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現代知識經濟的時代背景下,知識信息和科技創新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驅動力,知識產權成為國家之間競爭的重要手段,知識產權人才則成為了知識經濟時代激勵創新、保護創新、引領創新和服務創新的重要主體,近期美國對中興通訊公司的制裁,也讓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到一位出色的知識產權人才在推進知識產權事業發展中的重要意義。培養高素質的知識產權人才,不僅是落實我國知識產權戰略、建設知識產權強國推動的重要環節,更是迎合時代和社會需要的必然要求。
高校作為向社會輸送人才的關鍵平臺,更應當肩負起這份責任。目前,我國多數高校均已在法學院面向本科生開設了知識產權專業,為社會提供了一批又一批經過專業培育的知識產權專業畢業生。然而,目前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所面臨的問題不是數量問題,而在于高校向社會各大企業輸送的人才無法滿足企業的實際需要。知識產權不僅是一個法律范疇內的概念,它還關乎于市場、商業,具有很強的應用型和操作性,這就必然需要一批專業的實務能力強的知識產權人才為社會知識產權事業提供強力的支撐。曾有知識產權代理公司反映道:“我們公司缺的從來都不是申請專利的客戶,缺的是專業的專利代理人,人少業務多才是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睂嵺`中,很多企業都面臨著知識產權人才缺位的情形,高校畢業生進入企業工作后還需要企業自己進行上崗培訓和能力培養。我們可以發現,高校的知識產權教育與社會和企業的高層次人才需求之間現存的主要矛盾在于高校畢業生的實務能力不足,這成為了現階段高校知識產權人才培養過程中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因此,要實現培養高素質知識產權人才的目標,必須從高校知識產權專業的教育體制和培養模式入手解決源頭問題,這是社會需要對高校教育提出的內在要求,也是貫徹落實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重要舉措。
縱觀各高校在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方面的探索歷程,我們可以發現多數高校都將知識產權專業作為隸屬于法學學科或者管理學學科的一個二級學科或研究方向,知識產權并沒有形成獨立的專業教育。在設定人才培養目標時,部分高校也并未對法學人才培養目標和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目標進行明確的區分,有些甚至是相同的或者沒有實質性差異。這樣的專業定位導致了人才培養目標的偏離,從而會進一步導致課程設計和教學安排的不合理,最終發展成為制約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根源性因素。
從各高校知識產權專業學生的課程設計來看,由于知識產權專業在學科專業定位上的隸屬性,知識產權專業課程基本上包含了法學基礎類課程、管理基礎類課程以及相關的知識產權類課程。經調查發現,各高校在知識產權教育的課程設置方面呈現出重理論輕實踐的特征,社會需要的是理論基礎深厚、實戰經驗豐富的知識產權人才,但目前對于學生知識產權轉移轉化、法律事務等實操知識方面的培養尚存不足。以專利制度為例,西方學者宣稱現代專利法是權利要求的游戲,足可見權利要求書在專利工作中的重要性,但該項實務能力遠遠不是參加一次知識產權代理講座或者上一堂知識產權代理課程就能夠掌握的,這兩者所能帶來的僅僅是專利申請文件的基礎性知識,然而從掌握知識到實操訓練再到技能掌握是一個漫長而繁雜的過程。
從目前的高校知識產權教學模式來看,大體與法學的教學模式無異,即教師的課堂講授占據主要地位,師生互動與學生實操顯著不足。單純的知識傳授方式在學習初期的確能夠幫助學生對基礎性知識形成清楚而系統的認知,然而到了學習中后期,在學生已然具備了較為扎實的理論基礎時,單一的知識講授就無法滿足學生此時的學習需求了,這一時期學生所需要的是知識的應用而非吸收,他們只有在依靠自身力量真正地接觸和分析一件知識產權案例、真正地撰寫一份權利要求書、真正地模擬一次專利申請流程時才有可能初步地具備一定的實務能力。此外,教師單純的講授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課堂討論的欠缺和實際體驗的空白大大地限制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在被動和消極的課堂模式中,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必然無法達到預期的理想效果和目標。
要真正發揮高校在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方面的作用,高校就必須以社會與企業的實際需求為著眼點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目標,即所謂的市場決定方向,需求決定培養。社會和企業需要的是知識產權的創造人才、運用人才管理人才、保護人才、服務人才,而大多數高校仍傾向于將法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適用于知識產權專業,培養目標的單一化也造成了知識產權人才隊伍的結構不均。因此,高校應當針對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有針對性的制定培養目標,強調高效高質量的知識產權法律服務能力與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人才的目的在于解決知識產權實務問題而非單純的掌握法學知識。
首先,課程設置方面應當加強對實務課程的重視程度,只有在校期間進行了系統的實務技能訓練,才能夠在企業中有效地開展知識產權相關工作。在課程安排上可以相應地增加一些偏向實務的課程,如知識產權運營、知識產權案例研究、版權管理、專利信息檢索、專利管理、專利分析與預警、專利文件撰寫實務、商標與品牌管理、知識產權評估與投資等課程。同時,也可面向校外的律所、企業招收實務型導師,如專利代理人、律師、專利評估師等,這些人群與教師相比的優勢在于其社會經歷和實踐經驗的豐富,他們的教授方式除了傳統的講授以外,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多接觸知識產權實務案件的機會。
其次,知識產權是典型的交叉學科,與法學、經濟學、管理學及一些理工學科息息相關。即使短期內無法將知識產權作為一個獨立的一級學科與法學、經濟管理其他學科平齊,為適應此種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需要,在課程設計上也應當在探索中進行逐步的改革。在具體的教學工作安排中,打破師資隊伍結構的單一化,拓展知識產權教學的深度與寬度,力圖設立一支知識產權跨學科教學團隊。具體而言,由法學背景的教師進行知識產權法律方面理論知識的教學、由經濟學背景的教師進行知識產權貿易課程的教學;由管理學背景的教師進行知識產權運營、知識產權管理、知識產權價值評估等課程的教學;由理工科教師開展專利信息檢索、分析、專利撰寫、專利布局挖掘等課程的教學。
首先,改革教學模式的第一步即是要突破現有的單一的課堂教授模式,為提高學生對課堂和學習的參與程度,高校可以引入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以個人或團隊協作的形式完成專利文件的寫作并在進行課堂匯報,教師可以采取小組打分模式來進行評價和指導,讓學生更清楚且深刻地認識到在專利實務中應當注重的問題。
其次,應當注重案例教學的重要性。教師應當積極地將國內外知識產權案例融合當課堂講授中來,與知識產權相關原理相互對應的典型案例以及此類案例判決書中的裁判要旨都是極為寶貴的教學材料,學習判決書中的論證分析過程和說理技巧是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理解的重要途徑。此外,案例教學法還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積極地參與討論,在思想的碰撞中對所學內容進行更深層次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