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東霖
湖北省武漢市第十九高級中學
我想從我的自身經歷來說起。從小,我就體弱多病,醫院可謂是我的長居地。小學基本沒有得到完整的教育——因為有一半時間我都是在醫院里度過的。就這樣,我帶著尚不完整的知識體系來到了競爭更激烈的初中。
初中的學習生活比我想象的更加緊張,我殘缺的知識體系幾乎無法支撐我所面對的高強度學習。于是我想盡辦法跟上學校的節奏,盡全力完成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但這樣沒日沒夜的學習,很快就讓我本就不甚強壯的身體再次崩潰。可以這么說,自初一到初二所有的期中期末這樣的大考,臨考前我必定會去醫院報到,無一例外,直到初三元調,我已362分的成績結束初三上學期的學習。362分,什么概念,班級20多名,僅僅只過普高線20分,離我的目標還相差甚遠。這時我才意識到,普通的“踏實學習”可能根本不適合我,再這樣下去我可能不僅成績提不高,身體還會越來越差,最終只能兩敗俱傷。于是我和我的家人進行了一番商討,認為當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采取“個性化學習”方案:以自主學習,小班教學為主,學校學習為輔,先將自身能力提升,再跟上學校的節奏。計劃剛定,新冠疫情便席卷武漢,我們也從線下授課改為了線上授課。網課的學習更加利于我進行“個性化學習”。于是,我按照我的計劃,同我的小班老師進行查漏補缺,經過近3個月的自主學習,在5月20日復學后進行的全市五調中,我的成績飛躍至392分,排名提升至班級第9名,超過普高線50分,同時還超過了省級示范線。種種數據表明,“個性化學習”的三個月給我帶來的進步是很可觀的。
我想我說到這里,一定會有人站出來質問我說:“為什么一定要‘個性化學習’、在外面報班才有用?難道學校的老師教不好嗎?難道不是學校的老師才最了解中考的趨勢嗎?”面對這樣的質問,我可以給予我的答復:我從來就沒有說過學校的老師教得不好,只是學校的教學更加適合那些一直都在跟著學校走的同學,而像我一開始所說的那一類較為特殊的群體,難以適應學校的教學方式,所以教學效果不明顯。這樣解釋可能還不足以信服你們,那么我還是結合我的經歷來論述。
五調我進步最大的學科就是英語學科,所以在此我想以英語學科為例來論述我的觀點。大家都知道,初中英語有8大時態(一般現在時、一般過去時、一般將來時、過去將來時、現在進行時、過去進行時、現在完成時、過去完成時)和3大從句(名詞性從句、形容詞性從句、副詞性從句)。許多同學花費初中三年的時間才勉勉強強能全部學懂,但是,如果只是應對中考,三道時態題是原題,無需學習。這樣一來,我便可以抽出大量的時間來學習其它我薄弱的知識點。再來說說從句,如果按照傳統學校的教學方式,從句子結構開始分析,然后在分析關系代詞、關系副詞、時態……說真的,像對于我這種小學基礎不扎實的,英語句子連主謂賓有時都分不清,讓我這樣學從句,那我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但是,面對中考的從句題,只需3步加點技巧就能做對:1.語序2.時態3.語意。相比之下,可能還是這樣的方式更適合我吧。
總結一下,學校的教學方法必須按照教學大綱來制定,學校的老師肯定不會因為時態中考是原題就不講這個知識點。學校的教學方法適合一直跟著學校的教學模式踏踏實實走下來的同學。而對于像我一類較為特殊的群體,“個性化學習”能根據你的需求量身定制,讓你在最短的時間內提升最大的分數,最大限度提升你的學習效率。
相信,說到這里,大家應該對我們這類群體有了一個相對清晰的認識,也明白我們這類群體為什么一定要采取“個性化學習”方案以及“個性化學習”對我們的好處。但是在本文結尾,我還想對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一些建議,希望能夠幫助你們能更好地教育我們這類群體。
我們必需明確的是:采取“個性化學習”必定意味著在某一層面上會舍棄一些校內的學習。比如可能無法完成校內的一些作業,可能會請假出去上課等等。這就會在表面顯得該生學習不踏實,讓教育工作者對其產生“沒有按老師要求完成作業”、“相信課外輔導機構而不重視校內學習”等誤解。面對這種情況,我們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對該生進行深入觀察,如有需要可以和其進行適當的溝通,明確他到底是學習“不踏實”還是在進行“個性化學習”,避免產生不必要的誤解。
綜上所述,對于采用“個性化學習”同學,我想說:堅定自己的方針,走最適合自己的道路,不要在意外界的干擾和別人甚至是老師的不認同,因為只有你自己最了解你自己,在學習這件事上,只有知識的對與錯,沒有方法的對與錯,只要你決定了,哪怕世界都反對你,你也要堅持走下去。對于教育工作者,我想說:教育是一個特殊的行業,因為教師所面對的的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萬萬不可用一個方法如法炮制,更不能憑借自己的主觀意識和經驗去評判學生的好壞,因為你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有可能成為學生一生的轉折點。另外,我認為教師這個行業也許是最難發現自己問題所在的行業,因為學生在大多數時候是不會也不敢向老師提出意見,尤其是教育方法上的意見,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要多主動洞察學生的內心,并經常與學生交流,找到該生真正的問題所在,而不被一些表象所迷惑。
我,是一個個體,但我相信,世界上還有千千萬萬與我相似的個體。我希望通過這篇文章,給予那些正在“個性化學習”的同學們鼓勵并尋求共鳴;也希望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注意到我們這一類群體,并給予我們更多的贊同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