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新杰
摘 要: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聽力教學教材中出現的部分語言點僅從結構和語義方面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言語行為理論可在教學中起到作用,注重學情分析、語用條件分析、強化交際訓練、總結束語言使用目的、補充相關語言交際策略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
關鍵詞:言語行為理論;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聽力教學;應用研究
一、言語行為理論的應用研究
言語行為理論自1962年由英國哲學家奧斯汀提出之后有不少的研究成果。隨著時間的推移,言語行為理論在理論上越來越完善,取得不少新的變化和發展。在我國言語行為理論在普通語言學和語用學著作中研究成果頗豐。同時,言語行為理論的應用價值在不斷提升,應用研究的領域也越來越廣。其中言語行為理論被應用于研究語言中的多種現象,在語篇分析、句法研究、文學現象、翻譯研究和外語教學等方面有不少的成果。外語教學方面的成果主要集中在我國的英語教學和俄語教學等方面。言語行為理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也有部分研究成果。
言語行為理論促使人們在研究語言時注意關注語言的使用情況。從語言教學的角度看,言語行為理論中關于“話語施事行為”的分類,對于確定語言使用目的也有很多啟示。
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材情況
學習和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規定,是每一個中國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是中華民族大家庭成員間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方式與載體,也是順應時代發展、更好地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現代文化科技知識、融入現代社會、共同參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需要。言語行為理論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中同樣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和應用價值。故本文以少數民族預科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系列教材《直通語文》為語料來源,結合少數民族預科學生語言學習和語言交際的實際情況,分析言語行為理論在少數民族預科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聽力教學中的應用方式。《直通語文》是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策劃出版的“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規劃項目。《直通語文》旨在從聽、說、讀、寫多角度全面提高學習者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是一套大型系列教材,包含綜合、口語、聽力、閱讀、寫作五個科目,每個科目按照從易到難分為六冊(寫作為兩冊),全套共26本。全套教材以最新的語言教學理論教授學習者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
在與少數民族預科學生實際的教學與交際中會有這樣的感覺:學生說出的句子在語法結構上并沒有錯誤,但卻給人一種不適應、不舒服、好像有問題的感覺。仔細思考會發現,學生在理解和應用語句的言外之意方面出現了問題。這也說明,在預科漢語教學中要重視言語行為理論的應用,引導學生全面深刻理解言語背后的社會、文化等知識,從而逐步提高交際能力和交際意識。以下對話出自《直通語文聽力3》,該本教材適合漢語水平等級考試三級水平的學生使用。
1. 李明:以前見你爸他總是樂呵呵的呀!
張麗:誰說不是呢!以前他和誰都有說有笑的,可自從上個月他退了休就開始變得悶悶不樂的,都是讓退休給鬧的。
2. 張麗:我說嘛!你們談了也不是一年兩年了,哪能說散就散啊!不過,補辦婚禮總覺得有點兒那個,咱單位的人在一起熱鬧熱鬧多好!
李明:誰說不是呢,可這幾個月裝修、布置房子就把我倆累得夠嗆,我一說辦婚禮她就跟我急。
3. 趙:不會吧,他們倆可都是主力隊員啊。
王:誰說不是呢!
4. 男:今天的天氣真是變化無常啊。
女:誰說不是呢。
問:女的是什么意思?
5. 女:老張,我真得好好兒感謝你。
男:瞧你說到哪兒去了,咱們不是好朋友嘛!
問:男的是什么意思?
