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沁怡/華東交通大學
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人,自中共十八大上任以來,提出了許多治國理政的新思路和新觀點,《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以下簡稱《治國理政》)一書中收錄了他于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6月13日間所發表的重要講話、談話、演講、答問、批示、賀信等79篇著作。該書不僅深刻地回答了新的歷史條件下國家發展的現實問題,也在字里行間通過不斷用典傳遞著中國古典哲學思想,既是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杰作,也是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其英譯本Xi Jinping: The Governance of China, 與原文同步編譯出版,一經上市發行,便引起了國外各界的熱切關注,對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念和傳統的中國文化經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喜愛用典,常在談話和文章中大量引用典故,這已經成為其獨特的語言風格。在《習近平用典》一書中,習近平的典故引用被精細地分為十三類,分別為《敬民》、《為政》、《立德》、《修身》、《篤行》、《勸學》、《任賢 》、《天 下 》、《廉 政 》、《信 念 》、《創新》、《法治》、《辯證》,引文多來自《論語》、《老子》、《韓非子》等諸子百家思想,雖引用的是傳統之經典,卻解決的是今時之問題,不僅為嚴肅的政治語言注入古典的魅力,也進一步證實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沉淀的文明智慧。
習近平用典是一個內涵豐富的觀念體系,可以嘗試從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兩個方面來闡釋[1]。從思想內容上看,習近平總書記的典故引用多來自于傳統經典。其中不僅有治世之道,還包含許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觀。比如個人品性的培養和提升,待人接物的智慧與禮儀,以及倡導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且每每提及這些經典,文中都強調“自古便有”,無不透露出對本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古典哲學的自豪感。習近平總書記曾在考察曲阜孔府時談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名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繁榮發展為條件。”他的旁征博引不是偶然:一方面,我們黨歷來便懂得以史為鑒,古為今用,正如毛澤東所說:“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繼承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對于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的幫助的”[2];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提升,國際社會越來越關注中國的聲音,我們應當借此機會向世界傳達我們的價值觀和文化。從語言形式來看,典故多為詩詞文言,講究對仗工整,言辭華麗,且無論是詩詞抑或文言,都會為了語言形式而模糊語言的邏輯,需要讀者自行體會其中聯系。與之相反,英語則是一門邏輯性較強的語言,句與句之間通常以邏輯關聯詞連接,明確表明轉折、讓步、對比等邏輯關系,這一不同在用典的翻譯過程中是尤其值得注意的。
正如前文所言,中國的詩詞文言講究形神兼備,文章詞句所傳達的精神內容固然重要,但對以何種手段傳達、表現的形式又是如何也是十分講究的。用白話講道理固然可行,但若是能夠行文工整、字句對仗,則更能顯示出著作者的水平和功底。在中譯英的過程中,由于語言形式的巨大差異,“形”通常是最難以保留的,而在《治國理政》的英譯本中,卻不難發現許多用典被譯成英文后,依然留有中文里字句對仗的痕跡。
例1:學如弓弩,才如箭簇。
Learning is the bow, while competence is the arrow.
例2: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
A wise man changes his way as circumstances change; a knowledgeable person alters his means as times evolve.
例3: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The sharpness of a sword results from repeated grinding, while the fragrance of plum blossom comes from frigid weather.
例1中的“學如弓弩,才如箭簇”引自于袁枚的《續詩品·尚識》。該句中以射箭為喻,將學習的過程比作拉弓,學習的成果比作射出的箭簇。而弓箭作為冷兵器時代中西方通有的武器,這樣的比喻即使直譯為英語,也能讓英語讀者清楚地明白原句的用意。例2、例3與例1則有所不同,在這兩個例子當中,語義是有重復的,“明者因時而變”與“知者隨事而制”是同一個意思,“寶劍鋒從磨礪出”與“梅花香自苦寒來”盡管意象不同,但其表達的內涵也是相同的。英語表達重簡潔明了,認為重復的詞句有冗贅之嫌,因此一般遇上中文原文里有重復意義的詞句,翻譯時都會做刪減處理。然而對于用典翻譯,使用的翻譯方法卻有所不同。譯文里不僅沒有刪除重復的詞句,甚至前后句的內容和字數都是一一對應的,例如“a wise man”對“a knowledgeable person”,“changes”對“alters”,“his way”對“his means”,“as circumstances change” 對“as times evolve”。這種即使可能會違背目的語讀者習慣也要保留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說明了譯者對原文典故的重視,翻譯它們的目的不是為了曲意逢迎,而是為了展示中文原有的語言風格和用語習慣。
漢語文章尤其是古文有尚簡之風,具體體現在用詞之簡和文法之簡中[3]。而英語里文法嚴謹,講究邏輯,對于中文原文里刪減的內容,通常要在譯文里進行補充。
例4: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Just as distance tests a horse’s strength, time will show a person’s sincerity.
例5: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The ocean is vast because it refuses no rivers.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與“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均為漢語里慣常使用的引用,然在日常使用時,很少有人會意識到這兩句話里實際上是省略了一些邏輯關系的。比如例5中很明顯,省略了因果關系。而例4中“路遙知馬力”與“日久見人心”也并非簡單的并列關系,而是利用“遙遠路途能測試出馬的腳力好賴”這一事實來例證“日子長遠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壞”,因此譯文中補充了一個“just as”,補足了兩句之間的關系。
例6: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Property, righteousness, honesty and a sense of shame, the four anchors of our moral foundation, and a question of life and death for the country.
而在這一例中,譯文還需對原文省略的內容進行補充。此處的“四維”指的是“禮義廉恥”,可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四種維度”,因此在翻譯時需要將其內容解釋清楚。
出于對原文典故的尊重,在用典翻譯中采用的翻譯方法大多為直譯,旨在轉達準確的內涵。前文所舉的例子里大多意象是在中英雙語中都有對應的,但若在目的語中難以找到對應的意象,則只有退而求其次,需求能產生近似效果來進行替換。
例7:君子以義為質
A gentleman takes morality as his bedrock.
例8:水滴可以穿石
Little strokes fell great oaks.
例7中“君子以義為質”援引于《論語·衛靈公》,意為君子以義作為根本。但若譯為“foundation”則缺少一些語言的韻味,畢竟漢語中“質”與“根本”也是有著文言和白話的差別的。譯者選擇的“bedrock”(基巖)一詞本身便能引申為“牢固基礎”之意,比平鋪直敘的“foundation”更具趣味。而例8的“水滴可以穿石”也沒有直接譯為“constant dripping wears away a stone”,而是采用了英語中意思相近的俚語,用砍樹的意象取代石頭,旨在貼近目的語讀者。但不得不說這樣的處理沒有很好地體現源語的文化,且譯文中與原文一般在引言處使用了引號,一定程度上會讓目的語讀者認為此處引用的就是英文俚語。
在《治國理政》一書的英譯中,為了目的語讀者能理解書本內容,翻譯大多簡潔明了,既沒有對原文亦步亦趨,也沒有諂媚地一味模仿譯入語的用語習慣。其中用典的翻譯更是大多都從尊重本國文化的角度出發,旨在展示文化特色、傳播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