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健/江蘇師范大學
依據(美)阿倫·布洛克著《西方人文主義傳統》一書所言,“人文主義一詞的英語原文humanism是從德語Humanismus譯過來的,而德語該詞又是德國一位不甚著名的教育家1808年在一次關于希臘羅馬經典著作在中等教育中的位置的辯論中根據拉丁文詞根humanus杜撰的。”[1]這個詞翻譯到中國出現了混亂,有譯為人文主義的,有譯為人道主義的,有譯為人性主義的,還有主張仿唯物論、唯心論而譯為唯人論的。后來,“人文主義”一說由喬治·伏伊格特于1859年出版的一部著作中首先用于文藝復興,書名是《古代經典的復活》,又名《人文主義的第一個世紀》,這比伯克哈特的名作《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明》早一年。
以前把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文化特征概括為人文主義,這已不再能為大家所接受。這說明人文主義緣起于人的自然本性的回歸,或曰人的思想解放的宗旨,這也是西方文明的肇始,其根基是保證人的生命存在的獨立性、有活力和不斷完善。可以認為,人文主義的形成,是人類文明開啟了新紀元,作為人類文明標識的文化,也充分體現出人本的屬性。
人文主義興起后,人文教育在西方受到了高度重視,西方人文主義者堅持,人性解放并不意味著人性完善,還需要對人進行善和美的人文素養的培育,因為“人是真理的愛好者,卻被謬誤包圍著;他們有天賦的理性,卻屈從于激情(passion);他們是德性的欽佩者,卻滿身都是惡質;他們尋求幸福,卻被苦難壓迫;他們有著對不朽的欲望,卻在至死方休的游惰中衰弱。”[2]人文教育的充分實施,才能促使人文主義在人類社會的廣泛傳播,使得人文主義成為人類文明的根基。
西方的現代文明是在城市文明的基礎上建立的,科技的發展為城市的物質生產、商品交換、文化的繁榮以及人們之間思想情感的交流,提供了眾多新的可能性。西方人文主義的形成與發展,伴隨著人文主義教育的逐步繁榮。豐富的和較為自由的生活,促進了社會的思想進步和文化的創新,許多富有先鋒意識的卓越人文主義者,成長為具有創造性的精英人物——作家、音樂家、建筑師、藝術家、科學家等,其中還有專門從事現代人文主義教育的杰出人才。西方現代人文主義者通過各自突出的貢獻,有意識的或不自覺中的努力,將思想解放和生命自主性的人文理念廣為傳播,更增進了現代人文主義的發展,使人文主義思想文化體系和人文主義教育在十九世紀基本完型,并且有了確切的命名。
笛卡爾有言“我思故我在”,“思”是人的情感、精神、意志的體現,即人的心靈世界。作為現代人生命解放的標志,作為生命完整存在的人,是有自主性和主體性的,人的意識是應該自由的,現代人的人性品質,便主要體現為“我思”的自由,又體現為“我思”的能力和品格,或曰,作為生物自然屬性的人性和作為社會發展文明程度的人的文化屬性,這兩者的結合,應該整體性存在于人性完善的文明化進程中。因此,西方人文主義的發展、人文教育以及現代文化的繁榮,這三者是統一的。西方人文高等教育通過對大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培養,讓他們成為能夠服務于社會的有用人才,同時,人文教育還要培養他們的美德,這才能夠使他們所學的知識和技能真正在社會上發揮作用,才能夠使他們在獲得人格完善的同時,盡可能地增強其適應現實社會和貢獻于現實社會的才能。
什么是文化?文化的概念有許多種說法,文化屬性的涵義也有許多種解答,比較有代表性的表述,例如《辭海》定義:文化“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關于文化的定義,構憲邦的說法比較確切:“文化是一個社會歷史范疇,是指人類創造社會的發展水平、程度和質量的狀態。文化的主體是社會的人,客體是整個客觀世界。所謂文化不是受人的影響而自然形成的自然物,而是人在社會實踐過程中認識、掌握和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活動和精神活動及其創造和保存的一切物質財富、精神和社會制度的發展水平、程度和質量的總和整體,它是一個有機的系統。因此,文化結構可以簡單地分為互相有著內在聯系的兩個層面,即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
文化體現為整個人類共同具有的文明化特征,因此,文化人類學家對文化的定義是這樣的,“人類學之父”泰勒對文化的定義是:“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是包括全部的知識、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習慣的復合體。”(《原始文化》,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第1頁)。由此可見,文化分為物質和精神兩類,無論是物質文化還是精神文化,文化在人類社會中的存在是極其廣泛的,是與人的生命活動相生相伴的。自然經過人的生命創造活動具有了文化特征,同時人本身也得到了發展,于是,自然、個人、社會皆在物質形態中獲得了存在與發展,其次,基于物質的精神升華也獲得了積累和進化。文化在本質上體現為人的生命屬性,文化都是與人的生命活動相關的存在,離開了人的生命活動就無所謂文化;同樣,人的生命存在都體現為文化的存在,文化存在的種種形態和方式,才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具體狀態和品性。
