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彤
◆摘? 要:高等教育學校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教育,避免大學生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是重要任務。大學生存在心理危機較普遍,分析大學生心理危機產生的原因,基于積極心理學的角度提出有效的干預措施,培養大學生積極向上的心理態度,構建健康的心理環境,從而消除負面心理,能夠更加優秀發展。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
我國高校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大學生心理的負面情緒,從而緩解大學生的心理危機。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注重預防與治療,將大學生心理的負面情緒放大,主要強調大學生的抑郁、焦慮及恐懼的心理情緒,希望通過放大大學生的負面情緒找到解決辦法,但效果不佳,并沒有消除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所以,目前積極心理學被引入我國高等教育中。
一、積極心理學的內涵
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研究能使個人和社區繁盛的力量和美德”。積極心理學家希冀“發現和培養天才和能力”,并“使正常的生活更充實”,而不僅僅是治療精神病。一些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如亞伯拉罕·馬斯洛,卡爾·羅哲斯,和埃里?!じヂ迥烦珜н^與人類幸福有關的理論和實踐。這些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關于人類繁盛的理論從積極心理學家的研究那里找到了實驗支持。積極心理學也向一些新的方向邁進了。且積極心理學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提出,主要是利用現階段完善的心理學測量手段研究人類心理中的積極方面。積極心理學認為無論是患有嚴重心理疾病的人還是處于混亂心理的人,都需要得到更多的滿意態度及愉悅快樂的環境。積極心理學對于人類個體的積極品質更加重視,對于人類的心理強調發覺積極方面的潛能,要改變傳統的心理學研究方向,避免將人類心理中的負面情緒放大處理。應積極發展人類心理中積極向上的心理情緒,改變傳統心理學中研究人類負面情緒出現的方向,致力于放大人類的積極心理。通過積極心理解決人類的心理問題,并且能夠通過積極心理面對生活中的問題,以此來促進人類身心健康,在生活中體驗幸福感,并將積極心理帶給身邊的每一個人,營造和諧的社會環境。
二、大學生心理危機形成因素
美國心理學家首先提出心理危機問題,主要表明當人在面對重大危機或者生活困境時會產生一定的心理困擾,此種情況的發生是暫時性的心理失衡,其狀態表現是心理危機,容易產生輕生的心理,大學生是心理危機高發人群,其此能力承受能力較差,因此發生自殺情況高于其他人,大學生發生心理危機的主要因素由以下幾方面:
1.情景性危機。情境性危機主要包括突發性的自然災害,如地震、火災、水災、雪災等;還包括社會應激事件,以上兩種事件的發生具有突發性、威脅性及破壞性,且在發生后的后果具有不確定性,因此,對于大學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傷害,使其產生心理危機,但自然災害的發生人類難以控制,是一種較為正常的生活現象,大學生生活在現階段的和平時代,一旦發生嚴重性的自然災害會對其心理造成影響,由于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對心理失衡的處理方式不恰當,從而形成心理危機。
2.大學生群體特征。人類擁有生物屬性、精神屬性及社會屬性三種基本特征,當以上三種屬性達到和諧狀態時會產生心理平衡,不會發生心理危機現象,一旦三種基本特征出現失衡現象,就會產生心理危機?,F階段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在小時候缺少家庭玩伴,加上父母對于子女的要求過高,并且對子女溺愛,導致大學生在小時候形成性格矛盾,矛盾的主要原因是自我預想與現實相差太大,從而難以達到心理平衡?,F代社會的快速進步,網絡逐漸進入大學生的生活,能夠滿足大學生的精神需求,對于大學生的現實生活有一定的影響,使其不能在現實生活中進行正常交流,導致三種基本特征失衡,造成心理危機。
3.家庭原因。家長對于大學生的教育中心主要是智力教育,忽視對大學生培養健康的人格,在生活中注重大學生的成績,未曾進行素質教育,從而使現階段的大學生個人主義較強,性格較為自私。父母對大學生過于溺愛,使大學生缺乏獨立能力,在自己生活時對環境并不適應,產生自我懷疑導致對自己失去信心,造成心理危機。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大學生生長在單親家庭中,從而養成孤僻、悲觀的性格特點,在生活中極度缺乏安全感,容易形成心理危機。
4.個體原因。心理學中明確表明產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發生的事件,而是人類對于事件的看法及態度,經過大量研究表明,現階段的大學生受到很多問題的困擾,主要包括社會環境問題、感情問題、經濟問題、人際關系、就業壓力及性沖動生理問題。以上問題的發生導致大學生對于應激事件產生錯誤的觀念及處理態度,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在處理以上問題時能夠直面問題,冷靜對待,從而運用正確的方式進行處理。而有一定性格缺陷的大學生在面對以上問題時思想過于極端,從而情緒失控,造成嚴重的心理危機。大學生正處于心理尚未發育成熟的階段,容易發生心理危機,突發性的事件對大學生心理會帶來一定的傷害,因此形成心理危機。
三、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體系構建現狀及問題
各國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尤為重視,許多高校設置了心理課程,同時還對大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通過調查發現,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日益加重,引起社會的重視,越來越多的教育學者開始關注大學生的心理教育,發現高校對大學生的心理教育構建中存在一定的問題,具體內容如下:
