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寧杰/西安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
隨著全球化和科技革命進程的不斷深化,國際競爭愈演愈烈。國際競爭的本質是人才的競爭,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處于優勢,關鍵在于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因此,國際社會中大學的競爭也日益激烈,各國不遺余力地爭相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凱瑟琳·莫爾曼(Kathryn Mohrman)等人歸納了世界一流大學的八大要素,即“具有全球使命感、科研力度強、教授角色新、基金多元化、招聘全球化、復雜度遞增(increasing complexity)、新型政府—企業—學校關系以及合作全球化”[1]。韓國、日本、德國和法國,先后于1999年、2002年、2005年和2010年各自開啟了“21世紀智慧韓國工程”、“21世紀卓越基地計劃”、“卓越計劃”和“卓越大學計劃”[2],對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實踐進行探索,效果顯著。2015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政治報告中進一步指出;“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2018年8月27日,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下文稱《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是對當前高校落實“雙一流”建設總體方案和實施辦法的具體指導,指出加快實施“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養計劃2.0,建成一批一流本科專業。無論是創建世界一流大學還是國家級一流大學,都必須實現知識獲取與實踐活動的全球化和國際化,培養一流人才。因此,改革和發展高校的英語教育是“雙一流”建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3]。
2018年6月12日,教育部召開了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新時代中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教育部部長陳寶生首次提出“金課”一詞。8月,教育部印發《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金課”首次被寫入教育部文件。11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在在中國大學教育論壇上就什么是“金課”予以詳細解釋并提出了“兩性一度”的金課標準,即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4]。大連理工大學原副校長李志義指出,“要從高階課堂、對話課堂、開放課堂、知行合一、思行合一五個方面打造中國金課”?!敖鹫n”建設,必須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三方面進行。建設中國“金課”,是國家教育部在宏觀層面上對大學本科課程建設的目標要求,具體到每個學科該如何提高本專業課程含金量,還有待各專業教師學者進行符合本校實際的深入研究。
在世界各國競相角逐世界一流大學的大背景下,中國各高校在國家政策的有力保障下,依據各自實際情況,相繼啟動了各具特色的“雙一流”建設。一流人才的培養是“雙一流”建設的重要基礎和基本特征。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課程內容更是課程含金量的最直觀體現。本研究以《大學英語教學指南》為根本立足點,以《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中提出的人才培養要求為目標,對大學英語“金課”的課程內容建構進行探索式研究。以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為基礎,大學英語“金課”建設的教學內容初步構想如下: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吨笇б庖姟分赋觯罅ν苿右浴八颊n+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如何在英語課堂體現課程思政的理念呢?以政府工作報告的雙語學習為例,政府工作報告涉及政治、經濟、教育、醫療、外交等國家的方針政策,是中國大學生了解國計民生的教科書,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的有效途徑。
以往大學英語教材內容與當今世界政治經濟生活脫軌的情況較為普遍,缺乏對學生的吸引力。隨著新經濟時代的到來,互聯網+、5G、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應用與發展日新月異,教材的內容必須緊跟科技的發展步伐,與時代發展同步。同時,縮短大學英語教材的使用周期,一方面要實現教材內容的更新,與時代發展同步,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教師的知識體系得到擴充,在與學生的共同學習中使教師的業務素質得到不斷地提高。
獲得“新消息”最直接最快速的方法就是收聽閱讀英語新聞。英語新聞是了解本國及世界動態的窗口,新時代的大學生要有關心社會問題的意識。通過聽讀英語新聞,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開拓國際視野。學習“新知識”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從狹義上講,“新知識”就是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有關新生事物的知識。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新經濟”概念的提出使得知識的更新和新知識的產生不斷加快。中國大學生要了解代表先進生產力尤其是本專業領域的新技術、新產品,以及代表時代發展主題的新觀念,革故鼎新,與時俱進。從廣義上講,一切沒有學過的知識對于學習者而言都屬于新的知識,亦可分為兩類,一類屬于內涵型知識,涉及文化、歷史、哲學等諸多領域。2015年習近平主席“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使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更加緊密,這就要求中國大學生不僅要學習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同時也要對國外的社會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對中西方文化進行綜合性的比較分析,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與交際能力,實現“民心互通”的愿景。另一類屬于外延型知識,這一類知識主要通過聽讀新聞以及學習狹義意義上的新知識獲得。在世界政治經濟生活快速發展變化的今天,對于外延型知識的可信度,學習者需要基于內涵型知識加以甄別,樹立是非觀念,提高防范意識。
國內學者使用SPSS Statistics 21 軟件對復旦大學通識課程的5種教學內容和通識收獲進行量化分析,結果表明在課堂上研讀經典文本與通識學習收獲有較大關聯。南京大學從2006年起將經典閱讀作為大學通識教育的切入點,效果顯著?!啊浀渥髌贰顷P于人類本性和行為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無論是形式上還是內容上,經典文本都是完美的杰作與典范?!睂τ诮浀湮谋镜倪x材絕不僅僅局限于文學經典,應廣泛取材于反映人類文明進步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文本,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開拓多元視野。
英語學習不能僅僅局限于對英語語言本身的學習,語言始終是知識的載體,是學習者進行跨學科多領域多途徑獲取知識的工具。英語的學習必須服務于拓寬學習者的知識體系,服務于學生的職業規劃,使其受益終身。因此,用英語提升學生的專業競爭力是“金課”教學內容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增加與學生專業領域相關的英文材料的學習,了解學科領域的最新前沿動態,是提高學生專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的核心內容是以人為本,強調教育公平。大學英語“金課”課程內容的建設是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平等地接受更為優質的高水平的綜合性更強的大學教育,為此,大學英語課必須實現課程內容的優化和改革,以“金課”的“兩性一度”,(即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為標準,以學為中心,為學生提供更多元化的課程內容,全面提高課程含金量,提高學生的職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