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價寶
【摘要】紅色文化是具有社會主義歷史的國家或地區的獨有的革命文化,內涵豐富,屬地特色鮮明。高中教學改革循序展開,歷史學科以培育核心素養為目標。鑒于此,本文以珠海紅色文化資源為切入點,多角度探究其與高中歷史核心素養的融合,聚焦立德樹人與核心素養培育,助力高中生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關鍵詞】珠海紅色文化資源? ?高中歷史? ?核心素養? ?基礎?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31-009-02
紅色文化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共黨員汲取營養、砥礪奮進的精神源泉。中國面積廣大,各地的紅色文化不盡相同。珠海紅色文化資源總量不大,常見的有六處,即蘇兆征故居陳列館、楊匏安陳列館、林偉民與中國早期工人運動史跡陳列館、萬山海戰遺址、鳳凰山烈士陵園、中共小濠沖支部舊址。這些資源既有飽滿的“人”做支撐,又有相應的“物”與“事”,還有透過“人”“物”“事”折射出來的精神面貌,即“魂”。另外,珠海紅色文化資源的地位極其重要,如蘇兆征、林偉民、楊匏安三人在中共早期的馬克思主義傳播、工人運動、國共合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萬山海戰遺址、烈士陵園則是諸多前輩為了中國革命和建設而犧牲的見證,中共小濠沖支部舊址是珠海市最早的黨支部。
另外,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對于歷史學科來講,主要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方面。在熟悉本土紅色文化的基礎上,對高中歷史核心素養進行可行性研究,或會產生較為可觀的成果。然而,對于珠海紅色文化,學生多是一知半解,其與高中歷史核心素養的融合性研究有一定難度。恰如此,研究難度也為本文提供了一定的研究空間與價值。
一、契合之處
珠海市為粵港澳大灣區節點城市,生態宜居,經濟發展快,而大眾對珠海紅色文化的認知度較低。實際上,珠海紅色文化資源種類齊全,氣質獨特,其與高中歷史核心素養有諸多契合之處,這是兩者融合的基礎。
(一)史觀一致:以唯物史觀為指引
紅色文化的主要參與者是共產黨員。共產黨員信仰的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其中的歷史唯物主義是關于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民國初期,珠海紅色文化的代表人物楊匏安較早地對馬克思主義作了大量的宣傳,而且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傳播者與踐行者。高中歷史核心素養的培育主體是教師,落實對象是學生,其首要內容是唯物史觀,是高中生全面客觀認識歷史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紅色文化中的鮮明思想及鮮活案例,以唯物史觀為指引,同時也是唯物史觀的最好注解。
(二)史料豐富:以歷史資料為支撐
有了史料,紅色文化才得以彰顯。有了史料,學生才能塑造時空觀念,才能對史料進行實證,進一步理解時人時事,進而進行歷史解釋。珠海紅色文化資源較豐富,既有人文類,又有遺跡類,特別是與珠海紅色三杰相關的史料,相對較多。如果想了解中共早期的罷工斗爭及國共合作情況,就可以查閱珠海紅色三杰的資料。蘇兆征、林偉民堅定執行中共的方針政策,發動海員,組織罷工,與資產階級相對抗。楊匏安在國共合作期間,多次深入基層,進行有有意義、有效率的組織工作。這些史料是紅色文化的重要內容及培育學生學科素養的重要支撐。
(三)使命趨同:以家國情懷為本心
紅色文化的特點之一是“紅”,這是一種堅定的信仰,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執著追求,是對家國的深情大愛。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后,白色恐怖籠罩全國各地,楊匏安身處險境,仍不顧個人安危,無私無畏地堅持革命斗爭,以實際行動證明自己是一位忠貞不渝的共產主義戰士。蘇兆征認為反對帝國主義的策略只有一個,即“團結自己實力,聯合我們的戰線,作持續的斗爭”。珠海紅色人物是有情有義的人,對國家的愛是大公無私的,是青年學生的榜樣,也是培育高中歷史“家國情懷”素養的重要參照。
二、融合之度
珠海紅色文化與高中歷史核心素養分屬異域,若相互融合,則需多維考量。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多角度探討是理順研究思路的必經之路。
(一)道德維度:重視價值引領