教材中出現的這些語言知識在教學中該如何處理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教材中和中國少數民族漢語水平等級考試聽力材料中出現的規約性言語行為和非規約性言語行為的占據一定的數量,只講明其語義和結構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因此,言語行為理論在分析其言外之意方面和語用條件等就起到了作用。以“誰說不是”為例,教學中首先要講明語義,選擇正確答案,其選項為“就是這樣”;然后在其反復出現后帶領學生分析“誰說不是”作為反問句的語義與結構;最后講明“誰說不是”經反復出現后作為規約性言語行為的語用條件。如果在教學中只是反復講明其結構和語義特點,而忽略語用條件,勢必會影響學生的理解與交際行為。
三、言語行為理論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聽力教學中的應用
少數民族預科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聽力教學中面對規約性的言語行為要講明其語義情況和語用情況,面對非規約性言語為要補充相關背景知識,幫助學生理解,從而提高聽力水平和交際能力。同時,預科學生有著極好的語言學習環境,可以通過多種手段加大語言輸入。
1. 注重學情分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真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大致了解學生對于規約性言語行為和非規約性言語行為的掌握程度,根據學生情況補充相關知識。例如:教學中“誰說不是呢”的語義為就是這樣的,位于會話的應答語位置,表示對于對方觀點的認可,其反問功能已經失去。教學中應講明其語義以及與反問句的區別,同時應適當補充“誰說不是呢”的語用條件。聽力教材中的“誰說不是”均沒有以反問句的形式出現,說明在課堂教學中不能以其反問句的形式作為主要的教學內容。“瞧你說到哪兒去了”位于話輪開端,起到轉接話輪的作用,可以闡發話題,實施會話糾偏,也可以轉換話題,實施會話回避。例(5)中說話人用“瞧你說到哪兒去了”實現了話輪轉接,通過進一步說明話題糾正、委婉反駁了對方的觀點,最終實現了會話糾偏,表明了委婉否定說話人的情態功能。在教學中,不僅要講明其語義為“不是你說的這樣”,也要講明其委婉否定說話人的情感功能已經引出自己觀點的作用,使學生進一步明確語用條件,而不是只停留在語義理解的層面上。
2. 注重語用分析。在教學過程中發現,部分基礎較差的學生在初次掌握其語義后能夠聽后選出正確答案,但在一段時間后再一次遇見相同或類似題目仍舊不能正確選擇,這一現象與教師的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態度等有一定的關系,但也說明只講明語義并不能讓學生正確掌握規約化言語行為的字面意義,需要通過補充相關語用條件以幫助學生理解。以“誰說不是”為例,在聽力教材以及中國少數民族漢語水平等級考試聽力材料中出現的“誰說不是”可加上與語氣詞形成“誰說不是呢,誰說不是啊,誰說不是呀”等幾種形式,教學中應在講明其表示肯定和認同的含義,其意義為“就是這樣”,聽力題目中的答案也應該選取“就是這樣”的選項。同時也應講明,“誰說不是”的語義在反復出現后已經規約化,在對話中是在應答說話人的基礎上給予情感上的認同,同時也為接下來的說話內容進行緩沖,后面的說話內容可以是對前一話題的繼續,也可以轉換至新的話題,也可以表示對話的結束。在例(1)(2)中語義為就是這樣,同意對方的觀點,后面的說話內容是對前一話題的繼續,在(3)(4)中表示話題的終結。同時,教學中還可引導學生分析“誰說不是”與“就是這樣”在語用方面的差異,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應用。
3. 注重交際訓練。交際實踐訓練是少數民族預科學生提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水平的重要方法。課后可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和記錄在實際交際中的使用情況,進行分析與整理,使學生逐漸能夠正確把握和理解規約性言語行為和非規約性言語行為的言外之意與語用條件。教學中可在學生已經掌握基本的語言知識之后進行相應的交際訓練,用來考查學生對于此類語言點的理解與應用情況。
4. 考查使用情況。規約性言語行為和非規約性行為影響著預科學生的理解與應用情況。對于預科學生的實際使用情況可以展開相關的調查與研究,描述學生的理解與應用情況的特點,根據調查數據加強相關部分的教學與引導。
5. 總結束語言使用目的。對于教材中經常出現的語言點如“誰說不是”等可總結其使用的目的。“誰說不是”的使用目的可以表示情感上的認同,后續可以延續之前的話題,例(1)中說話人首先對問話人的觀點表達了情感上的認同,然后接著說明同一話題的相關情況。例(2)中同樣先表明說話人對問話人情感上的認同,后續轉變觀點說明自己的情況,但都是圍繞同一話題展開。例(3)(4)中說話人表達了對問話人情感上的認同,然后結束了此次的話題討論。總結束語言的使用目的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語義與語用條件,也為學生開展交際訓練奠定基礎。同時可以借鑒言語行為理論中關于“話語施事行為”的分類,引導學生總結束語言使用目的,將散落的言語行為進行總結。
6. 補充相關語言交際策略。聽力教學中可以結合教材中經常出出現的語言點為學生補充相關的語言交際策略,補充完善語言的使用策略,從而提高學生對語言的綜合應用能力。
四、結束語
言語行為理論深化了人們對語言本質的認識,促使人們從新的視角上來認識語言并對語言教學進行探索和研究。學習者在掌握了一定的詞匯量和語法知識的基礎上,需要補充完善相關的語用條件。針對少數民族預科學生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聽力教學,要引導學生在掌握語義之后明確其語用條件和使用目的,并輔以適當的交際訓練;教師可在考查學生的使用情況后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并適當補充相應的交際策略以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索振羽. 語用學教程[M].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5.
[2]顧曰國. 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詮釋與批判[J]. 外語教學與研究1989.1.
[3]陳正紅. 近十年我國言語行為理論的應用研究綜述[J]. 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09.
[4]陳睿. 基于少數民族預科漢語教學的現代漢語話語標記研究[D]. 吉林大學,2015.
[5]薛紅嫣. 基于言語行為理論的對外漢語教材考察[D]. 華東師范大學,2011.
[6]劉丞. 由反問句到話語標記:話語標記的一個來源——以“誰說不是”為例[J]漢語學習,2013.10.
[7]王長武. “哪里”類結構的語用功能及固化歷程——兼論委婉否定的程度差異[J]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學報.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