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晉娟/魯迅美術學院
當前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大量應用于傳播領域,新興的媒體形式逐漸成為了主要的傳播工具,新媒體時代的高速發展,深刻影響人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其特有的魅力和感染力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規范以及審美意識,新媒體設備縮短了人們之間的距離,在時間空間上獲得了廣闊的延伸,使人們獲得外界信息變得輕而易舉,同時新媒體也成為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方式,在政治、軍事、經濟等多方面均成為重要信息獲取手段。作為深受新媒體影響成長起來的當代大學生,對信息資源的需求日益增長,對新媒體的依賴性和信任度更高,所以想要實現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必須正視新媒體的發展和影響,借助新媒體發展的東風之力,主動占領新陣地,積極推動新媒體與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相互融合。
根據時代發展規律和新媒體傳播特點,積極研究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有效途徑,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新媒體的融合更加充分,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因新媒體傳播方式的低門檻、強交互的特點,不可避免的出現了新媒體傳播內容的生活化、泛娛樂化、多元化以及復雜化,甚至不乏一些低級趣味、惡俗下流、價值觀扭曲、惡意中傷我國改革建設發展的負面內容,因此我們應當優選新媒體中的正能量資源,對各種散在的正向的文化資源、教育資源、價值觀資源進行優化,譬如國家改革發展的大事記、時代楷模的光榮事跡、身邊的好人好事等,加強對這些主流優質內容資源的推送,強化其對于他各類內容的引導作用。在學校網絡文化的建設過程中要旗幟鮮明地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每一條價值理念滲透在學校網絡新聞宣傳中,形成全面覆蓋大學生的綜合性網絡信息空間,并借助學校網站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優勢贏得學生的認可。
要把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寓于為學生答疑解惑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扎根學生實際生活的土壤。在實證調查階段,談到“學校及社團的新媒體平臺推送多類消息,您對那些消息較感興趣”,在調查中排名分別為:社會熱點話題、校園活動消息和關于考研、工作、考證的消息,充分說明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要符合大學生的發展實際、解決具體問題,運用新媒體培育核心價值觀,必須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才能真正被認同、內化和踐行。直面大學生關注的現實熱點和社會焦點,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抽象“大理論”講述成生動的“小故事”,充分發揮現實實踐作為價值觀內化與外化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實現從“基本原理”到“生活道理”的轉變。譬如將誠信、敬業價值觀和大學生就業教育相結合,既便于大學生全方位理解價值觀的內涵,也推動價值觀與實踐更有效地連接,在學生最熟悉、最關心的領域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
習總書記強調“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2016年的一期《焦點訪談》中,南京航天航空大學能源與動力學院的黨委副書記徐川憑借“用故事講道理”成為當年最火的思政課教師,由此可見“講故事”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能夠廣泛地為學生所接受。我們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也要以學生喜歡的形式開展,以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進行,講好中國故事,樹立用講中國故事來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特色品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注意注重吸收本民族文化的精髓,要充分認識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遵循“古為今用”原則,“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譬如,可以合理吸收以孝道為基礎的中國儒家文化的家庭倫理觀,強調服從、勤儉節約、誠實、嚴謹等社會美德;可以利用情景動漫短片來講述敬業、誠信等價值觀,讓新媒體用戶在娛樂中不自覺地受到潛移默化地教育,從而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