社會經濟迅速發展,青少年個性突出,思想各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新課改時期,高中歷史教學展現學科魅力的同時,承載了相應的育人功能。進入新時代,以珠海紅色文化的代表人物為參照,培養合格的時代青年,落實立德樹人任務。比如,珠海紅色三杰之一的楊匏安具有堅定不移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深厚純正的黨性修養、清正廉潔的高尚品德和赤膽忠心、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是值得每一個共產黨員學習的光輝典范。珠海紅色文化的內核及高中歷史核心素養的要旨,均以德為先。
(二)教學維度:重視教學相長
近幾年,教育備受關注。我們不能總是聚焦教育主體與對象間的孰對孰錯,而應去分析問題產生的背后因素。教育是百年大計,決定著國家的未來和命運。教育工作者不能只是簡單地講好書本知識,關注考試分數,而應更具長遠眼光,從學生的終身發展、國家的長久繁榮來規劃,將立德樹人的理念逐漸滲透到日常教學。因此,教師須改進教學理念,逐步摸索新時代的教育模式,重視教學相長,避免出現教研、教學隔離的情況。
(三)現實維度:重視學校實況
多重因素使然,本人所在學校的學生歷史基礎及歷史理解能力有較大提升空間。近幾年,學校大力推進教學改革,支持宣傳紅色文化。以珠海紅色文化為切入點,提高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確為一種有益的嘗試。這種方式可以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使命感,傳播珠海紅色文化。更重要的是,根據學校的教情、學情去制定教研方案,師生能逐漸意識到立足現實的重要性,這對于改進學校的歷史教學及提升學校形象會起到一定作用。
三、教研之策
珠海紅色文化與高中歷史核心素養具有銜接的可行性。對于高中教學來講,珠海紅色文化是客體,高中歷史核心素養是主體。以此為前提,合理、有效地銜接,尤為重要。
(一)融合初期:構建科學史觀與時空框架
1.融合初期,以閱讀課、常規課為主,拓展知識面。高中課程多,作業多,加上需要應對考試,致使高中生的課外閱讀時間極為有限。但是,如果沒有適當的課外閱讀,學生們不僅難以適應現在的高中節奏,也與高中歷史核心素養的培育目標背道而馳。閱讀量不夠,素材難以積累,學生的思維會有局限,會影響到對珠海紅色文化的了解。鑒于此,教師可提前摘取、復印部分資料,每周可選定兩三節課,每節課抽出10-15分鐘,讓學生進行閱讀,剩余時間以常規講授為主,引導學生認識人類社會歷史的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
2.重點培育唯物史觀、時空觀念素養,構建科學史觀與時空框架。在培育唯物史觀時,以歷史統編教材第21課《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為參照,在介紹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時,可以引入楊匏安在嶺南地區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文章。他將當時西方的社會主義流派分為三類,即廣義、普通廣義、最狹義,眾多流派中,對馬克思主義評價最高,并對它的唯物史觀、階級斗爭學說和剩余價值理論作了系統、全面的介紹,以及扼要、精辟的闡述。課本內外資料相互滲透,學生既了解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情況,也加深了對唯物史觀的認知。
(二)融合中期:改進歷史思維與學習方法
1.融合中期,以活動課、討論課為主,深化思維力。學生具有一定基礎后,教師可適當更新常規課模式,適當開展活動課及討論課。針對“史料實證”素養,可先讓學生區分一、二手史料,分析現有史料的優勢與不足。比如,《蘇兆征》(盧權、禤倩紅著)是在采納眾多史料的基礎上進行的具有主觀色彩的研究,而《蘇兆征研究史料》大多為原始史料,價值相對高。不過,傳記的趣味性強,一手史料更接近史實本真。比如,閱讀共產黨成立初期,楊匏安作為工運先驅,參與省港大罷工這一部分,提取有效信息,進行適當評價。另外,在1929年,蘇兆征在赤色職工國際代表大會上,提出“不去反對中國資本家,這是錯誤的”,可讓同學們根據當時社會環境,提出己見,撰寫小論文,在小組及班級內討論交流。
2.重點培育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素養,改進歷史思維與學習方法。青少年的可塑性很強,可以擇機開展活動課。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們可選取關于珠海紅色三杰人生的部分片段,進行情景劇演繹,以體會當事人的處境、心境。學校可以開展征文比賽、辯論比賽、朗誦比賽、歌唱比賽、漫畫創作比賽,師生互評,吸引學生興趣,甚至親自組織排練珠海市委宣傳部牽頭創作的紅色主題文藝作品,如《又見木棉花正紅》《頌英烈》《雪山上的小太陽》,擴大學生參與度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認知深度,加深學生的理解力,進一步培育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素養。
(三)融合后期:強調人文關懷與責任擔當
