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嵐/鐵道警察學院
教育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和民族振興的重要基石,是學生和家庭的希望與未來。自疫情發生以來,教育部迅速出臺了系列政策,其中包括“延期開學”“停課不停學”、加強線上教學監管等措施。如何在新形勢下做好教育教學工作,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在線教育是運用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與學互動的新型方式,是建設學習型社會與終身學習的體系化要求。而線上教學正是為促進“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重要舉措。[1]文章以M高校線上教學為例,對其開展的線上教學實踐活動思考并總結,以期為后續提升教學質量貢獻力量。
根據教育部《關于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和河南省教育廳《關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間本科高校實踐教學工作的通知》要求,M高校立即周密部署了學生居家學習的線上教學工作方案,引入慕課和精品課程資源,階段性完成了110門課線上課程的建設與引入。開學首日,共計2000余名本專科學生參與到42門96門次的線上教學活動中來。
線上教學主要涉及教師、學生和教育中介系統的有序連接。為此,教學部負責人與線上教學平臺、信息技術部及各專業系、教研室溝通協作,協同完成了前期的教學準備工作。各專業系分批確定線上課程服務平臺、課程建設內容、信息反饋等。教學秘書負責與教師溝通,核查教學計劃。學生在文件精神的指引下,預先準備相關學習材料與設備。
根據調研論證,M高校本學期采用的線上教學平臺方式主要是超星、中國大學MOOC愛課程和外研社U平臺。其中自建課程全部使用超星,引入課程以中國大學MOOC愛課程為主,少部分在超星平臺,外語課程使用外研社U平臺。針對教師反饋的教學運行狀況,M高校及各專業系相應成立課程指引小組、技術支持后援團隊及課程督導小組,分別負責教師的線上課程建設建設、技術支持與課程反饋情況。
自任務落實之后,各專業系群策群力,結合各專業課程特點,逐步落實線上課程建設。各系部教師將所授課程性質、課程簡介、教學大綱、教學方式、教學內容、課程考核方式等相關內容上傳至相關線上平臺供學生參考。3月初開啟線上教學后,共計2000余名本專科學生進行在線學習。除線上教學平臺外,教師與學生還通過課后“微信群”、“QQ群”、電話、釘釘等多種融合方式溝通學習效果。
自教學準備以來,M高校專門組織各專業系開設研討會,針對目前各系部在課程建設中的現狀及問題進行答疑反饋;制定應急預案,積極調整線上教學方式。開課一周后,M高校針對本學期開課年級,向2018及2019級本專科學生通過騰訊問卷發放調查問卷,共計有效回收答卷1817份。結果表明,采取的線上教學方式的滿意度調查,76.2%的學生對此表示滿意,認為一般和不滿意的為23.8%。由此可以看出,M高校線上教學初探在教學效果上仍需作出努力與改善。
教學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動態的教育活動,在此過程中既要遵循教育規律,又要追求教育藝術價值,引導學生循序漸進的接受科學文化知識。[2]
因各專業系自身特點,在先期課程平臺建設與使用上,存在部分教師較難適應的情形,而網絡信息專業的教師能夠較快適應。為此,各專業系之間互通有無,相互借鑒指導,解決了此類問題。而對于課程內容設置,對比國內已有的線上課程資源庫,部分自建課程缺乏趣味性、仿真性與多樣性。因此,在后續課程建設方面,M高校應加強技術指導、優化在線課程錄制平臺、縱深校企合作領域與力度、加快項目資金支持課程建設等,實現線上教學與課堂教學質量的實質等效。
線上教學活動具有很強的靈活性、自主性和可重復性,但又缺乏必要的監督管理。根據線上教學情況調研,有1728 名學生能按照網絡課程表要求及時登錄平臺進行學習,占參與調研學生總數的95.1%,少部分同學因網絡、設備或平臺等原因無法按時登錄平臺學習。65.5%的學生在線學習時間為 4-8小時,10.5%的學生在線學習時間為 8-10小時,10小時以上和 4小時以下的分別占4.3%和 19.7%。總體而言,線上課程教學資源豐富,學生學習時間安排合理,但超星、中國大學 MOOC平臺授課高峰期不穩定,個別課程難度較大,學生耗費大量精力。值得關注的是:19.7%的學生每天學習不足 4 學時,建議任課教師跟蹤學生的學業進度和學習成績,利用線上教學平臺的多種信息化手段,督促學生自主學習。
線上課程將以往線下課程中傳授的課程內容、教學過程等通過信息化的方式,傳遞到線上活動中來,并非簡單的授課形式的轉換,這需要一個課程團隊作為保障支撐。針對此次線上課程建設情況,在突出教師的主導性和自由性的基礎上加強監管,充分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創新課程教學效果獎勵與激勵機制。此外,有計劃、有步驟的進行線上課程建設與線下課程輔導環節,實現教學方式的新突破。[3]
線上教學活動評價,即是檢驗教學質量的要求,也是對學生負責的體現。在教師管理過程中,M高校建立了多級巡查制度,要求教師每日統計上課情況,以便及時發現解決問題;在學生學習管理中,充分調動信息化統計手段,追蹤學生學習情況。但鑒于學生對教師的教學質量評價,部分教師擔心因對學生管理過多、限制嚴格等,出現類似“釘釘教學平臺被評1星”“教師不敢管、學生任性評”的尷尬境地。因此,M高校在后期應針對教師和學生反映的問題,提升其專業性與應用性,建立多級教學質量監控評價體系,就教師與教學密切相關的考核指標、職稱評定等方面鼓勵先進、激勵后進,切實提高教師與學生的教學與學習動力。
教育部在《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引導規范教育移動互聯網應用有序健康發展的意見》中指出,推行“互聯網+教育”“智慧+教育”,各級各類學校實現在線教育資源“共商、共建、共享”,結合線上線下教育優勢,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利用率,打造線上“金課”,發展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人民教育。[4]高校、教師及學生如何讓“云課堂”不成為“暈課堂”,還需要積極探索,提前做好規劃與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