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濤/仙桃職業學院
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 年)提出建設200 所優質高職院校及3000 個骨干專業的目標任務,各地高職院校積極開展骨干專業建設探索與實踐,并取得一定成效。專業建設是高職院校內涵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的重要路徑。[1]骨干專業是高職院校辦學和人才培養的基點,也是畢業生成就自我、用人單位獲得優質人才的重要保障。[2]本文旨在探討高職院校臨床醫學骨干專業建設的有效路徑及建設成效,具有重要意義。
我院臨床醫學專業歷經院級教改試點專業、重點專業、省級品牌專業內涵積淀,2016 年立項建設國家級骨干專業。項目建設以來,主動適應醫學新發展、群眾健康服務新需求、健康產業發展新要求,按照“依托行業建專業,校企合作強專業”建設思路,嚴格落實專業建設方案,加強項目建設保障、不斷凝練專業方向、鍛造專業品牌、改善實訓條件、深化醫學教學改革,高質量完成各項建設任務,實現了專業建設總體目標,整體提升了專業發展水平,形成了緊貼健康產業發展、校企深度合作、社會認可度高的骨干專業。
推進院校深度融合。依托職教集團平臺,“政校行企”四方聯動,完善專業建設委員會工作職能,建立長效運行機制。開展訂單定向培養。修訂職教集團章程,健全醫教協同育人機制,主動服務“一帶一路”,定點投放招生計劃,招收西藏那曲地區、仙桃市鄉村全科醫生訂單培養、定向委培共78 人。實施分段人才培養。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依托臨床學院和實習醫院育人雙主體,創新實施“醫教結合、能力遞進”的“1+1+1”分段人才培養模式。深化協同育人機制。堅持立德樹人根本,聚焦發力五個思政,營造三全育人環境,著力培養學生“珍愛生命、大醫精誠”的救死扶傷精神,全面加強德醫雙修的素質能力培養。
堅持育訓并舉并重。堅持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相結合,促進書證融通。注重分層分類培養。圍繞全周期全過程維護群眾健康需要,全類型推進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構建“3+2”助理全科醫生培養模式。完善三級競賽機制。修訂專業技能抽考標準和題庫,開展專業技能抽考,落實三級備賽制度,推進臨床技能大賽項目進課程,競賽內容進課堂活動。深化“三教”改革。利用學習通和智慧樹等網絡教學平臺,建設《診斷基本技能》等線上線下課程資源,完善課程評價體系,動態監測學習狀態,推動信息化課程建設,參與臨床醫學國家級資源庫建設。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實施“課前導學、課中助學、課后拓展”的混合式教學,打造職業教育金課。邀請臨床專家開發工學結合課程,引入標準化病人和臨床真實案例,堅持“做中學、做中教”,廣泛推行項目教學、床邊教學、標準化病人教學法、小班化教學等教學改革。
打造一支以教學名師為主導、專業帶頭人為骨干、“雙師”素質教師為主體的專兼職結合的優秀教師團隊,既體現了骨干專業的核心競爭力,同時也是院校立足社會、贏得良好社會聲譽的保障,更是培養優質人才的前提和必要條件。實行教師分類管理。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健全教師績效考評制度體系,實行教師分類管理,完善青年教師培養和教師輪訓制度。優化專業教師結構。注重內聯外請結合,培養雙專業帶頭人,培育省級教學名師。采取內培外引結合,統籌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養戰略,優化教師隊伍結構。互兼互聘雙向交流,多措并舉培養雙師團隊。
改造校內實訓基地。統籌國家級實訓基地資源,建立SP 教學基地,共享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學校設病房升級校內基地。改造升級專業實訓室,新建15000 平米醫學實訓大樓,完善人文環境建設,添置智能化程度高的教學儀器設備,構建了醫學模擬教育互動平臺,打造“智慧醫院”。優化校外實訓基地。醫院建課堂優化校外基地。科學遴選校外實訓基地,建立醫教協同的教學病房。整合實踐教學資源,加強全科醫學教育,構建覆蓋診療全過程的臨床實踐教學體系。借助AIC 加強實習跟蹤管理,開展SP 教學和OSCE 考核,強化實踐環節教學,實現“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
專業建設質量保證體系由建設目標發起,直至質量改進提升實現目標,到發起下一輪的專業建設活動,實現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螺旋提升,不斷適應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3]持續自主診斷改進是職業院校發展的前提,也是骨干專業建設的保障。完善內部質保體系。圍繞專業、課程、教師、學生四個層面,建立醫學院內部質量保證體系。依據人才培養目標、專業建設目標、專業教學標準等開展專業自主診改。依據課程教學目標、課程標準、課程建設方案實施課程自主診改。依據個人發展規劃,重點從師德師風師能、教育教學科研等方面開展教師自我診改,形成了內控機制,保障專業特色發展。
本專業面向全國招生,生源質量穩步提升,社會認可度高。人才培養質量明顯提高,技能競賽屢獲大獎,獲國家級二等獎1 項,三等獎4 項,其他素質類42 項。畢業生雙證率達100%,初次就業率達90.8%。專業對口率超過80%,執業助理醫師考試通過率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0 個百分點。
本專業師資力量不斷增強,專任教師新增30 人,雙師素質教師比例明顯提升,教學團隊結構日趨合理。獲省級科技進步三等獎2 項,省級教學成果獎1 項,市科技進步三等獎1 項,教學成果獎3 項;承擔省級科研課題4 項、市級3項,院級8 項;發表論文120 余篇;開發專利3 項;獲技能大賽優秀指導教師5項,市級青年崗位能手2 人,獲“最美教師”2 人,“教學名師”3 人;建有在線課程11 門,其中《診斷基本技能》上線運行,完成《影視劇中的“輸血誤區”》等20 余部微課。出版規劃教材20 余部,參加各級各類教學比賽,獲一等獎4 項,二等獎7 項,三等獎6 項,省級一等獎7項、三等獎4 項。
本專業改擴建了心肺聽診等實訓室12 間,新建15000 平米綜合實訓大樓,新增教學儀器設備609 臺(件)。現有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53 個,年接待實習生800 余人。依托國家級實訓基地,主動服務國家戰略,開展了緊急救護員等職業技能培訓鑒定工作,年均達2000人;組建醫療技術服務小組,開展技術服務和橫向課題研究,贏得社會良好聲譽,樹立職教品牌效應。
推動了專業集群發展。本專業充分發揮省級品牌專業示范引領作用,護理專業通過品牌專業驗收、康復治療技術立項省級特色專業和現代學徒制試點,推動醫學類專業集群發展,知名度和吸引力進一步增強,內涵建設成效顯著。形成了省內專業標桿。臨床醫學專業市場辨識度和知名度得到了兄弟院校、用人單位和社會的高度認可,省內5 所中職,10 所職業院校先后來院學習借鑒品牌專業建設經驗,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等方面提供指導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