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華妍/浙江樹人大學
醫學生是未來國家醫療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他們的綜合素質決定著未來醫療行業的長遠發展。醫學院不僅要培養醫術精湛的醫學人才,更要培育具有高尚思想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的醫學事業合格接班人與建設者,推動中國醫學事業健康持續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樹蘭國際醫學院以“健康中國”建設的戰略需求為導向,秉持“德才兼備、全面發展、追求卓越、國際接軌”的醫學人才培養理念,致力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良好職業素養、實踐能力和人文精神的高素質醫學精英人才。
本次問卷通過網絡問卷形式,主要是了解學生對專業、對學業、對大學生活適應、對人生規劃等方面情況,共有94人填寫了問卷,其中男生43人,女生51人。
1、對醫學的認識和態度
在學醫原因方面,73.4%的學生認為學醫是自己的理想,10.64%不知道選什么專業而選擇學醫。在對醫學專業的了解程度上,53.19%的學生表示了解,42.55%表示一般,4.26%表示不太清楚。在對醫學專業的態度上,42.55%的學生表示十分感興趣,43.62%表示感興趣,13.83%表示沒有興趣,但會努力學好。
2、對醫學學習的態度
40.43%的學生認為醫學學業負擔與其他學科學業負擔相比很重,55.32%表示較重,3.19%認為差不多,1.06%認為較輕松。在學習任務與時間安排上,7.45%的學生表示很合理,53.19%表示合理,38.3%認為有些累,學習量大,學習時間長,1.06%認為輕松,學習量和學習時間都少。
3、對大學生活的態度
大學最想做的事,選擇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94.68%,努力學習90.43%,拓展興趣愛好74.47%,多交朋友64.89%。在對待社團、學生會或學校各種活動態度上,積極性高,主動參與的36.17%,積極性一般,參不參加都行的55.32%,積極性低,沒有興趣的8.51%。在課余時間安排上,會自主學習的90.43%,參加社團活動的45.74%,打電子游戲42.55%,追劇的37.23%。25.53%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大學生活非常充實,68.09%的認為比較充實,3.19%的認為很空虛,還有3.19%的沒有感覺。在對大學學習模式適應度上,13.83%的學生表示已完全適應,82.98%的表示基本適應,3.19%表示不太適應。
4、對人生規劃的態度
對于未來的規劃,72.34%學生選擇考研,4.26%的出國,22.34%選擇到醫院就業,1.06%的選擇其他。對于成長規劃,65.96%的學生表示非常重要,25.53%的認為重要,8.51%的認為比較重要。目前,20.21%的學生有清晰且長期規劃,36.17%的有清晰且短期規劃,38.3%的規劃過但很模糊,4.26%的想但不知如何規劃,1.06%的沒有規劃。
5、對情緒的排解方式
如果心情低落,在排解方式上,依次是自我調整91.49%,找朋友訴說71.28%,與家人通話聊天45.74%,發朋友圈或微博28.72%,其他14.89%。
通過座談會和個別訪談的形式,了解學生的想法,他們希望小班化授課;教學安排更加合理化,增加醫學類課程;完善學校硬件設施;延遲圖書館閉館時間,增加醫學類書籍;導師安排更加合理靈活;改善住宿環境和餐飲等。
通過調研,可以看到大部分醫學生熱愛本專業,并對專業有所了解,對學校建設關心,大學適應良好且充實,專注于學習且愿意參與學校活動,對自己的人生有規劃,情緒不好時會自我調整,總體狀態不錯,但也有個別學生出現大學生活不是非常適應,學業壓力大,人際關系緊張,對未來迷茫等現象。
醫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特點外,還應該突出醫學職業精神與職業道德教育,培養人文素養,使之全心全意服務于人民的衛生健康事業,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
一是在思政課程中注入醫學元素。要堅持為人民服務是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涵,在思政課程中注入醫學元素,挖掘醫藥文化中的思政資源,豐富醫學生思政教育內容,構建具有醫學特色的思政課程教育模式。同時,加大思政課程改革力度,在教育教學方法上不斷創新,運用翻轉課堂、PBL教學方法、討論式教學方法、新媒體新技術、慕課資源等,增強思政課程的吸引力。
二是在課程思政中挖掘醫德元素。很多醫學課程都體現著對生命的尊重和對科學的追求等,遴選一批專業課程進行課程思政改革探索,挖掘其中的醫德元素。在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將醫德精神升華為學生的內在素質,將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有機融合,塑造醫者仁心的素養和德能兼修的能力。
一是在“思政實踐”中融入醫學元素。借助校園載體要素,在校史館、人體標本館等場所進行體驗式實踐教學,培養醫德情感和素質養成。開展一些具有醫學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如醫學論壇、醫學攝影、醫學知識競賽、護理技能大賽、向名醫學習等主題活動,培養學生情感認同,發揮活動育德功能,優化醫德育人校園軟環境。
二在“實踐思政”中凸顯醫德元素。遵循思政教育活動理論規律,推動醫學生在臨床實訓、專業實習和社會實踐中進行“實踐思政”。開展醫德專題教育和醫德案例分析,在臨床學習結束后進行醫德考核與評價,形成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優勢互補的醫德培養模式。通過實習實踐,使學生在實踐中深化醫德感性認知,增強服務群眾意識,樹立高尚的醫德情操。借助校外志愿活動,化被動為主動,深化學生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實踐感受,培養學生扎根基層的高尚醫德。
大一開始為每一位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配備導師,導師由樹蘭醫院專家擔任,導師指導學生學習實踐,讓學生早接觸臨床,培養專業興趣,增加學習動力。制定導師管理和考核辦法,明確導師職責。通過導師定期指導學生,并帶領學生門診,參與醫院的一些活動等,言傳身教,拓寬學生視野,強化學生醫德教育,提高學生專業素養。
醫學院教師必須有強烈的政治信仰和愛國情懷,品格端正。教師要有融入思政教育的意識和態度,學習研究黨的方針政策,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主動承擔班主任工作,適時做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民族情懷和擔當精神。同時,學院要強化對師德師風的評價,對在育人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老師給與物質與精神上的獎勵。
為了強化醫學生對未來職業的了解,培養他們的職業精神,充分利用附屬醫院資源,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醫院的義診、門診、學術講座和交流等各項活動,并定期邀請國內外專家來校做講座,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為學生搭建學習和實踐平臺,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科學精神。
醫學院校擔負著為祖國和人民培養“卓越好醫生”的歷史使命。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探索醫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機制,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醫學生教育教學全過程,為國家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