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紅 李艷

摘? ? 要:中小學教師培訓機構學習型黨組織建設是黨組織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廣州市天河區教育系統的實際,探索有天河特色的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策略,對于大力推進天河區教育系統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
關鍵詞:中小學教師培訓機構;學習型黨組織;策略
一、學習型基層黨組織建設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肌體的‘神經末梢,要發揮好戰斗堡壘作用”。加強中小學校黨的建設,對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保證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天河區教師進修學校是天河區級中小學教師培訓機構,承擔著天河區教師繼續教育以及教育人才梯隊培養的任務。同時,天河區教育系統黨校設在該校,承擔著全區基層黨組織的支部書記和黨員教師的培訓、調研、課題指導等工作。鑒于學校工作和服務對象的特殊性,黨支部嘗試以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為抓手,探索有天河特色的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策略,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對于大力推進天河區教育系統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
二、學習型基層黨組織的含義和特征
天河區教師進修學校黨支部是天河區教育系統重要的基層黨組織。由于服務對象的特殊性,與傳統的黨組織相比,它更加突出學習對黨組織的作用,更加強調組織內部全體教師黨員的學習,更加重視通過學習促進黨組織的建設和不斷發展。
學習型基層黨組織立足于基礎教育,倡導團隊學習、終身學習的理念,把學習作為組織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以此促進組織成員的自我提升和全面發展,是以實現學校學習型黨組織的建設為直接目標,以實現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為最終目標的基層黨組織。學習型基層黨組織的特征是學習常態化、學習有深度。
三、學習型基層黨組織建設的策略
1.“個性化”學習形式的變化策略
針對黨支部黨員的特點,從黨員的年齡、身份和學習習慣三個方面,在調研黨員個性化學習特點和需求的基礎上,探索“個性化”學習形式。
(1)沉浸式學習。結合黨支部黨員年齡結構偏大,40歲以上黨員占94%的情況,黨支部營造了“沉浸式學習”的氛圍,因地制宜地開展“個性化”學習。特別是在主題教育活動期間,黨支部結合工作實際,多形式、多層次、多角度進行主題教育活動。如充分利用一樓大堂LED顯示屏滾動播出主題教育宣傳PPT和視頻,利用各樓層宣傳欄、學習強國平臺、黨員QQ群、學校工作群等媒體資源,及時宣傳主題教育的內容和工作安排;結合傳統節日和重要事件的慶祝活動,通過在校園主干道和一樓大堂懸掛國旗或海報,在辦公室門口和教師辦公桌前插國旗、制作活動視頻等形式,讓學習活動“看得到、摸得著、感受得到”;通過“沉浸式學習”這種強化學習的形式,喚醒黨員的政治意識和學習主動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2)“微黨課,走出去、請進來”。根據黨支部黨員身份的不同,針對黨支部書記、支委和普通黨員,探索“微黨課,走出去、請進來”分層、分類的個性化學習模式。以開“微黨課”的形式,促進黨支部書記主動學習,將黨性教育、黨的政策理論學習與教師的專業培訓結合起來,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支委通過組織全體教師赴南沙區委黨校調研、學習黨校建設的經驗,調研區黨建課題開展情況,組織承辦中共廣州市天河區教育局黨組主題教育宣講會等“走出去”的機會,通過項目推動個人學習成長。普通黨員結合學校黨員培訓需求,采取“請進來”的形式,邀請專家、教授開展專題講座、宣講會等,講解先進的理論知識,不斷更新黨員知識儲備,提高學習的質量。
(3)變靜態為動態。根據黨員學習習慣的不同,黨支部嘗試變靜態為動態的學習形式。走出圍坐式學習的靜態模式,采用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黨建基地、知識答題、詩歌朗誦、制作視頻、觀看愛國主義電影等動態模式開展多樣性學習。組織開展“學習強國”優秀資源交流活動、“廣州黨性教育實地資源大家談”活動、“推薦一本好書”讀書沙龍等,變讀文件、聽匯報等傳統方法為學習導讀、交流互動和體驗式學習。通過創新學習模式,最大限度地激發了黨員的學習熱情,提高了黨員的學習興趣。
2.“菜單式”學習材料的選擇策略
黨支部積極探索,根據黨員的個人需求和崗位特點,推行“菜單式”學習材料選擇策略,使其更具靈活性、針對性、實效性,也更容易被學員接受。
