習過程評價。以云課堂為例,課前發(fā)布學習清單及教學微視頻、PPT 等信息化教學資源,學生自主學習的整個過程都會有記錄;學習完教學資源,學生自主完成教學測試練習,找出自己掌握不牢固、模糊難懂的知識點,可以通過反復觀看教學視頻、教學資源,內化一部分知識內容。留下的不能解決的教學難點,則可以通過與同學討論、向教師求助等方式,既可以做到按照自己的步調、節(jié)奏自主完成學習又避免了課堂教學中教師對所有學生的無差別教學,體現(xiàn)個性化教學。
(4)信息化教學的反思。對信息化教學進行常態(tài)化反思是促進教師教學能力成長的有效途徑。教師錄制了教學微視頻后會對視頻進行反復審視,對自己在運用信息化軟件方面存在的畫面、音質、藝術美感等問題進行總結,提出改進意見,重新進行微視頻修改。這個過程實際也是教師對信息化工具使用的反復訓練,使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水平得到有效提高。金陵[4]曾說過信息化教學促進了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新提升,微課程要求教師在信息化教學、可視化教學、視聽認知心理學、視音頻技術、藝術修養(yǎng)和批判性思維等方面有一定修養(yǎng)。
總之,在信息技術發(fā)展迅猛的今天,教師要將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看成一個不斷學習,反復實踐的過程,持續(xù)推動高職《生物化學》課程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有效提升,打造高效的教學課堂,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