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平 包得義/河北民族師范學院
《中國古代文學》是河北民族師范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一門專業核心課,該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和鑒賞中國古代文學相關作品的能力,為以后從事中學教師或相關工作奠定基礎。課程內容上起先秦文學,下至近代文學,時間跨度近兩千年,涉及作家、作品、文學流派、文學理論等等諸多文學現象。雖然本課程分為四個學期教學,但無論對于教師還是學生來說,任務都很繁重,存在著不少困境。
從“教”的層面來看,老師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課時量有限而知識量繁多,若僅僅講授教材上的理論知識,則缺乏深度和廣度,也無法發揮教師自身的學識優長,更難以鍛煉學生的自主實踐能力。“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怎樣處理課時量少與知識量多的矛盾已成當前高校不少課程教學存在的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1]。從“學”的層面來看,當代大學生尤其是95后獲取知識的方式跟以前大不相同,除了課堂教學以外還有諸多可選的學習資源,諸如微課、慕課、國家級精品課以及各種優秀的講座等,學生可以根據課余時間自主選擇學習內容,但線上課程難以有及時的教學反饋,因此更需要老師在課堂上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如怎樣思考、怎樣解決問題,學生的需求具有明顯的個體化特征,而并非局限于固定的教材、缺乏新意的課堂和完全統一的教學內容。
從學校層面來說,我校屬于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課程教學除了要求學生掌握必備的學科理論知識之外,更強調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發現和解決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而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亟待加強。漢語言文學專業處在師范專業認證建設時期,教師的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是衡量一個專業實力的重要指標之一。一方面,不少教師教學任務較為繁重,占用大量時間,難以兼顧科研,力不從心;另一方面,部分教師在科研方面建樹很高,卻難以將研究成果吸納入課堂上以發揮作用。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亟待解決目前存在的上述顯著教學困境,加上漢語言文學專業即將迎來師范專業認證,因此我們需要采取符合當代大學生認知習慣、更為有效的教學策略。
科研是教學的基礎,是課堂上知識傳授的背景。[2]《中國古代文學》需要全面的、新穎的課堂。教師要平衡教學與科研,使科研與教學發揮最大的合力,這樣才能實現最高的效率。因此我們在目前的教學實踐中,嘗試采取了如下一些教學策略,收到了比較良好的教學效果。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時間跨度長,教學內容豐富,因此很多內容還需要以講授為主的方式教授給學生。在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當今,“互聯網+教育”已成一種新的教學時尚,傳統的課堂教學弊端明顯,如教師只注重教材內的基本觀點,而忽略了知識的拓展,學生也只能被動接受,往往只理解了表面知識,實際學習中并不具備舉一反三的能力。為了適應教育信息化的大勢,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如雨課堂、學習通等教學輔助工具。以雨課堂的使用為例,教師在雨課堂上建課后,便可在課前向學生推送預習材料,比如把部分作家的生平、作品的分析以及特定文學流派的解釋等以視頻、音頻或文字形式,推送給學生在課前自行預習。教師根據學生課前預習情況,上課時在學生不易理解的地方進行說明、答疑。這樣節約了課堂時間,教師還可以充分展開教學。課后除了進行常規練習外,還可以補充一些拓展性的資料。例如,我們嘗試把學界最新的相關研究成果,包括教師自己的科研內容分享給學生,以作為課程內容的補充,也方便學生了解相關內容,深化所學知識。
現有的古代文學史教材和教參的部分內容或陳陳相因,或相互抵牾,不能完全滿足教學需要。上課期間學生的某些提問可能促使教師思考一些平時容易忽視或者不太關注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最終解決,需要老師再次深入分析、研究相關問題,進而正確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實踐,這對促進教師科研進步有很大作用。如果沒有扎實的研究,課堂教學只會照本宣科。我們鼓勵教師在《中國古代文學》課堂上兼顧科研與教學,而不是僅僅把課本的理論知識一字不差地“搬運”給學生。加之每年本科畢業論文選題之際,有很多學生選擇古代文學方面的題目,但選題往往陳舊缺乏新意,也與老師在之前教學中缺乏相應的指導有很大關系。建議教師在課程教學中,圍繞一些學界研究的重點或者熱點,結合自己的研究經驗,向學生傳授選題、構思、寫作、研究等內容,推薦數量適當的專題研究論文或者研究綜述供學生閱讀學習,為學生未來的畢業論文選題提供思路,為畢業論文寫作樹立生動、可資借鑒的榜樣。