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美品
廣西百色靖西市岳圩鎮(zhèn)中心小學
在信息化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推動下,小學階段的教學理念發(fā)生了顯著的改變,知識的教育應是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教育。小學語文教師要擁抱這一教育革新的趨勢,反思自身的教學實踐是否達到了培養(yǎng)學生素質和能力的標準,語文教學是否鍛煉了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等,及時發(fā)現自身教學中的問題,尋找并探索有效的解決方法和策略。語言文字是生動的,它能將生活中靜止的事物描述得活靈活現,與真實看到的所差無幾,這是語言的力量,這是學生所要學習的;語言文字是智慧的,它承載了文學大家們的深刻思想,盡管與他們一同的時代已悄然無聲地逝去,但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人生智慧,這也是學生所要學習的。認識水平的提升和深刻的思想需要閱讀,自主性閱讀不僅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開眼看世界的方式和渠道,小學語文教師要意識到自主性閱讀給學生帶來的發(fā)展、提升和成長。
小學語文教師在日常的閱讀教學實踐中,對知識的講解不應只是強調考試的重點難點,而是要突出自主性拓展閱讀的重要性。過去的應試教育理念已不適應現代教育發(fā)展的趨勢。
小學語文教師要意識到這一點,并在閱讀課堂教學中做出相應的轉變,讓閱讀體系回歸正確的軌道,提起學生閱讀的興致和積極性。在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可多向學生推薦與教學內容相關的閱讀書籍,文章作者其他的優(yōu)秀作品等,讓學生樹立起閱讀向課外延伸的意識,而不是學好課文內容就好的狹隘的閱讀目光。或是向學生講述一些優(yōu)秀作品大致的情節(jié),學生在感知作品的內容后想自我閱讀,看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這能促進學生自主性閱讀意識的萌芽,在教師的不斷推薦和推動下,他們就會潛移默化產生自主性的閱讀意識,閱讀思維也會在這之中逐漸培養(yǎng)起來。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可行的方式值得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去探索,讓閱讀教學走上正確的發(fā)展道路,使學生在不斷的積累中,達到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閱讀境界。
小學閱讀教學的單一性必然會消磨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在整合教學資源時,要注重素材的多元化,豐富閱讀的教學形式和內容,對閱讀課文進行適當的拓寬延伸,增加學生知識儲備的同時,提升學生自主性閱讀的動力。例如,在《月光曲》一文中,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有感于對盲姑娘對音樂的癡迷而即興創(chuàng)作出《月光曲》的故事。在貝多芬的一生中,創(chuàng)作出了許多的優(yōu)秀的古典音樂作品,將古典主義音樂推向高峰。除了《月光曲》之外,其他的音樂作品背后的創(chuàng)作故事可向學生展示,多元化的資源激發(fā)學生自行閱讀相關素材的興趣,興趣是自主性閱讀的內在驅動力,有了動力學生就會將閱讀付諸于行動。提起學生通過課后的自主閱讀深入了解貝多芬的興致,激活學生從不同的資源中了解貝多芬和他的作品的興趣,拓展閱讀視野,培養(yǎng)他們自發(fā)性閱讀的良好習慣。
除了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性的閱讀能力之外,在閱讀中提出疑問并思考,能促進學生閱讀思維的發(fā)展。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文章教學時,可設置課堂提出疑問的環(huán)節(jié),學生提出自我的疑問后,教師不可敷衍回答了事,而是要以耐心的態(tài)度去引導學生尋找自我疑問的答案。或是在課堂中發(fā)起具有思考性質的話題,讓學生帶著疑問去文章中搜索答案,使學生帶著求知欲去閱讀,去思考。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魯賓遜漂流記》一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收集學生的疑問進行解答,有的學生可能會問:“這個故事在歷史中是真實發(fā)生的嗎?”等問題,教師可向學生介紹作家創(chuàng)作此作品的背景:《魯賓遜漂流記》是笛福根據十八世紀英格蘭的一段真實發(fā)生的冒險經歷改編的......并告訴學生,在閱讀中要保持疑問和思考,這個疑問可以自己查閱各類資料去尋求答案,也可以詢問老師解決心中的疑問,閱讀不只是單純的閱讀,而是要有自己的見解和感受,去解決疑問的過程也是知識拓寬的過程,這能讓你們打開另一個閱讀的新世界。教師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性閱讀的能力,也要讓他們在閱讀中思考,學會自主性地解決心中的閱讀疑問,促進他們閱讀思考能力的發(fā)展。
在小學階段幫助學生樹立起自主性的閱讀意識,能讓學生的閱讀視野從教材中向外延伸,閱讀到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尋找到自身感興趣的閱讀方向,建立起多角度品讀文章的能力,促進自身自主性閱讀能力的發(fā)展。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突破傳統(tǒng)閱讀教學理念的禁錮,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發(fā)展和提升,讓學生有著正確的閱讀理念,引導學生學會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突破淺層的認知,拓寬知識視野,真正地提升自我的自主性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