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天放 高慎波 李秀絨/長春工業大學
長期以來,我國對家校協同育人的研究更多關注在中小學及學前階段,往往忽視了高校與家庭教育的協同合作研究。面對新形勢、新情況、新要求,以及隨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緊迫形勢以及對高校思政工作的日益重視,我國學界目前對“高校家校協同育人”的研究也正在加大熱度,在新時代背景下不斷研究和探索高校全新育人模式,著力加強和改進育人實踐形式,也成為當前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大現實課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新要求,這深刻回答了黨在新時代“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等根本問題,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人才培養指明方向。高校和大學生家庭分屬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場域,僅靠高校單方面在某種程度上難以充分凸顯教育效果。同時,由于多元社會思潮影響、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以及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教育體制機制溝通不暢等現實原因,高校傳統的家校協同育人理念和模式對滿足新時代大學生的發展需求也漸感吃力。家庭是個人成長的原始土壤,家庭育人是大學生培植化育高尚品格的關鍵環節,因此,必須要發揮家庭教育的關鍵力量,構建“家校育人共同體”,形成家校協同育人的強大合力。
在實際開展家校協同育人過程中,學生的家庭在教育不可或缺。但是在實際的生活中,大部分家長忙于工作,且受限于大學生普遍住宿學校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局限于通訊設備等新媒介,缺乏面對面溝通,從而導致家長忽視了對學生進行家庭教育,更是難以架起家校協同育人的橋梁。比較常見的情況如:家長與孩子的簡單電話通訊或微信語音等。屏幕化和距離感使家長平日里的個人威嚴和教育力度也變得不那么強烈。有的孩子甚至以各種名義拒絕與家長溝通,“匆匆的電話,輕快地掛下”成為一種尋常現象。在宿舍內,由于一個孩子有了厭惡與家長的溝通想法,引起全體寢室成員都逃避與家長溝通的現象,從而使家長不能更好的在孩子的成長中,尤其大學階段這一關鍵時期發揮更好的、更大的作用。有的家長在無法正常解決問題時,還會向學校施加壓力,希望學校采取嚴厲手段對自己的孩子進行規范。
但教育需多方發力、多措并舉,對學校來說,輔導員雖然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和豐富的教學經驗,但在一對多的學校教育情況下,輔導員很難面面俱到。家庭教育的缺位和學校教育的孤掌難鳴導致家校一體化的育人隊伍還未形成。
受限于傳統教育觀念、社會環境、高校學生特點和高等教育的特殊性等多方原,絕大部分高校與學生家庭缺乏長期有效的溝通和育人銜接,如:大部分學生在校遇到重大的無法解決的問題才會聯系家長,更有甚者即便遇到極特殊情況也不會與家長進行聯系。由于家長的年齡層次、生活環境、教育背景的影響,也會出現更加殊的情況:有學生主動聯系家長,家長卻不予理會,甚至逃避自己孩子的聯系。有的學生在學校里考試出現掛科,并且直接危及到個人畢業,學校出于高度負責的態度幫助學生與家長進行了聯絡,同家長說明了相關情況,但家長卻對孩子在校表現全然不知,有的家長對自己孩子的了解甚至與孩子真實的在校表現相反,更加凸顯了家長與學習溝通過程中出現的銜接問題,也反映出高質量的銜接方式對學生的個人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無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家長需要一種更加有效的途徑來及時、準確地動態跟蹤大學生的成長,加強加深對學生在校期間的生活學習了解,規避、化解高校與家庭之間溝通缺乏及時性和連貫性的突出矛盾,對家校育人方式進行科學、合理地改善,展開有效銜接。
當前,由于受到高校生源范圍、經濟狀況、地理位置等限制因素,家校不同領域和層次育人尚未達成有機聯動。家校育人的關鍵在于家庭與學校的高效溝通和合力作用,但更多的情況是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優勢資源沒有優化整合。如:家長缺乏家校合作共育意識。一些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都是大學生了,早已經成年了,根本用不著自己在進行教育,而忽視了大學階段也是一個非常關鍵、重要的生理、心理成長期,最需要積極引導,幫助其獲取正確的價值認知,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在學校教育方面,專任教師的教育也未與學生家庭進行有效溝通,一些專任教師認為教授專業知識是自己分內的事,而思想教育等內容與自己的工作內容關聯性并不大。學生思想價值的塑造工作主要在于輔導員,在于思想政治專任教師。當然,這并不符合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目標和要求。家校合作就是要讓學生的家長和學校里與學生相關的所有教師都參與進來,科學化的將雙向合作機制納入育人頂層設計之中,細化落實育人細節,提升育人質量,推動育人工作取得實效。
家校協同育人的關鍵在與家校雙方樹立共同的育人目標,形成強大的育人內生動力。在育人過程中,學校教育者要將協同育人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建立科學的工作協調領導機制,制定細致詳實的實施辦法,將現代化信息技術運用到家校合作培養中。建立學院官方網站、微博、微信等公共網絡載體,多渠道引導大學生家長參與到協同育人中,運用網絡實現實時快速溝通,使家校雙方深度合作、深入對話,形成學校教育者與大學生家長構建成全員覆蓋式的協同模式,凝聚雙方力量和資源,同頻共振、優勢互補、共同發力,共同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努力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結合高校學生四年在校學習發展規律,即大一適應與改變、大二學習與勵志、大三創新與實踐、大四就業與考研等不同主題與學生家庭構建全過程分階段協同育人模式,形成責任分明,任務明確的育人體系。分時段結合網絡、家訪、家長見面會、電話溝通等形式開展育人工作,利用重要的時間節點邀請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如新生入學時,召開新生家長見面會介紹學校及學院的發展規劃、專業前景、學生就業狀況等重要信息,了解學生家庭成長環境和心理健康狀況等,掌握學生入學第一手資料。亦或者在學生畢業時邀請家長參加畢業典禮等大型活動,把家校溝通貫穿于家校協同育人全過程。
家校協同育人的主體包括學校、學生與家庭,三者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約束,構建“學校+學生+家庭”全方位體系化協同模式,需要明確這三個環節重要作用。學生既是學校和家庭管理教育的目標和主體,又是家校協同育人的中間參與者,發揮學校與家庭的聯系紐帶作用。在開展家校協同育人的同時,需充分發揮學校具有開展系統教學的優勢,發揮家庭具有動員親情、倫理等社會資本進行育人的優勢,以及發揮學生具有的掌握自己學習情況的優勢。三者優勢互補,以學生學習優勢為基點,學校因材施教,家庭激勵引導,全方位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