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價值,具體呈現為文化的內涵和價值特性。現代文化觀念與人文主義緊密關聯,自由的人性、主體的生命,才真正體現出人類創造文明的文化本質。人的生命在自然和社會中的活動及其創造的成果,生成了文化,種種文化因素以人的生命存在為核心形成相互關聯的整體,因此,文化在人類社會各領域的存在是完整的系統。文化系統生成的核心要素是:屬性、功能、形態。文化的屬性即人的生命活動及其創造的成果,物質的和精神的。文化的功能體現為文化在自然和社會中的影響作用及價值性。文化又具體地體現為特殊的形態,并且其構成因素形成完整的體系。因此,從本質上,文化是人文主義的實質內涵,文化也是人文主義教育的屬性。
文化精神的培養是現代大學人文教育的根本。人文,一般理解為“人”或人的文明化,也即“文化”,“人”是各門具體科學都要研究的對象,只是側重點不同。根據西方現代人文主義價值觀,“人文精神的核心內涵首先是人,認為人文精神就是要珍視人,珍視人的生命、幸福、權利和自由;其次是價值,是人實現自身價值的精神,包含人生的含義、追求、信念、理想、責任等;再次是關系,指人對待自我、他人、社會和自然的和諧互動的態度。”[3]所有這一切抖充分體現出,以人的生命健康和創造性發展為標識的文化精神,是大學人文教育的基本屬性。
實際上,人文學科對人本身的影響作用是很大的,合格的有用之才是全面發展的人才,是有充分的發展潛力和綜合素質的人才,這就需要人文學科做出獨特貢獻。培養大學生靈活掌握和靈活運用知識體系,要以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和健全思維能力為基礎,使學生能夠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和自己的選擇,發揮好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技能。也就是說,中國大學的人文教育必須以人為本,必須強化文化素質培養,將人才培養目標落實到充實和完善大學生的生命品性和創造能力方面。
在強化大學生的文化素養的教育體系中,要完善大學生的人生視野和知識體系,特別是在開放的全球化時代,中國大學的人文教育要能夠全面和行之有效地充實大學生的文化素質。中國現代大學的人文教育應該與全球化的社會發展現實緊密關聯,與時俱進。人文學科更有益于對學生進行精神塑造,如歷史、倫理、哲學、文學、藝術等科目,都涉及到人的生存價值和生存意義,它的終極目的不在于關注已經存在的現實世界,而在于探索和建立符合人類生存價值的意義世界,進而能夠提升人的精神素養和助益社會的能力。因此,中國大學教師在從事人文類課程的教學中,不能忽視培養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是他們能夠正確評價人生,正確理解生命價值。
作為培養人文精神的人文教育,要培養和強化大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知識體系、社會實踐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能力。在大學教育中,對大學生綜合文化素質的培養,應該能夠存在于各種課程之中。大學最根本的任務是培養人。大學教育具有兩方面的功能:一方面是工具性的功能,就是要給學生建設社會、發展社會的知識和能力;另一方面是它的目的性功能,就是塑造人,這是精神方面的東西,更為根本。塑造人的中國大學人文教育,是要全面強化大學生的文明化程度,特別是對大學生進行精神世界的提升。通過大學人文學科的教學體系,如歷史、倫理、哲學、文學、藝術等科目,盡可能強化大學生的生存價值和生存意義的培養,使他們不僅關注已經存在的現實世界,還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符合人類生存價值的意義世界,進而能夠提升其精神素養和助益社會的能力。
以強化文化素質為基礎的中國大學人文教育,其目的、目標、實施方案應該落實到每一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課程的教學內容既有自身的完整體系,又要將課程內容與大學教育的總目標相一致,在教學方案及教學方法中都要有所體現。現代大學教育中教師的教學行為也應該充分體現綜合文化素質的高品質,以及人文精神的高境界。人文教育和人文學科的最高理想和使命,在于它能促進人際之間對精神價值的相互理解,在大學教育中,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專業技能,透過他們的言行舉止反映出來的思想傾向、精神風貌、氣質修養、思維方式等,還會在他們身上體現文明進步的人文精神,這會給學生明顯的影響。因此,大學教師應首先加強自身綜合文化素質的提升,以及對現代人文精神的學習,強化對文化屬性的人文知識體系的領會,并吸取其精華,結合所教授的課程,恰當地且高效地實施以文化為根基的人文精神的現代大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