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玉



“犯錯是學生的權利”,在學生的認知過程中,錯誤是在所難免的。但是很多教師在面對學生的錯誤時,不能心平氣和,而是一味地批評學生。如果換一種理念,將學生的錯誤當成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從學生的錯誤中找出本質的原因,合理地加以利用,說不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三年級下冊教材第二單元《平移和旋轉》中“練一練”的第3題,要求學生畫出房子向左平移7格后的圖形。
這道題是讓學生根據提供的圖形,通過觀察與想象,畫出圖形沿水平方向平移后的圖形。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理解題意,明確房子平移的方向和位置,然后讓學生獨立在書上畫出平移后的圖形。學生在畫的過程中我一直在巡視,發現錯誤百出,最主要的有以下兩種:
學生的這些做法我在課前就預料到了,講解時,我讓學生找出其中的錯誤,學生們都發現:圖(1)是兩個圖形間隔7格,實質是平移了12格而不是7格;圖(2)部分點平移了7格,但少部分點移錯了,所以導致房子變形了。接著我讓學生討論:怎樣才能準確地確定平移后房子的位置?經過幾分鐘的討論,學生得出以下結論:把房子中的每一個點都向左平移7格,然后把這些點按原圖形的形狀連起來。確實,掌握了這種方法后,學生畫平移后的圖形錯誤率就降低了不少(具體做法如下圖)。
第一步:圖上的每個點都向左平移7格。
第二步:把所有的點按原圖形的形狀連起來。
課后反思:
錯誤有著巨大的利用價值!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出現的各種錯誤,如果教師善于引導、利用,將會成為教學的財富,從而使課堂更加精彩。
一是延遲評價——讓學生在梳理中走向成功。教師粗暴地否定或不加理睬的態度,會使學生因為怕犯錯而停止探索,不敢發表自己的獨到見解。當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不必急于評判,應讓學生自己梳理思路,讓他在梳理中完善,獲得“二次成功”的機會。
二是讓位交權——讓學生在評價中漸漸成長。由學生們自己找出錯誤,避開老師的“雷霆之怒”;學生受到教育,保護了自尊心;其他的學生從嘲笑、指責別人的錯誤,到理解、寬容,最后受到啟示,樹立正確的錯誤觀。
三是將錯就錯——讓學生在反思中獲得提高。教師很怕學生犯錯,總是在課堂上千方百計地進行鋪墊或是反復強調,但是效果并不好,這跟總是扶著孩子學習走路比較慢是一樣的道理。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數學教學也應讓學生在錯誤中增長智慧。所以,教師要讓錯誤(甚至是潛在的錯誤)暴露出來,再引導他們進行比較、思辨,不僅知道錯誤的原因,知道改正的方法,而且提高對錯誤的判別能力,避免犯相同的錯誤。
特級教師于永正曾說:“課堂上學生犯錯誤不要緊,只要不犯同樣的錯誤。”允許學生犯錯,給學生一個重新認識、思考的過程,在數學教學中非常重要。課堂上,教師不妨針對學生較難理解、容易忘記的知識點設幾個“陷阱”,“誘導”學生犯錯,從而引發學生對問題進行主動、積極的思考,進而留下難忘的印象。
四是正誤比較——讓學生在比較中領會、感悟。對于一些似是而非、學生不易覺察的錯誤,如果教師只告訴正確的方法,就會難以觸及問題的本質,也不易引起學生的警覺。所以,要讓學生進行正誤比較,從中意會或感悟到正確的方法。
“差錯之心人皆有之”,作為教師,應善于利用學生的錯誤。教學實踐也證明,合理、巧妙地利用“錯誤”這一教學資源,不但能使學生找回自信與自尊,發現自己的學習潛能,而且能使學生獲得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對錯誤的“免疫力”。
“陽光總在風雨后”,我們要正確面對學生的錯誤,努力化“錯誤”為“精彩”,讓“錯誤”美麗起來,使學生在“出錯”“糾錯”的探究學習過程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