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瑤/延安大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宣傳思想工作,要加強話語體系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2020年4月,習近平在陜西考察時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要堅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廣大黨員、干部,用以滋養初心、淬煉靈魂,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黨性的差距、校準前進的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課程,我們應理直氣壯地開好思政課。如何傳承思政育人的理念,運用紅色故事是一種有效的嘗試方法。
紅色故事的育人功能一般通過學思踐悟行的紅色游學培訓或以學校為載體,通過人物講事跡,事跡穿插講歷史,透過故事悟精神,學習精神教育人來發揮紅色育人的作用。只有多在講故事環節下功夫,才能讓學生親身感受和體驗到紅色文化的特殊涵義和魅力,從而發揮故事育人的功能。
現在使用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材屬于全國統編版本,教材的編寫為了體現系統、普遍和科學性,高度概括而沒有突出細節,解決這個突出矛盾就要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深入挖掘紅色教學素材以豐富和充實教學內容,將理論知識課程轉化為生動的故事啟發式教學。實踐證明,全國各地紅色資源分布廣泛,形態多樣,這為我們講好紅色故事提供了有力條件;紅色故事多數篇幅不長,通俗易懂,扣人心弦,對00后大學生有直觀的吸引力。教師可以以小見大的方式挖掘加工。
習近平總書記講過:“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人在不同的革命時期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成果體現。高校肩負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也承擔著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重大使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主動自覺講好紅色故事,堅持用紅色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目前各高校在思想政治課中將紅色故事融入其中的比例參差不齊,由于各種條件制約,思想政治課程組織管理不夠嚴謹,教師政治站位意識有待提高。有以下不足之處需要改進:一是認識不到位,有的高校把思想政治理論課劃分到“副課”行列里,重視程度不夠,馬馬虎虎完成教學任務,沒有彰顯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嚴肅性和政治站位。二是準備不足,有的認為講紅色故事是中小學老師的老生常談,在高校課堂不能彰顯理論效果。還有人認為故事講的再好也沒有學生愛聽,干脆直奔主題。三是制度保障不健全,校級層面對紅色故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保障不到位,加快制定運行保障機制。
目前紅色故事可以在高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及形勢政策課程、黨團課等中開展。
總的可以概括為:敘事性教學融入思政課堂,積極組織實地體驗式教學、網絡平臺情景式教學和其他創新手段。具體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將敘事性實踐教學納入理論課堂。紅色故事來源廣泛,由眾多的歷史事件組成,不乏許多令人敬仰、認同、感動的史實,具有深厚的價值底蘊。按照小故事大主題,語言通俗易懂,貼近學生實際的原則,精心提煉,力求生動詮釋紅色精神的歷史積淀和時代內涵,結合特定教學內容實際,開展以講紅色故事為主要形式的課堂敘事性教學。二是組織體驗式教學。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深入挖掘其蘊含的教育價值,拓展校外實踐教學基地。通過參觀考察,調研訪談,使學生主動參與,了解和感悟先進事跡,追尋革命先輩的足跡,通過走訪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親歷者,更直觀、更生動地去感受歷史的悲壯與現代化建設的自豪。在體驗式教學和現場講解中,潛移默化地接受革命傳統精神教育。三是平臺情景式教學。利用校內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平臺,以紅色故事為主要內容,情景教學,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內容,把實踐教學擴展到每一名學生。結合思想政治理論課各門課程特點,借助實踐教學平臺,以學生為主體,把相關資源設計成不同主題,采用“歷史場景再現”“舞臺模擬 模擬教學 虛擬實踐”等,將學生的“學”轉換在探究與體驗的行動之中,增強學生學習的創造力和探究性。
國家對于高校思政課的重視度和要求越來越高,各高校也做出了一些改革應對措施,創新了教學方法:如舉辦紅色故事會、開設特色課程、組織紅色文藝采風創作、運用互聯網打造線上育人平臺等吸引大學生。
1、教學設計素材的搜集
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講好紅色故事,要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要求,將好的紅色故事通過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的內涵呈現出來。講好紅色故事,首先要挖掘歷史淵源,讓大學生從心底產生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的認同感;其次要著重分析故事背后主人公身上所體現的品德和境界,從而教育引導大學生人人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努力在奮斗中實現中國夢;第三講故事要把握好“度”,既要注意講好歷史事件背后的因果關系,也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歷史事件的效果,達到“講故事說道理”的教學目標。
2、教學方法的改變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講紅色故事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合力完成。著力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熱情,嘗試由學生聽變為學生先講,分小組討論匯報,教師總結。只有多溝通交流,才有思想的碰撞,心靈深處的交匯,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講道德這一節內容時,可以“講紅色故事,學道德模范”為主題,讓學生搜集資料,選擇讓人感動的英雄人物和模范在課堂上分享,老師借機升華拔高,對于學生而言參與就是鍛煉提高,激發學生全身心進課堂,角色轉變有很好的實效作用。
3、教學效果的評估與改進
高校的思政課承擔著意識形態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工作任務,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我國高校思政課教學也在不同程度變化更新,而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各學校囿于主客觀條件差異表現出一些不平衡。而今我們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很高,因而在思政課程教學評估中應力求以豐富的學科知識,生動的教學形式,創新的教學思維,科學的評價標準,多學科的融會貫通,靈活的師生互動等為指標,使思政課程能夠緊扣時代主題,深化影響力度,增強教育效果。
我們也知道改革最需要高層次的設計與實施方案,同樣需要改革的主體也就是教師和學生的積極參與、完美配合,改革要將把教師和學生潛在創新力激發出來,為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學水平,落實意識形態和價值觀教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