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展強
岑溪市大隆鎮那蓬小學
現今,農村留守兒童成長問題日益凸顯,其身心健康發展、學習能力等方面仍有待社會各界投入更多目光。其中,教育者作為學生成長路途上的“燈塔”,應為學生的社會化發展進行積極引導。本文從教育工作者的微觀視角出發,運用問卷調查和走訪調查,對廣西岑溪市大隆鎮那蓬小學留守兒童輔導過程中的有效措施進行了探討。
通過問卷調查顯示,有82%的那蓬小學留守兒童與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人共同生活,親子分離導致隔代教養兒童數量眾多。在48名留守兒童中,與父母經常保持聯系的僅占22%,流動父母對留守兒童的生活和學習介入較少。兒童缺少完整家庭結構下的父母教養,家庭缺失已成為當前留守兒童問題的重中之重。
在受訪學生中,學習成績位于中游的學生最多,占比41%,學習成績較差的占30%,而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僅占11%。總的看來,那蓬小學留守兒童學習成績普遍位于中下游。對待作業態度認真的僅占比26%,上課認真聽講的學生占比45%。曾向父母尋求學習幫助的學生僅占比12%,更多地為向老師尋求輔導幫助。
在筆者與學生進行訪談后發現,半數以上的留守兒童具有社會化發展障礙,如性格表現為不自信、孤僻、不愛溝通。例如,學生A認為自己常受到負面情緒的影響,消極思想主要有認為“沒有人重視自己”、“自己不如別人”、“想早點長大”等。心理健康發展不完全,是學生將來進行社會融入的一大障礙。
該調查反映出多數留守兒童學習中多依靠老師,在家庭中的學習難題難以傾訴和解決。其中,雙系撫育缺位、學習監督者空缺合和社會融入受阻是當前那蓬小學留守兒童面臨的主要問題。
1.家庭監控機制弱化。由于大隆鎮那蓬村自然資源匱乏,耕地面積較少,村中勞動力多選擇外出務工,導致留守兒童的產生。留守兒童家庭中父母與兒童在空間和心理距離上都產生了疏遠,父母難以對學生進行直接教養,而父母角色的缺位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通過走訪發現,一些留守兒童家庭中多以隔代親屬作為主要監護人,但老一輩監護人普遍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不足,難以對學生進行課后輔導。有的長輩不重視讀書升學,導致一些學生自發性學習動力不足,引發厭學甚至輟學。
2.學校課程設置不合理。城市化進程加快,教育資源向城市傾斜,農村教育資源已處于劣勢地位。由于教學資源限制,學校中一些課程的設置不能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如有有時專業教師缺乏,便由一科目的老師進行多科目教學,或多以學生進行體育活動代替文化課程的教學,導致文化科目重視性不足。
3.學生心理輔導與干預不足。一些學生由于社會性融入能力弱,心理機制發展不完全,產生心理壓力、難以融入課堂和班級活動中。如有的學生課堂不愿回答老師問題,或教師與其溝通家庭問題時選擇回避,甚至有的學生懼怕與老師交流。因此,學校對學生心理疏導不足,也是繼發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之一。
1.增設心理課程,進行心理干預。留守兒童家庭缺位,校園便成為了關愛、幫助學生身心成長的重要場域。由于那蓬小學的師資力量薄弱,缺乏聘請專業心理學教師設立心理課程的條件。通過邀請專家開設心理學知識培訓等途徑,有利于教師課堂中與學生進行有效溝通。
2.多樣化教學策略,增強師生互動。通過多樣化教學模式,將留守兒童關愛行動融入課堂,也是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途徑之一。如在筆者教學的數學班級中,不乏缺乏學習興趣的留守兒童,而許多留守兒童的家長在外從事建筑工、裝修工等職業,因此在教學面積計算一課時,將課程預習任務布置為向家長請教或一同討論建筑房屋時如何計算房屋的面積,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又加強了親子溝通。此外,還可建立留守兒童活動之家,在節日、固定活動日開展如讀書分享會、帶領留守兒童撥打親情電話等愛心活動。
3.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加強家校溝通。從學校出發,對留守兒童的家庭情況、學習狀況和心理機制進行檔案記錄。各班班主任建立班級家長微信交流群,強化教師與流動父母間的溝通,將學生學習中所反映的身心問題及時向家長反映。在交流中了解學生的厭學原因,如有的學生厭學原因是缺乏父母關愛導致的心理自卑,可通過練習家長配合、通過談話鼓勵學生等方式加強學生自信心;有的學生因為缺乏父母約束,產生違紀等缺乏管教的行為,則老師應督促家長加強教育并采取合適的方式進行思想教育;有的學生學習能力弱、學習成績不理想,則應在課堂上多關注、課后多輔導。
總的看來,守護農村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幫助其克服厭學難題,須在學校教學過程中建立一個科學、人性化的管理機制,也離不開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