當代大學生作為網絡原住民,已經習慣通過圖像瞬間完成對信息的處理,所以借助形象化的方式來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更符合其思維方式的有效途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象化展示,就是用具體的形象來展示抽象的價值觀概念,增強大學生感知記憶的深刻性和認同度,學生對于思想的吸引力,以及對媒體傳播信息的感知力,而后得到思想的升華與政治的認同,真正的做到“化無形為有形”這樣以來,大學生對于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將會“超以象外,得其圜中”。具來說可以利用圖解新聞、動漫動畫等形式來展現、闡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所謂“一圖勝千言”。尤其是隨著抖音、快手等短視頻軟件以及映客、一直播等直播平臺的興起,加之5G時代的到來,視頻傳播會加速擴散,未來一定是視頻為王的時代。所以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這些形象化特征更為顯著的新媒體形式來創作網絡文化作品、解讀社會熱點事件、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圈群化是指大學生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通過興趣、地域、學習和工作事務結成不同的圈群進行溝通交流,圈群內部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極為強烈。新媒體的圈群化發展重新建構了大學生溝通交流、獲取信息、人際交往的模式,借助當代大學生在新媒體平臺的圈群化發展來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重要的是抓住圈群中的“關鍵少數”,即在某個固定圈群中的意見領袖,他們往往會成為熱點話題事件發展的關鍵節點,甚至會左右圈群中其他人的價值導向。做好新媒體圈群中“意見領袖”的思想引領工作,積極引導那些思想成熟、三觀正向、號召力強的“意見領袖”理解并自覺信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使他們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當中來,自覺做好其他成員的思想教育工作。
強交互性是新媒體迅猛發展的重要原因。作為同新媒體同步成長起來的當代大學生,要通過新媒體對其進行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必須傾聽他們的心聲,了解他們的需求。想要建設師生適用愛用、隨時能用的新媒體平臺,必須從大學生利益需求出發,重視大學生參與和表達的訴求。譬如,在學生工作微平臺上不僅可以建設成為對外發布信息的窗口,還可以做成微社區,微辦公,把學生日常生活中時常碰到的成績查詢、水電繳費、失物招領等事情放進微平臺,成為學生的一站式服務平臺。當平臺滿足了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實際需求后,學生自然也成為了微平臺的忠實用戶,在不知不覺中就融入到高校新媒體傳播當中,平臺的價值觀教育也就在無形中慢慢滲透。
首先要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的思想政治理論和新媒體技術的培訓和交流。新媒體環境下,西方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不斷涌入并形成與社會主義思想的激烈交鋒,中西方文化在新媒體視域中“短兵相接”,這就要求教育者必須有堅定的政治立場、深厚的政治理論素養,時時保持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和鑒別力,始終把握住社會主義的主流思想,從而通過“擺清歷史事實、講懂政治理論”引導大學生提高抵御西方資本主義精神殖民的能力。此外,教育者還要不斷增強自身的新媒體素養,了解網絡傳播規律,熟練掌握信息技術和新媒體技術,熟練掌握微信、微博、公眾號、短視頻等新媒體平臺的運營,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工作同新媒體有機融合在一起,利用新媒體的優勢來增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其次要建立有效的獎懲機制來激勵教師隊伍的工作積極性。激勵機制有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要建立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適應的考核評價機制,對于在工作中有熱情、有方法、有成效的教師可以通過職位晉升、提高待遇等手段予以激勵;對于在工作中無法明顯提升學生思想道德水平、在價值引領中出現明顯疏漏的教師則要予以相對應的處罰措施,以此保證隊伍的專業化、高效化。
學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第一對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終能內化為大學生的信仰和自覺關鍵在于過程中多大程度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基于此,培養一支正規化、規模化的學生網絡宣傳隊伍,使他們以網絡小記者、網絡管理員等身份活躍在新媒體平臺就顯得意義重大。首先要嚴把學生網絡宣傳隊伍的入口關。首當其沖的就是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方面必須有所側重,然后還要征選有組織管理能力、在信息技術上有一技之長、有良好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有志愿服務精神的優秀大學生加入到隊伍中來,選優配強一支高規格、正規化、政治強、業務精、作風硬的學生網絡宣傳隊伍。同時,在隊伍結構上還要充分考慮到年級、專業、性別等方面的平衡互補。其次,主要加強對學生網絡宣傳隊伍的理論素養培訓。列寧指出,“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實踐,但是正確的、先進的思想體系不可能在頭腦中自發產生,只有通過學習、教育、實踐才能自覺形成。”學生網絡宣傳隊伍肩負著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任,同時又時刻身處于紛繁復雜、文化激烈沖突的新媒體環境中,過硬的政治素質、扎實的理論功底和較高的思想覺悟是做好引領工作的基礎,所以必須加強學生網絡宣傳隊伍的理論學習,尤其是要開展專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