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健
廣西梧州市藤縣中學
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都容易忽略新課導入環節,大部分教師任會選擇以口頭講解的形式進行新課導入[1]。在這一現狀下,學生面對密集的高中課業安排,很難短時間地集中注意力學習高中語文。除此之外,由于口頭講解較為的呆板生硬,學生很難從教師的口頭講解中獲得語文學習興趣,極大地限制了高中語文教學效率的提升。而多媒體技術能夠有效地將文字轉換為視頻、音頻、圖片等,賦予高中語文教學更多的趣味性,有效地吸引學生的學習目光。
例如,在講解高中語文《雨巷》這一課文時,我在課前特意從網絡上收集了關于雨巷的圖片,包括單獨的雨巷、充滿人流的雨巷、一個人的雨巷等圖片。然后,在新課導入時,我讓學生分別地觀察這些圖片,然后向學生提出問題“這些圖片都來自雨中的小巷,那它們代表的情境是一樣的嗎?”學生回答“單獨的雨巷呈現是一幅簡單的風景,充滿人流的雨巷體現的是一種生活,而一個人的雨巷卻顯得有些寂寞”。我對學生的回答表示十分的贊賞,并借由這個機會進行新課導入,引導學生去體會戴望舒眼里的雨巷。圖片的色彩性能夠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而構圖的意境又能很好地引導學生思考,有效地幫助學生調整良好的學習狀態投入正式的語文課程學習。
在傳統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需要在黑板上寫下大量的課堂筆記,還無法進行有效的課外延伸,導致許多學生在語文課堂上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記錄課堂筆記,并且無法深層次地思考課文,課堂學習效率極其低下[2]。借助多媒體技術,教師通過細致的課前準備,將課堂的重點以PPT的形式呈現出來,有效地縮減了教師在課堂上板書的時間。不僅如此,教師還能將一些與課文相關的資料插入相關課件中,在擴大學生學習見識的同時引導學生深層次地思考課文內容,有效地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高中語文課文《竇娥冤》的教學中,由于課文篇幅較長,我在課堂授課時發現學生很難集中學習注意力,并且我在教學中也很難引導學生感悟竇娥的思想變化。為此,我特意總結了以往的授課經驗,在課程開始之前利用互聯網收集了大量的教學課件,然后結合班級學生的學習風格,挑選并改進了相關課件。然后,在正式的課堂教學中,借助教學課件的幫助將課文的故事情節展現地淋漓盡致,我首先讓學生看到了竇娥被冤枉之前的情境,然后在引導學生觀察竇娥蒙冤時的心態變化,最后將六月飛雪的情境用小視頻的形式展現出來。除此之外,我還通過適時的配樂為學生營造竇娥當時所處地情境,有效地加深了學生對于課文內容的學習,更促進了學生對課文情感的有效把握。
許多高中語文教學專家表示:現階段的高中語文教學流程大部分是不完整的,許多教師忽視了課后鞏固的環節,導致高中語文教學效率遲遲無法得到提升。其實這一觀點的產生與語文學科特色有極大的關系,語文課程是中國教育的必修課程之一,也是學生從小到大都需要學習的科目之一。為此,許多學生喜歡將語文學習能力與天賦掛鉤,認為后天努力無法促進語文成績的進步。受到這些觀念的影響,許多教師也只能在課堂上督促學生完成語文學習,當課程結束后,教師則無法調動學生完成語文學習的積極性。而多媒體技術的產生,讓教師能夠借助互聯網技術在課后時間給予學生足夠的輔導,有效地幫助學生在課后時間進行語文學習能力的鞏固。
例如,在講解高中語文《荷塘月色》一課時,為了有效地在課堂之外督促學生進行語文學習,我特意將課文教學課件以文件的形式發布在學生的聯系群里,讓學生在課堂之外能夠及時地學習和鞏固課堂知識。當然,考慮到學生學習必然會存在惰性,我還要求學生在當天課程結束后將自己自主復習的感悟以私信的形式發到我這里,然后我根據學生的自主學習感悟去估測課堂教學效率,并及時幫助學生解答復習中遇到的問題。多媒體技術能夠將課堂教學內容存儲下來,為學生課后鞏固提供了良好的學習資料。與此同時,多媒體技術也拉近了教師與學生之間在課后的距離,讓教師在課堂之外也能督促學生及時地完成語文學習,有效地幫助促進了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進步。
為了推進多媒體技術在高中語文教學領域的廣泛應用,高中語文教師需要及時地轉變自我教學觀念、不斷地提升自我教學水平,以最專業的教學素養去完成這次挑戰。當然,從細節來看,教師需要將多媒體技術落實到高中語文教學的三個重要環節中,借助多媒體技術的優越性,在高中語文課前準備環節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正式的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深層次理解課文內容,在課后及時地幫助學生鞏固語文知識,全面地促進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