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借題發揮”,借某個文學現象談到相關的科學研究。如講到《三國演義》時,不可避免地會跟學生談到“智絕”諸葛亮的人物形象,在授課過程中可以把歷史上的諸葛亮與傳說中的諸葛亮聯系起來,為學生展示諸葛亮怎樣由歷史人物走向神壇,成為人們崇祀的對象,老師在授課中運用的分析、總結方法,無疑向學生傳達了思考問題的方法以及解決問題的途徑。這樣,學生在平時的課程學習、讀書筆記以及畢業論文的寫作中都能很好地借鑒老師課堂上傳授的方法,為繼續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教師在課堂上兼顧科研與教學的關系,是引導學生勤學善思的最佳方式,“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教師良好的科研素質影響著大學生未來的發展規劃。
除了課堂上有效地引導外,教師還可以采取以課后作業的形式把一些論文題目布置給學生,讓學生自主查閱資料,確立基本觀點并建構邏輯框架。以2017級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為例,同學們在《中國古代文學3》的學習過程中,曾經接受過這樣的課后訓練,在期末訪談時,很多人表示他們最初不知道什么是論文,但是在課下都積極主動地查閱中國知網、維普等期刊網站,在閱讀了大量相關的論文后對論題的研究動態有了基本把握,慢慢地具備了寫論文的條件與能力,同學們通過討論、辯論等方式完成了小組作業,受益匪淺。在搜集材料的同時,同學們能跳出課本的限制,閱讀了作家作品集,他們嘗試地在紛繁蕪雜的資料庫里尋找佐證自己觀點的文獻,把問題放在大視野中進行思考,形成了自己的見解,而不僅僅是“人云亦云”。這樣的作業設計內容靈活,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展開學習,為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的選題、撰寫大有益處。從目前來看,很多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都存在選題難、構建畢業論文結構難這一現象,此舉無疑是提前鍛煉了學生寫作的能力,為他們順利完成畢業論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有了課堂與課外的演練以后,我們還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與學科相關的科研活動。如,古代文學教研室老師曾指導2016級漢語言文學專業的部分學生組成“酬勤小隊”報名參加省級暑期調研活動。我們以“承德地區寺廟的保護與開發現狀”為題,分三次進行了實地調研。在對關帝廟、城隍廟、魁星樓的實地考察過程中,我們向學生講解了中國古代傳統信仰與祭祀文化的發展,無形中把《中國古代文學》中一些重要內容進行了回顧,如上古神話、《詩經》中的祭祖詩、明清小說中的人物形象、俗文學的發展等,這是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生動授課實例。同學們在實踐過程中受到極大啟發,不僅寫出了邏輯性極強的調研報告,而且還對他們的畢業論文的寫作能力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偏重于對文學史線索的梳理,對具體文學作品的閱讀和學習不能面面俱到,造成不少學生本科期間還沒有完整系統地閱讀過像《詩經》《楚辭》這樣的文學名著,甚至連四大名著等小說,部分學生的印象都是來自影視劇。學界有不少學者痛心于古代文學課程這種本末倒置的講授習慣、學生不讀原典的空疏學風。鑒于此種情況,我們根據教學實際,選擇內容上乘、部頭適中、易于借閱的文學類圖書,指定學生閱讀,并撰寫相應的讀書筆記。根據課程的分段設置,將閱讀篇目對應到相關的課程教學中。具體操作:每學期初便下發閱讀書單數種,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從中選擇不少于兩種作為本學期的閱讀書目,同時需要撰寫閱讀筆記、感悟體會,期末提交閱讀心得2篇。當然,在課程進行期間,根據同學們閱讀書目的選擇,就某些大家普遍關注的作品,或者有疑問的地方,教師有必要在課堂教學中給予適時的指導和合理的解釋,提高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獲得感。通過此舉,學生的思考能力和邏輯思維水平都有進步,而教師在解疑答惑的過程中也增強了自己的研究能力。
教師平衡好科研與教學的關系,對“教”與“學”都意義重大,“持續改進”是我們保證《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成果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從目前的教學結果反饋情況來看,科研與教學的有機融合是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模式,也是教師提升自身教學、科研能力的有效方法。我們雖以《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為例來探討科研與教學之間的關系,卻也梳理出了對其他專業也適用的有效策略。從學院、專業的發展目標來看,值得總結、提升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