1.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體系構建現狀。高校根據國家的要求在校園內構建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體系,成立心理教育課程并配備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對大學生進行心理狀態調查,然后全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學生剛入學時開展心理教育講座,使大學生正確面對自身的心理問題。高校還應在每個月開展心理教育活動,使大學生對心理教師敞開心扉,將心理問題表達出來。通過教師的積極心理教育解決自身的心理問題,輔導員也會針對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教育,對于發生心理問題的大學生上報學校心理危機干預組織,使其能盡快恢復心理健康,將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控制在最小范圍內。
2.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體系構建存問題。高校在心理危機預防體系構建時做出很多努力,并且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在對大學生心理教育時還運用傳統的心理教育方式,在心理教育中重心偏移,將病理性心理學及消極心理學作為主要教育標準,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教育時側重于將負面情緒放大來尋找根本原因,導致大學生因負面情緒過重而難以消除心理問題,仍會發生心理危機?,F階段的網絡發展較快,使大多數心理教師在網絡上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教育,但網絡對于大學生本身就是影響因素,對大學生無法產生心理危機干預效果,所以現階段的心理危機預防體系對大學生心理危機起到的作用較小。
四、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體系構建
傳統的心理學預防體系注重對大學生心理行為進行預防及治療,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及情感等負面情緒進行引導,忽視大學生的積極心理行為培養,因此,在積極心理學的引導下,高校對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體系構建提出全新的策略。
1.建設和諧溫馨校園環境。大學生接受高等教育期間在校園內生活時間較長,因此,高校應建立和諧溫馨的校園環境,使大學生在此種環境下能夠心情愉悅,以此來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高校利用校園中的廣播播放積極向上的內容,積極開展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使其積極參與,從而減少孤僻的情緒,滿足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需求,保證大學生的內心充滿正能量,從而消除負面情緒,以此來減少心理危機發生的幾率,用正確的態度及心理面對生活、享受生活,從而健康成長。
2.建立朋輩心理俱樂部。朋輩主要是指從大學生群體中選取出心理健康的優秀人才,對其進行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內心溫暖善良,充滿正能量,然后對其他大學生起到榜樣作用,進而對大學生的心理產生影響,使大學生群體能積極樂觀地發展。由于大學生之間是同齡人,交流時不會產生其他情緒,使大學生更加放松地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因此,高校在校園內應建立朋輩心理俱樂部,使朋輩指導人能夠將自身的積極心理進行傳輸,以此來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3.組織團體活動。高校組織團體活動,能培養大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力,使其進行有效的交流溝通,從而理解交流的真正意義。在輕松的團體活動中放松內心,不僅釋放生活中的壓力,還能展現自身的人格魅力。教師在開展團體活動時應注意要以積極向上為主要活動內容,展現團隊成員中的優秀品格,使其感染所有團隊成員,進而營造出輕松的團隊活動氛圍,使大學生形成積極情緒,從而減少心中的負面心理問題,以此來緩解心理危機的發生,保證大學生能夠身心健康地學習及生活。
4.將心理學融入教學。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人,研究方向是人類心理的積極主觀態度,要求心理學家運用欣賞的眼光對待心理疾病患者,充分挖掘人類心理中樂觀向上的心理態度,從而解決心理問題。教師基于以上理念將積極心理學帶進課堂教育,在進行教學過程中將育人思想放在首位,培養大學生形成優秀品格,在課堂教育中積極鼓勵大學生學習。還應加強對自身的心理教育,將自己優秀的品格展現出來,以此來成為大學生的榜樣,并積極與大學生進行溝通,使其互相進步,從而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減少心理危機情況的發生。
5.構建高校心理教育新視角。在積極心理學的影響下,高校應改變原有的心理知識系統,避免放大學生心理的負面情緒,應利用大學生心理中積極向上的方向進行培養,使其形成強大的內心素質。同時,高??梢哉匍_心理教育講座,在講座中鼓勵大學生進行心理積極品質的探討,使其表示如何獲得幸福,如何看待生活,以此來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對大學生的心理產生積極影響,使其在未來的生活中遇到突發性事件時也能夠冷靜面對,減少對于心理的影響,避免產生心理危機,以此來不斷健康成長,在未來的生活工作中能夠更加優秀。
總之,高校在對大學生心理危機進行預防時,應了解積極心理學的真正含義,從大學生人性中積極方向進行引導,使其養成積極心理素質,面對未來的生活不再產生恐懼心理,積極面對。在高校建立積極心理學心理危機預防體系能有效幫助大學生形成優良品格和積極心理,能有效減少大學生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促進大學生積極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任俊,葉浩生.西方積極心理學運動是一場心理革命嗎?[J].心理科學進展,2005(16).
[2]葉浩生.西方心理學研究新進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苗元江,余嘉元.積極心理學:理念與行動[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3).
[4]李金珍,王文忠,施建農.積極心理學:一種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學進展,2003(03).
[5]任俊,葉浩生.當代積極心理學運動存在的幾個問題[J].心理科學進展,2006(05).
[6]周嵚,石國興.積極心理學介紹[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