(1)強化黨建引領,為黨員“訂餐”。以提高黨員政治素質為著眼點,堅持思想建黨、理論強黨。結合黨員所在崗位的特點,充分利用黨員作為教育人、培訓者的特征,選擇形式多樣的學習材料,把提高黨員思想理論水平、堅定理想信念放在首位。一方面,向黨員發放《習近平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重要論述摘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深入學習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中國共產黨黨內重要法規匯編》《中國共產黨章程》《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等黨建書籍、教材和文件,通過為黨員“訂餐”的方式,讓黨員干部堅持學習原本材料,使黨員干部和黨員教師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另一方面,結合重大時事、重要會議精神、重要講話精神等,給黨員提供豐富的電子資料和新媒介版學習資料,包括電子書、宣傳冊、宣傳海報、視頻、音頻、混合視音頻一體化多媒體資料、體驗式學習材料、電子宣傳美篇、學習強國App、釘釘平臺App等,圍繞黨員隊伍理想信念、黨性修養和廉潔自律建設三大方面,訂出黨員學習的新菜單,拓展黨員學習的內容,挖掘黨員學習的深度。
(2)根據個體需求,為黨員“加餐”。“菜單式”學習材料的選擇,要符合黨員成長和認知規律,滿足提高業務能力和工作能力的需要,根據不同年齡結構、不同工作崗位、不同知識水平開展不同內容的學習和培訓。要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比如,黨務工作者著重培訓工作能力、工作方法、工作流程等方面的內容;黨員著重培訓黨章黨規、黨的基本理論知識、黨的歷史等方面的內容;骨干教師著重培訓教學能力提升、科研素養等內容。
針對老年退休黨員,黨支部成立“送學小分隊”,采取送學上門的方式,提前將所需的學習資料整理好,電話聯系預約時間,一對一上門服務,將《中國共產黨章程》《習近平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論述摘篇》《深入學習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等學習資料送到他們手中,為他們提供面對面、一對一的學習輔導,并聽取和收集他們的建議和需求,真正做到學習路上一個不落。
3.“1+N”學習模式的確立策略
“1+N”學習模式是指組建多類型的學習體。“1”是核心黨組織,“N”可以是黨小組或黨外人士,可以是區域管理平臺或線上各類平臺,以凸顯個性化工作。
(1)“黨組織+個人(突出個人)”模式。黨支部嘗試突破教育學習的組織形式,由原來主要由黨組織、支委成員或黨小組組長組織或主持的教育學習模式,變為由黨員做計劃并組織開展學習活動的學習模式,充分調動黨員個體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大大提升了學習的效果。
(2)“黨組織+學習組(突出組合體)”模式。
其中,負責人召集成員提出教育學習工作意見和建議,完善本組工作方案。教育學習活動要有針對性,內容要緊貼時政、教育熱點和教職工當前及長遠發展的需要。活動組織形式可以多樣化,小集合、大集合、對外合作交流等形式都會有所考慮。
(3)“黨組織+學習平臺”模式。黨支部堅持需求導向原則,用好各類平臺和資源。黨支部主要運用“中國教育干部網絡學院”和“廣州市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平臺,在調研黨員需求的基礎上,定制師德師風和意識形態方面的專題課程。2019年定制了《厚植弘揚師德風尚做新時代黨和人民滿意好老師》《聚焦立德樹人構建中小學思政全面育人新格局》的專項課題,在組織全體黨員和教師學習的基礎上,將課程推廣為天河區思政課教師全員培訓和天河區第三、第四批骨干教師培訓的必修課程。
巧用“學習強國”平臺,提供指尖上的“精神大餐”。根據黨員和黨小組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運用微信公眾平臺、QQ工作群、微信群等載體,有針對性地推送“學習強國”的學習內容。通過建立“學習強國”交流群、開展“學習強國”分享交流會,邀請不同崗位、不同年齡的黨員交流學習感悟,分享學習心得,引導黨員主動學習“學習強國”App上的資源,享用指尖上的精神大餐。
四、結語
中小學教師培訓機構學習型基層黨組織建設,是加強中小學校黨的建設的需要。學習型基層黨組織的建設不僅有助于教師不斷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理論、情感認同,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理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積極傳播者,而且有助于強化中小學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對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
中小學教師培訓機構在構建學習型基層黨組織時,要進一步強化學習的意義,通過變化學習形式和豐富學習內容,讓黨員教師體驗學習的成效。在勾勒愿景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制度、建立機制,保證學習常態化開展,并在建設過程中深入研究,不斷探索形成特色;要充分考慮黨員的具體特點,滿足多樣化學習需求,確保黨員教師學有所獲、學以致用,實現學習型基層黨組織建設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