1.融合后期,以實踐課、網絡課為主,提升感知力。網絡在當今社會地位重要,人們大多借助網絡獲取、傳遞、使用信息。網絡資源數量可觀,學生們可登錄專門網站,如“珠海文明網”“珠海地情網”,也可通過中國知網、萬方期刊數據庫下載相關文章,也可通過網絡觀看相關影像視頻,或建立微信群、注冊公眾號,全面認知珠海紅色文化。比如,可參閱論文《蘇兆征在八七會議前后》,再查找相關網絡資源,結合課本,使同學們了解大革命失敗后中共的動向。在講授第21課《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之“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時,可讓學生觀看電影《忠誠與背叛》,了解蔣介石在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時,楊匏安排除萬難,堅持革命,提議成立中國共產黨第一屆中央監察委員會的歷程。
2.重點培育家國情懷素養,強調人文關懷與責任擔當。網絡課程的終極目的應以提高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為主,“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滋養人心、滋養社會,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為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走出課堂,實地參觀,實踐感知,對珠海紅色文化的認知會更加全面,反思會更加到位。比如,可到林偉民與中早期工人運動紀念館參觀,更具體地感知林偉民參與工人運動的歷程。參觀楊匏安故居,近距離感受楊的家庭及人生履歷。參觀中共珠海市第一個黨支部——小濠沖黨支部,了解代表人物鄺任生在全面抗戰開始前后組織、創建黨支部的艱辛歷程,深刻體會革命英烈的家國情懷。
四、結語
通過學習珠海紅色文化,并將其融入高中歷史核心素養培育,師生對兩者有了比較全面的認知與了解,不僅從珠海紅色文化中汲取養分,并能將其轉化為高中歷史核心素養的方方面面。這也是貫徹立德樹人任務的一次嘗試。教師在踐行教改精神的同時,改進了教法,提升了研究水平。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逐漸增加,學會了分析史料,更具家國情懷。不過,學生們學習珠海紅色文化的時間以及理解能力有限,導致其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質量有所折扣。鑒于此,教師應盡可能采取多元化策略,爭取通過較長時間,讓學生逐漸沉淀,活學活用歷史思維,多實踐,多反思,循序漸進,舉一反三,以期取得更好效果。
【注:本文系珠海市教育科研“十三五”規劃第五批(2020年度)立項課題“基于珠海紅色文化資源培育高中歷史核心素養的實踐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20KTG04)】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
[2]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9:242.
[3]《楊匏安文集》編輯組.楊匏安文集[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6:120-155.
[4]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委員會辦公室,中共珠海市委黨史辦公室.蘇兆征研究史料[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5:8.
[5]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委員會辦公室,中共珠海市委黨史辦公室.蘇兆征研究史料[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5:144.
[6]劉利亞.淺論楊匏安清正廉潔的高尚品格[J].珠海潮.2018(2):155.
[7]教育部組織編寫.普通高中教科書.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19:120-121.
[8]黃明同、張俊尤.啟蒙思想家·革命家:楊匏安[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66、74.
[9]葉慶科.珠海歷史名人·楊匏安[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6:80-88.
[10]蘇兆征.蘇兆征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68.
[11]禤倩紅.蘇兆征在八七會議前后[J].紅廣角.2012(11):40-44.
[1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